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演到现在,从最初万众期待的大型古代战争剧,慢慢演变成了传统宫廷宫斗戏,赵姬刚线下,又来了一个比赵姬名声更不好的娼后。
这名字你一听就感觉不靠谱,从娼妓到娼后,一路走来彻底霍霍赵国政坛,把一个本来还有点实力的赵国,硬生生给搞成了第二个被灭的国家。
当初赵王丹不想让赵偃娶娼女为妻,把他关了起来,他还是偷偷和娼女结婚了。后来,又废掉自己原本出身高贵的王后和太子赵嘉,把娼女立为王后,还把娼女所生的孩子赵迁立为太子。
结果这还不够,娼后在赵偃活活着的时候就勾引自己的大伯子,这实在是比赵姬过分多了呀,赵姬起码是在丈夫死了之后养了男宠,是可忍孰不可忍,赵偃一怒之下果然忍无可忍居然就一命呜呼了。
等一下,这画风有点不对呀,怎么一向以普及历史知识为主的昭烈君,今天怎么讲起来这么八卦的事情呢?
这当然只是个引子了,我要说的当然是历史上真实的赵王和赵国了,不过在此之前一定要请女同胞们擦亮眼睛。
宫斗戏看多了会把你绕进去,男人们总是把亡国归结到女人身上,广大女同胞们可是不答应呀,而赵王这么狗血的事情,根源还要说到一个人,他就是刘向。
(01)女人总是背锅的
娼后和春平君的故事,最早就是出自刘向编订的《列女传》关于娼后的描写有这么一段:
贪叨无足,隳废后适,执诈不悫,淫乱春平,穷意所欲,受赂亡赵,身死灭国。
也是难为编剧了,为了编出观众爱看的狗血剧情,的确是下了功夫的,你要敢说编剧在胡编,直接一本《列女传》甩到你脸上。
但问题是,刘向编订的《列女传》本身问题就非常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他的思想问题,刘向是汉室宗亲,有感于朝纲不振,于是编著了很多书,以此来希望能够提振大汉元气。
中国历史的大分野就是秦朝,我们统一把秦朝之前的历史叫做先秦,之所以说是大分野,不仅仅是因为朝代阻隔,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彻底发生了转变。
嫌弃时代,我们的原典文明蓬勃发展,百家争鸣百花齐发,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的蓬勃向上的风气,但进入汉朝之后,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切跟先秦都不一样了,我们的思维开始变得僵化,行为开始变得被束缚,这一点在男女关系上体现的最明显。
儒家其他事咱就不说了,我认为他做的最不地道的事,就是一直在宣扬女人亡国论的思想,总是把历代亡国的责任推到女人身上,这种想法一直持续着,包括到了现在也是这样。
商纣王因妲己而兵败亡国,周幽王为褒姒烽火戏诸侯而殒命,楚霸王因虞姬而自杀乌江岸,陈叔宝因张丽华亡国,李自成因陈圆圆丢到江山社稷,唐玄宗因为杨玉环不理朝政,盛唐发生安史之乱彻底由盛转衰,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女人亡国的例子。
这些统统都是儒家思想下给女人泼的脏水,你亡国了关弱女子什么事,只有没本事的男人,才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女人。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刘向的《列女传》,用一句话形容这本书就是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人,这里当然说的就是女人。
刘向距离娼后的时代快三百年了,他记录的事情,尤其是这种男女之事,可靠度是非常存疑的,就算退一万步讲,娼后和春平君真的有事,那赵国亡国的责任,也完全怪不到一个女人头上。
赵国之亡,实在就是亡在他乱政的传统,比起其他国家也有的乱政,赵国的乱政是一以贯之的,多的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02)乱政之下无赢家
赵国说起来和秦同宗,但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的彻底洗礼之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彻底得到了改善,少了许多当年西守边陲之地的野蛮。
赵国似乎一直都没有摆脱乱政的困扰,何为乱政,妄杀便是乱。何谓妄杀?其一,不报国君而擅自杀戮政敌;其二,不依法度而以私刑复仇。
赵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乱政的历史,从根上开始,赵国的政治就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动不动就因为乱政从一个高峰戛然而止。
赵盾时期部族内争,导致赵氏部族分裂,几被政敌灭绝,赵简子废嫡立幼,为以后的废嫡立庶之风开了先河,最后赵简子本人妄杀邯郸大夫午,导致自己孤立逃亡,开政治妄杀先例。
最典型的就是赵襄子诱骗其姊夫来赴宴准备将其杀害,其姊闻之,泣而呼天,用发簪自杀了,这种完全没有规则的乱杀妄杀,一直都是赵国政坛的噩梦。
这是早期赵氏,立国之后,这种风气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是愈演愈烈,立国12代,乱政次数竟有11次,妥妥的自己把自己折腾死的。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赵武灵王,他是废长立幼最典型的例子,中国的君主喜欢非常废长立幼,原因无外乎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妻子,进而想废长立幼。
历史上,老父爱幼子,废长立幼的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汉高祖刘邦(废长子刘盈立幼子如意失败)、汉武帝刘彻(杀长子刘据立幼子刘弗陵)、曹操(一度想废长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后来放弃)、袁绍(不立长子袁谭立幼子袁尚)、刘表(不立长子刘琦立幼子刘琮)……简直可以写一部废长立幼的专门史。
但你要论惨,赵武灵王最惨,不但是他个人惨,是整个赵国都很惨,赵武灵王是英明圣武之君,积极改革,在战争中学习游牧民族的先进经验,改良了赵国的骑兵,胡服骑射改革成功之后,赵国一跃成为战力最强的国家,赵国的骑兵从此横扫天下,这一点直到赵国亡国,他的骑兵一直都是让秦国很忌惮的存在。
但就是这样一个雄主,晚年也是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喜欢年轻漂亮的姑娘,决定让小儿子接班,结果赵武灵王又有点可怜大儿子,这就是犯了君主最大的忌讳,摇摆不定。
最终两个儿子打起来,小儿子依靠大臣获胜,赵武灵王被囚禁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他的死不仅仅是他本人的悲剧,更是赵国刚刚博兴的无敌骑兵受到了重搓,赵国从高峰一下子跌了下来。
但人们从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这样的事情,一直在赵国历史重复着,直到赵国万国都不曾停止,末代赵王迁就是典型的废长立幼的产物。
(03)李牧死赵国亡
赵国的骑兵厉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国地处游牧和农耕的交界处,经常需要与游牧民族作战,李牧就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
历史上无论什么时期,只要是保境安民的将领,百姓们一直都非常爱戴,他的事迹也会流传,李牧常年驻守边关,赵国人都知道李牧的厉害。
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李牧为赵之长城完全是恰如其分。
赵国这种乱政的风气,其实就算是有十个李牧也不够赵王杀的,李牧之死有个重要的细节,很多人没有注意,这才是破解赵国亡国的钥匙。
史记原文如下: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这句话记录了赵国最后的时光,也是无数人扼腕叹息的赵国自毁长城,但很多人都忽略了最后一句,翻译过来就是,赵王要夺兵权,李牧不听赵王的命令,赵王最后是设计捕杀了李牧。
这句话里藏着赵国最终覆灭的根本原因,大家都知道虎符这东西,这东西是调兵用的,一半在君主手里,一半在将领手里,凭借虎符可以实现大军的调动。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里看到,仅凭虎符这种信物,就可以调动大军,不管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虎符还是非常管用的,虎符之所以管用,因为他代表的君王的权力。
虎符现,如同君王亲临,大将或带兵或交出兵权,这体现一个政权令行禁止的最核心能力,但是这里却发生了李牧不同意交出兵权的情况。
这件事可就非常恶劣了,大家知道白起是怎么死的吧,被秦王赐死的,李牧是怎么死的,抗命之后,被赵王派人杀死的,这一对比你就明白,秦最终胜在什么地方。
秦最终胜在制度,而赵国堂堂一个王,居然有令臣子不遵从,还要下令捕杀自己的将领,还不是通过什么光明正大的手段,赵国的政治已经走向了死胡同。
赵国的乱,已经从君王延伸到了大臣,有乱政的君王,就有抗命的将领,上下失和相互猜忌,赵国就算是有是个李牧,最终还是要失败,不是败于郭开,就是败于李开,这种相互提防猜忌,各种秘密阴谋,各种乱杀,最终让赵国成了第二个退出历史舞台的国家。
尽管他的实力不是倒数第二,但是却是第二个被灭的,这也算是老天对赵国的报应的,只有亡国才能结束他们无休止的争斗,赵国败的不冤,更不能把亡国怪罪到女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