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生命的最后五年是他整个艺术生涯里最为辉煌的五年。他色彩灿烂的名作几乎全在这一时期创作。
梵高有个不那么好的特点,就是做任何事都太过于投入,以至于没有想到照顾身旁他人的感受。1879年,梵高正是因此而被踢出教会。挺讽刺不是,对上帝过于热情的人,上帝在人间的使者竟然不要。否则梵高也就不会成为画家了。就此而言,上帝的选择似乎又是对的。
梵高真正开始学画是在1882年。在百度的词条里似乎漏过了一点事实。那就是梵高到过巴黎两次。第一次大约是在1885年之前的某个日子,梵高在巴黎的某个画家的画室里与小他一轮的同学们学画。从那时起,梵高就开始经历人生中他从不欠缺的他人的嘲讽。
梵高《吃土豆的人》1885
1885年,梵高创作了《吃土豆的人》一画。绘画风格与此相近的还有他的一系列的静物画,不是锅碗瓢盆就是鞋子什么的。实际上,梵高被从教会踢出来他自学绘画之时,他临摹的是法国农民画家米勒的作品。这很好地解释了梵高那一时期画作的风格。内容为农家,色彩使用的是低地国家那种朴实的风格。
1886年,梵高第二次来到巴黎,与他弟弟提奥住在一起。这次在巴黎,梵高得以在卢浮宫里不停地游荡临摹过去大师们那些精彩的作品。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内,梵高得以见到德拉克洛瓦那色彩鲜艳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绘画。
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从此,梵高色彩的心被完全打开了。
梵高的绘画色彩与笔触是其的最大特点,当然还有一个更为超凡脱俗的便是他的想象。梵高的笔触似乎是天生的。因为在他色彩没打开前,他那粗犷而具有别样形式的笔触就已然存在了。只是那些笔触还没有得到之后绚烂色彩的加成过于低调罢了。
梵高《阿姆斯特丹街景》1885
要区分梵高绘画风格的变迁用年代是较为准确的。1886年就是梵高绘画风格的分水岭。1886年前的梵高朴实低调,而1886年之后的梵高则灿若星辰。即便如此,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依旧可以看到梵高对于色彩笔触的最终把握亦是一步一步进化而来而非一蹴而就的。
梵高《巴黎郊外》1886
随时间的前进而前进,我们便可以看到梵高风格变迁的这一现象。即使是色彩大师梵高,他对于色彩的全然放开,也是一小步一小步地探索而来。直到他寻找到灿烂的星夜,优雅沉静的龙柏以及热情的向日葵与静谧的鸢尾花。
梵高《梵高屋里看到的巴黎》1887
梵高《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
梵高《星夜》1889
梵高《瓶中的鸢尾花》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