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东道主中的东道指的是(东道主什么意思啊)

  东道主”这个词语,早在两千年前已经使用。

  在先秦著作《左传·鲁僖公三十年》中,就记载一个相关的故事。话说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文公请老臣烛之武出马解救郑国。

  烛之武私下会见秦穆公,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矛盾,游说秦穆公:“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必然会灭亡了。若是郑国灭亡了,对贵国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请您攻打好了。但是从地理位置上讲,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贵国要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的土地,恐怕是难于做到的吧。您何必灭掉郑国而让晋国得到实惠呢?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就是秦国的实力削弱一分啊!”

  秦穆公觉得烛之武说得有理,烛之武于是进一步说:“如果您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你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郑国可以给他们供应财物,这对你有什么不好? ”

“东道主”一词是怎么来的?为何请客叫“作东”?

  于是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不但跟郑国签订了和约,还派了部分秦军留守郑国。晋国无奈也只得退兵了。郑国的一场危机得到了化解。因为秦国在西,郑国在东,所以郑国会对秦国自称“东道主”,即是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后人就以“东道主”,来指称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唐代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载载:“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后来人们渐渐的把“作东道”作为请客的代称,也有简省一个字称为“作东”。所以,请客也就被称为“作东”。《红楼梦》第卅十七回就有这样的用法:“李纨等因说道:且别给他看,先说给他韵脚﹔他后来的,先罚他和了诗。要好,就请人入社﹔要不好,还要罚他一个东道儿再说。”

  “作东”我们现在偶尔也用,而“东道主”泛指某项赛事、会议的主办国家、城市或单位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碰到这样的场景。当一个人碰到好久不见的朋友,或者有朋友远道而来时,那个人就会热情的拉着朋友的手说:“今天我做东,大伙一起搓一顿。”被邀请的人一般也会欣然接受。但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为何要说“做东”,而不是做西、做南或做北呢?这种说法又从何而来?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古人请客吃饭时,为何要说“做东”,而不是做南或做北?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周公制定《周礼》后,中国就有了形形色色的礼仪文化。小到饮食起居,大到朝政行为,每一条、每一款都在《周礼》中有着明确的标著。而古代最为推崇周礼的人便是孔子。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克己复礼”是修炼成“仁”的重要方法。在他的影响下,他的72弟子编纂出了影响深远的《礼记》。

  而中国古人之所以在请客吃饭时要讲做东,也和《礼记》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礼记》中有这么一条规定: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客人在进门后,主人要先让客人坐在客厅西边的位置,然后自己再坐在东边的位置上。

古人请客吃饭时,为何要说“做东”,而不是做南或做北?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绝大多数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客厅在房子的正中间。古人为了显得规矩,通常都会在客厅朝南的位置摆放两张椅子,一张朝西,一张朝东。客人坐西面那张椅子,主人坐东面那张椅子。因此,主人在请客时又叫“做东”。像中国的经典故事《鸿门宴》,里面就是“项王项伯东而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邦当时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

  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一直都是以“东”为贵。所以古代的太子居住在“东宫”,当老板的人被称为“东家”,收房租的人叫做“房东”。而古代请客吃饭的主人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东道主”,这个称呼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当时秦国和晋国打算围攻郑国,郑国君主极为惶恐,便问大臣怎么办。佚之狐对郑伯说:“要是让烛之武去见秦国君主,这场危机必然会化解。”郑伯采纳建议,让烛之武去劝退秦君。

古人请客吃饭时,为何要说“做东”,而不是做南或做北?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后,对他说:“秦国在西方,郑国在东方,晋国夹在中间。即使您真的灭了郑国,也只是壮大了晋国而已。难道您还能越过晋国去抢地盘么?不如让郑国存活下去,成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为您在日后提供服务”。秦穆公觉得言之有理,便答应了烛之武的请求。从此郑国成了秦国的东道主,专门接待秦国来往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