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魏延墓前跪着三个人(魏延墓前跪着的是谁)

  《三国志》确实有很多疏漏之处,比如蜀汉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魏延,被写成了“夷三族”,但事实上魏延后人至今尚在,陈寿写错了魏延的籍贯,罗贯中先生也将错就错,弄出了一个三国时期没有的“义阳”,《益阳县志》记载:“汉前军师魏延者,益阳人也。《三国志》以为义阳,考《汉书·地理志》,是无名义阳者,必‘益’、‘义’音近形近之讹。”

  在古代地名中,有阴阳二字的地名都跟山水有关,在山之北水之南曰阴,在山之南水之北曰阳。魏延的家乡在益水之北,故称益阳:“在益水之阳,当为县名。(东汉应劭)”“益水所经,水北曰阳,县以此名。(清朝周树荣)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益阳在三国时期先后归长沙郡(原为长沙国,吴芮封地)、武陵郡、衡阳郡,辖区跟今天的益阳市差不多,而魏延的墓葬,一直保存到清朝光绪年间,他墓碑上的几个字,也是大有深意:“其墓在益阳对河魏家巷,其碑题‘汉前军师魏延之墓’。罗萃茂于清光绪时犹及见之,其证也惜旧志未载,今其碑已为土人扛出,另立古冢一碑,是以今无。萃茂深慎之,惧后此之无传,且无以正历史之讹,特重立之。属(邀请、委托,同嘱)邑人罗德源(广东候补知县)书其阴碑:‘嗟嗟此人,生则才不能用于当年,死则复含冤于地下,又不见谅于后世,天之厄之者亦云至矣!余故记其事于阴碑,以解千古之惑’。”

  魏延的墓葬,在特殊时期被毁坏殆尽,而受演义小说影响,魏延风评一直不佳,所以他并不像关羽、张飞、赵云那样受后人尊敬,建庙立碑的事情还轮不到他。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确切的史料证明,魏延墓前是有两匹石马的,但那两匹石马是站着还是跪着,笔者没看到实物,不敢妄议,更有人说在魏延墓前跪着两个人或三个人,而那两三个人是谁,也是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魏延真的被蒋琬平反,他也不会允许任何人把诸葛亮的雕像摆在魏延的墓前。

  魏延墓前有没有石雕跪像且放在一边,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是如果魏延墓前真有石雕像,跪在那里的应该是谁?

  首先我们要肯定一点:不管有没有石雕跪像,其中都绝不可能有诸葛亮——诸葛亮是千古忠臣良相的楷模,任何朝代的皇帝和官府,都不会允许有人如此贬低诸葛亮。而且魏延之死,可以说跟诸葛亮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诸葛亮还在,魏延根本就不会被杀。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魏延颇有关羽之风,但是诸葛亮对魏延一直是包容和重用的,魏延的受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赵云:“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刘备驾崩之后,蜀汉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诸葛亮一人之手,魏延俨然成为蜀汉武将第一人,就是诸葛亮信任的结果,即使魏延嚣张跋扈,诸葛亮也舍不得处分他:“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诸葛亮对手下一文一武的勾心斗角很是头痛,但这两人只是掐架,还没有到你死我活的程度——上面有诸葛亮镇场子,魏延和杨仪也不能肆无忌惮。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诸葛亮辞世,魏延和杨仪之间失去了一个有力的管理者和调停人,而能同时给魏延和杨仪拉架的蒋琬(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后来也开始拉偏架了:“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杨仪是个大秘书出身的文官,自然很会拉帮结派,而魏延只是“善养士卒”,在关键时刻,一万个士卒的发言权,也不如蒋琬和董允一人,于是魏延悲剧了:“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魏延未必没理,他只是不会讲理而已,结果宣传鼓动工作没做好,被杨仪等一帮文官甩过来的黑锅压死了,从此蜀汉也进入了文官掌兵权的时代:蒋琬原先是尚书郎、东曹掾、尚书令,费祎原先是中庶子、黄门侍郎、侍中,这两个人先后成了蜀汉大将军、大司马——从未有过战场经验,却成了蜀汉三军总司令,从那时候起,诸葛亮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构想就泡汤了。

  如果魏延尚在,那么他即使当不上大将军、大司马,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还是有望晋升的,但是这两个位置,却都给了外戚吴懿、吴班。

  文官掌控军队,外戚势力渐长(一代国舅当车骑将军、骠骑将军,二代国舅张绍当了侍中、尚书仆射),宦官也开始干政,蜀汉在诸葛亮病逝,魏延被杀后,进入了“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的衰败期。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魏延被杀,不是诸葛亮的主意,而且他也无法预料和防范,杨魏之争,实际是蜀汉文官集团和功臣宿将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而最后的胜利者,是以费祎蒋琬为首的文官集团。

  诸葛亮跟魏延是荆州同乡,而且威望也足够,有诸葛亮在上面压制和保护,魏延的嚣张会有一定限度,别人也没权力和胆量对魏延下死手——兴复汉室需要能征惯战之将,诸葛亮根本就舍不得杀魏延。所以魏延在天有灵,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若诸葛丞相尚在,我定不会蒙此不白之冤!”

  即使起魏延于地下,他也不会对诸葛亮心存怨恨,看过三国正史的魏延后人自然心知肚明,所以“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之说完全是恶意编造。如果一定要弄两个跪像放在魏延墓前,也应该是杨仪和马岱。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为刘备刘禅鞠躬尽瘁,以至于无暇栽培自己的子孙,以至于诸葛瞻忠诚有余能力不足,这也正显示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如果诸葛亮的儿子有曹丕、司马师、司马昭之心之力,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岂不毁于一旦?

  不管怎么说,魏延对诸葛亮也应该只有敬畏和感激,而魏延对刘备刘禅的忠诚,似乎也毋庸置疑:如果说魏延这辈子只服过一个人,那个人也只能是刘备,如果再加上一个,那就是诸葛亮。

  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真正脑后有反骨的不是魏延而是杨仪:“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事情到此水落石出,曾经力挺杨仪的费祎觉得事情不妙,就秘密报告了刘禅(祎密表其言)——公开处理,一大批文官的面皮须不好看,于是真有谋反之意的杨仪只是被免职而已。

  被免职的杨仪还不罢休,于是上书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估计是举报了一些同谋)”,费祎蒋琬等人只好将他抓起来,让他在狱中“自杀”了。

  杨仪是自杀还是他杀,读者诸君当然也有怀疑:这个被魏延用小刀儿吓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文官,怎么忽然有胆量自尽了?

  不管杨仪是罪有应得畏罪自尽,还是被原先的盟友下了药,都没有人去关心了,而杨魏之争,最后也没分出个是非曲直。

魏延墓前的跪像:可以是杨仪马岱费祎蒋琬,为何绝不能是诸葛亮?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越来越多史学家认为魏延只是嚣张而非叛逆,而嚣张是武将的常态,有时候就是勇悍的一种表现而已,倒是那个能言善辩的杨仪,跟杨仪一唱一和恶整魏延的费祎、蒋琬、董允,其立场是否公正,都很值得怀疑:杨仪“吐露心声”,为啥对费祎直言不讳?

  至于杀害魏延的马岱如何评价,笔者还是少说为佳,此人跟他堂兄马超,都有很多拥趸,说马超坑爹卖友,不读《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人是绝不肯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