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极力刻画诸葛亮多智,有时甚至走向了反面,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火烧博望坡”就是演义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以师礼待之”,惹得关羽、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解释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不久,曹操派夏侯惇率兵十万,杀奔新野。刘备召关、张迎敌,张飞讽刺:何不使“水”去?诸葛亮得到刘备的剑印,全权指挥此战。众人包括刘备本人虽有疑虑,还是依计而行,果然在博望坡设下埋伏,用火攻大败夏侯惇。自此,关羽、张飞对诸葛亮心悦诚服,书中还引用一首诗称赞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即出自这里,这也是俗语“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
那么,历史上真有火烧博望坡吗?
不同于纯属虚构的“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确有其事,男反派也确实是主将夏侯惇,副将于禁、李典,只是没十万那么多人而已。不过,男一号却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
原来,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攻袁尚之机,派刘备袭击许昌,就在博望坡与夏侯惇发生的一场小规模战役。我猜测,刘备驻扎新野县,不断扩大势力,刘表内心肯定很不满意,他派刘备北伐,既有趁火打劫的用意,很可能也有借此驱狼喂虎,削弱刘备势力的打算。刘备与夏侯惇交战,一把火把自己的营寨烧了,夏侯惇也是太轻敌了,以为刘备不堪一击,都烧了自己的营寨逃跑,就驱兵追赶,不料中了埋伏,被刘备杀败。
《三国演义》原著中描写火烧博望坡是到了狭窄处,两边都是芦苇,树木丛杂,刘备方面放火用火攻。博望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这里地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深秋到初冬干燥少雨,是森林火灾的易发季节。此时用火攻,确实容易着火。不过,现实中若果真如此,烧的是夏侯惇还是刘备自己,就很难说了。这也是实战中,刘备只是烧了自己的营寨,并没有在博望坡放火的原因。这一仗,夏侯惇实际损失并不大,但鉴于刘备杀伤一定的曹军后退兵,刘表不愿意再北伐曹操,曹操也把精力用于对付二袁,荆州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现实中,诸葛亮出山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此时距离博望坡之战已经过去了五年。那么,诸葛亮出山后究竟做了什么?
当时,刘备只有数千人,诸葛亮发现,荆州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有较大的差异,荆州是人口迁入区。
什么是人口迁入区?这要从人口迁移说起。人口的迁移指的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在古代,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口迁移分为迁出区与迁入区,人口迁入区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通常青壮年劳动力较多。原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汉时,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南方比较安定,宜农荒地较大,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但这些南迁的人口并没有当地户籍。从东汉末年开始,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拉开了帷幕,一直持续到南北朝。
考虑这种人口状况,诸葛亮建议刘备,劝刘表要求让荆州境内的流民都必须自报户口进行登记,理由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个理由很是高大上,刘表自然满口答应,对刘备还大加赞赏,殊不知这正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事实上,诸葛亮此举的真正目的,是利用这个机会拉拢荆州青壮年,以此壮大刘备的实力。这一招效果十分明显,不到半年时间,刘备的军队数量便增加至数万人,壮大了刘备的实力,刘备从此总算有了一只像样的军队,后来这支军队也成了日后刘备打天下的主力。这件事,原著也有类似的描述:孔明建议刘备“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招到人后,“孔明朝夕教演阵法”。有人说,诸葛亮不是一流的军事家,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绝对是一个称积的一流武装部部长。
诸葛亮做的第二件事是巧用刘表两个继承人之间的矛盾,为刘备渔利。当时刘表的儿子刘琦与刘琮为争夺继承人之位矛盾异常尖锐,刘琦虽为刘表长子,但刘表和后妻蔡氏,还是蔡瑁、张允等荆州文武,大都支持刘琮而厌恶刘琦,刘琦不仅继承人地位岌岌可危,还很有可能随时丧命。为此,刘琦将诸葛亮请来问计。诸葛亮却一再拒绝,故意避而不谈。不得已,刘琦便请诸葛亮上楼用宴,突然命人撤掉了梯子,恳请诸葛亮帮助。诸葛亮这才指出,“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建议刘琦远离荆州,要求守江夏的计策。后来刘琦果然向刘表请命,很快获准他担任了江夏太守之位。
诸葛亮的这一计策看似为刘琦解围,实际上断送了刘琦继承人的最后希望,还造成了刘表政权内部的分裂,此事唯一受益者是刘备,就在当刘琦就任江夏太守不久,刘备派关羽前往江夏,名义上是协助刘琦镇守江夏,实际上则是以帮助刘琦的名义建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而这支军队的指挥权在关羽手里。有了这支强大的军队,刘备才有了与东吴孙权联合抗曹的资本。后来也成了关羽镇守荆州、抗击曹操进攻的主力军。诸葛亮为刘备做的这两件事,虽不是直接的军事行动,但为刘备争夺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原著中“初出茅庐第一功”那句诗,倒也不完全是夸大其词,当然,这也是让关羽张飞佩服他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