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败了 汉中之战真实兵力

  作为刘备对曹操的第一场大胜,汉中之战极为传奇,然而却又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曹操为汉中之战,准备时间长达半年有余时间(218年7月治兵,219年3月抵挡汉中),但与刘备僵持了仅仅两个月,没有遭遇大败,就莫名其妙的撤出汉中,这到底是为什么?

  汉中挖出一批陶俑,解开了汉中之战的这一千古谜团,其实背后隐藏了曹操的“大阴谋”!

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失不大,为何莫名退兵?背后隐藏曹操大阴谋

  传统史家认为,汉中之战中,爆发了一场汉水之战,曹操被赵云大败,所以曹操就此退兵。

  《三国志》: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南宋《资治通鉴纲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明代《群书考索》:赵云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如果按照明代《群书考索》的记载,自然这就是曹操退兵的原因。然而问题在于,对于汉水之战,曹操一方没有什么记载可以理解,毕竟打败了,但为何刘备一方也不记载战果?

  因此最合理的猜测是:曹操的确败了,但损失有限,刘备一方战果不大,所以双方都含糊其辞。

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失不大,为何莫名退兵?背后隐藏曹操大阴谋

  既然如此,曹操退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汉中挖出一批陶俑,解开汉中之战曹操退兵的谜团!

  1978年,在汉中勉县,考古专家挖出了大量农业水具模型,还有一些陶俑:3件持锸俑中,有2具为穿着铠甲的红陶俑蜀兵,另1具灰陶俑下部为喇叭形,是百姓形象。粗略比较来看,军民农耕比例为2:1。

  根据史书记载,232年诸葛亮“休士劝农於黄沙”,234年诸葛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考古出土的文物,就是诸葛亮当年留下的遗存。

  也就是说,诸葛亮北伐时,经常遭遇粮草不济,所以后期注重了这一点,就开始劝农,以及使用军队屯田。由此可见,汉中虽然是蜀国战略屏障,但在粮草这方面,可能不仅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反而还需四川输血,而且一旦走汉中北伐,必然要从后方运粮。

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失不大,为何莫名退兵?背后隐藏曹操大阴谋

  诸葛亮屯田时,距离汉中之战已经过去多年,这些陶俑与曹操退兵究竟有何关系呢?先来看一看曹操针对汉中的令人费解的举动!

  211年,曹操占据关中之后,下令将汉中百姓大批迁移到长安和洛阳。

  215年,曹操打败张鲁之后,再次下令将汉中百姓迁出,“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后又令杜袭再次迁徙汉中民众8万人到洛邺,导致“汉中之民减半”。从215年到219年,曹操具体迁移了多少,史书没有明说,但相信不低于30万。

  曹操为何迁移汉中百姓?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曹操没有久守之意。

  换言之,刘备尽管夺取了汉中,也只是面对一个缺少百姓的空荡荡的汉中,不仅不能形成战斗力,反而还需要不断的填充国力。但汉中又是一块含毒的美食,刘备想要守住四川,就必须拿到汉中,以至在争夺汉中时,大后方四川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当然,对曹操而言,尽管长安等地迁移了汉中百姓,但短期依然没办法恢复实力,所以汉中也是一个负担,因为从破败的长安到汉中,路途崎岖且较远,不如放弃汉中。

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失不大,为何莫名退兵?背后隐藏曹操大阴谋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这么一个事实,即:面对刘备拿下汉中的坚决意志,曹操深知即便拿下汉中,未来防守也要付出很大代价,于是干脆放弃,但将汉中给刘备的话,刘备也讨不到好处,因为四川到汉中路途艰难,而汉中却又被曹操掏空,所以尽管得到汉中让蜀汉有了战略屏障,但却又背负了一个大负担,需要不停的充血,最终只能拖垮蜀汉国力!

  从汉中出土的这一批陶俑,足以证明曹操的这一判断。诸葛亮多次北伐,都遭遇粮食危机,这不单纯是蜀国缺粮,而是从四川运到汉中前线的路实在太过艰难,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唯一的办法就是汉中就地产粮,但这一点却又被曹操破坏。至于诸葛亮的军屯,平时可以,战时却不行,容易破坏战斗力,所以诸葛亮无奈之下,才在最后一次军屯,而非开始就军屯。

  汉中之战后,一直到263年,魏国都没有从汉中进攻蜀国,难道是曹魏国力不济,诸葛亮加姜维搞了几十次北伐,魏国没有能力发动一两次?显然不是,因为曹操的战略,就是让蜀国不断的为汉中流血,直到一天国力彻底耗尽,就能轻松的灭掉蜀国。后来蜀国灭亡过程,也证实了这一点。

汉中之战中,曹操损失不大,为何莫名退兵?背后隐藏曹操大阴谋

  当然,曹操不继续争夺汉中,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自身战败军心动摇、后方不稳(曹丕曹植继位之争,退兵之后杀了曹植谋士杨修)等问题,所以干脆就将这一块烂山芋给了刘备。事实证明,在汉中问题上,刘备虽然拿到了这一战略要地,却又将蜀国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