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平淡生活的普通人经常谈绝望这个词,多少都会显得有些矫情,不过,如果你读过史铁生,那么有书君相信,你一定会珍惜当下自己这个最普通的生活。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作品广为流传,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自己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图片来源:光明网
所以,今天有书君想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是一本散文集,共11篇。
这里面有作者突遭不幸的绝望与彷徨,有母亲对自己深沉的爱意,也有因为身体残缺日夜呆在地坛才能知晓的美,有向死而生的从容,也有对故乡与故人的怀念等等。
在有书君看来,地坛因为史铁生的文章而变得更加吸引人,在他厄运缠身的苦难日子,笔下的地坛公园却成为了难得的世外桃源,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图片来源:中新网
有书君就特别喜欢书中一段作者对园子里昆虫草植的描写:
“蜂儿如同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累了,祈祷一回便张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如此细腻生动又充满朝气的文字,完全不像是一个身患重症的人写出来的。
在地坛公园,史铁生花了几年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1岁的史铁生,在这个最狂妄的年纪突然瘫痪,受苦的不仅是他一个人,更是一个家庭。
在《合欢树》一文中,他描写了母亲如何领着自己到处求医,即使医生已经下了断言,依旧不肯放弃。
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直到一次不慎将史铁生烫伤,才最终放弃。
合欢树是当年母亲种下的,母亲不在了,树却年年开花,长到房高了。
还有一部名篇散文《秋天的怀念》也是纪念母亲,讲述了史铁生曾多次拒绝母亲外出看花的邀请,有一次,他鬼使神差地答应了,但那一次,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的见面。
史铁生用余下的人生,认真思考和执行着母亲的遗愿:好好活。
有书君本以为瘫痪已经是最大的不幸,但显然啊,老天爷觉得还不够。
1998年,史铁生患上了尿毒症。
一个礼拜中有三天他都在医院透析,一躺就是四个半小时,殷红的血液在体外的导管中循环过滤,一次又一次。
但他在采访中却乐观地说:
“其实十八年前医生就告诉我,我终有一天要做透析,所以我已经很幸运,因为那个时候透析水平远不如现在,命运对我已经很善待了。”
杂志主编去采访他,说史铁生太爱笑了,黑镜框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猾。
当对方试探地问他,病情会不会好起来?
史铁生却回答道:“肯定有这么一天,那一天我就死了嘛。”
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要有一颗多么豁达的心,才能不惧死亡,坦然面对。
我们假设没有苦难,史铁生会是怎样?但这个假设没有任何意义。
没有愚钝就没有机智;没有丑陋就没有漂亮;没有恶劣与卑下就没有善良与高尚;没有残疾又何谓健全。
世界没有差别,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至于谁该愚钝,谁该丑陋,谁该恶劣与卑下,谁该残疾,谁该经历苦难?史铁生给出了答案:
“听凭偶然,没有道理可讲。”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图片来源:人民网
当然了,一个人能够被铭记,从来都不是因为苦难,而是相比于光鲜的皮囊下,那颗坚强的灵魂。
有书君非常喜爱罗曼罗兰的一句话: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史铁生,就是这样的英雄。
如果你对这位作者感兴趣,或者对他的故事感兴趣,就不妨找来这本《我与地坛》,和有书君一起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