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久居外国,深痛中国国弱民贫,见侮于外人,又鉴于东邻日本维新富强之壮迹,于是国家之观念深,爱中国之心炽,而阐明国粹,表彰中国道德礼教之责任心,乃愈牢固不拔,行之终身,无缩无倦。——文化巨匠吴宓
辜鸿铭生活在清末民初,生于南洋,长在欧洲,学贯中西。
虽然他喝得“洋墨水”比当时的其他人都多,外语水平也比其他人都高,但他无论在国内国外大力强调的,却是中国的文化。
正如吴宓所说,他是个炽热的爱国者,但是他和当时提倡“西化”的新文化运动者的爱国方式却完全不一样,他用自己最固执的方式,来向世界宣扬中国!
也许有人认为辜鸿铭的行为太过乖张,但是我们不妨也想想,在那个年代,若他是以一副温和的做派来表达主张,又能泛起什么波澜?
反倒是,他以夸张近似疯狂的言行,才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文化,让他成为了西方人敬仰的中国大师。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慷慨又怪诞的时代先锋,当年任职于北大之时,恰恰是在胡适以及一众学生的不断排挤中,离开了中国当年最重要的思想启蒙神坛。
有人曾认为辜鸿铭如此遭遇,实属胡适的暗中运作,以及蔡元培的无奈默许。
如今看来,当年太过激进的民族气节,显得真正融会贯通的辜鸿铭,太过“中庸”,他的离开,恰恰是那个时代无声的悲剧。
清末民初“三条辫子”之一
清末民初有著名的“三条辫子”:张勋、王国维、辜鸿铭。
这三个人在清朝覆灭,天下人都改了新发型后,还是固执地留着前清的长辫子,但三个人留辫子的原因又各不相同。
张勋是为了效忠清廷而留长辫,王国维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原因,而辜鸿铭虽然和王国维相似,更大的原因,恐怕则是为了搞笑和奇葩。
辜鸿铭本来是时代维新的先驱,是最早剪辫子、装西装的人。
他是一名海归者,他甚至还是个混血儿,出生在马来西亚,母亲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
他长期接受西方教育,长期在西方生活,28岁后才回到中国。
但是,辜鸿铭有着一颗闪亮的中国心,因为他自幼受在南洋谋生的父亲教导“无论在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后来,他又蓄起辫子,穿上马褂长袍,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西方很文明、东方很野蛮。
大清国缠足,欧洲不也有束腰吗?英女皇和曾经的沙皇、法皇,就比清朝皇帝高尚?
当时中国在揭露黑暗和腐朽,而西方不过是在拥有了新科技后,把黑暗和野蛮,掩埋在了表面繁荣的背后。
在辜鸿铭看来,如果中国是为了超越西方,而“西化”成西方,等于是勇士为了打败恶龙而变成恶龙,这是令人扼腕的行为。
所以,他就是不向“西化主义”妥协,这就是他留辫子的原因。
为中华国格雄辩的勇士
在欧洲学业成就和回国之前,辜鸿铭在马来槟榔屿政府,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在此期间(1881年),他见到了外交家和学者马建忠,两人进行了有关中华文化的讨论,这次长谈打动了他,加上父亲“莫忘中国人”的教导,他毅然辞去南洋政府的工作,自此潜心学习中国文化。
1883年开始,辜鸿铭以自己的英文便利,开始在西方国家的杂志上,陆续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
两年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开始在张之洞的幕府中任职,一边做洋文秘书,一边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文明的地位和价值。
1915年,58岁的辜鸿铭用英文写了一本著作——《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汉译《中国人的精神》。
在这本书里,他把中国人和美英法德四国人逐一比较,指出了祖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中国人独有的美德。
该书出版后,在西方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以一臂之力,维护了那个旧时代里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尊严,为捍卫中国的国格,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有点讽刺的是,辜鸿铭一生为宣扬“中国学”而努力,不惜口伐国内外的盲目崇洋者,然而他在国内的名望,却远不如在西方隆重。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说过:“他在欧洲是很著名的”。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曾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到中国来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被胡适等人挤出北大
1914年,辜鸿铭离开了张之洞,因得蔡元培赏识,他来到了北大任教。
因为他留过洋,拥有丰厚的西方文化和洋文知识,被聘为北大一级教授,薪资优渥。但是和别的教授不同,他穿着长袍,留着长辫子……
不久后,胡适也来到了北大当教授,他时年26岁,留美归来,意气风发。
胡适发迹很快,仅一年时间就连任哲学研究所主任和英文教授会主任,他是典型的新文化运动者,提倡积极西化,辜鸿铭必定是看不过去的,两人间的博弈逐渐展开。
自古文人相轻,立场不合往往无情开撕,尤其辜鸿铭怪癖性情,对这个后背小生并不轻饶。
相传,胡适有一次登台演讲,开口念了一首荷马的英文诗,台下辜鸿铭听了,当即用标准英文腔,嘲笑胡适的口音为英国下等人的口音。
对于胡适领导开展的新文化革命,辜鸿铭适时抨击,自然胡适也是经常对这个守旧派,进行强烈反击,比如,他写了两篇文章,来调侃辜鸿铭留的长辫子。
正当辜胡两人互撕时,胡适的学生罗家伦,状告辜鸿铭在讲堂上宣扬“君师主义”,并建议开除他。
此罪名来头不小,当时如同谋划复辟罪,一旦扣实,处境堪危。
恰在此时,他们翻出了以前辜鸿铭用英文写过的一篇恢复帝制愿望的文章,一下子让辜鸿铭,站在了众人议论的风口浪尖,对于胡适等人的解聘提议,校长蔡元培也只能默许了。
结语
若我们不了解辜鸿铭的信念,对他一生守旧的主张和表现出来的怪诞行为,或许认为没有意义,认为他是一个被时局“逼疯”的可怜人。
仔细品味了他一生的事迹后,我们才发现,他其实是一个用实际行动爱国的人。
他写了很多宣传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著作,并且为了方便西方人阅读,多是直接用英文撰著。
也正是由于他的那些偏激的行为,才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正如吴宓所说,辜鸿铭为了阐明国粹,行之终身,无所不倦。
虽然他当时和新文化运动站在了对立方向,表现得有些逆行,但是现在来看——在引进西方先进科学的同时,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