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后,各路吃货的约饭名单中,又多了一个“羊蝎子”,一群人坐在小围炉旁,吸吮、啃食着热腾腾的“羊蝎子”,吃得是热火朝天。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羊蝎子时,大都认为是“羊与蝎子”炖煮的食物,光是想想就害怕。
其实它就是被剔过后、但又带着零星肉块的羊脊椎骨,也就是从羊脖子到羊尾巴这一段,都能称之为羊蝎子,如果细究起来,也可分为三个部分:
脖头:羊脖颈处的骨头,这一部分的肉最多,啃起来痛快。
飞机翅:羊脊骨这一段,肉少,但能轻易吸食骨髓,味道最佳。
羊尾尖:顾名思义就是羊尾,这段肉肥瘦相间,因为这部分活动量大,也是最嫩的一处。
说到这您也明白了,其实它与蝎子完全没有关系,只是这一段“羊脊骨”形似蝎子而已。
但同时,也有吃货犯了嘀咕:这讲得再好听,味道再奇妙,说到底它终究是“骨头”,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
确实,纵观羊身各个部位,羊蝎子毫无档次可言,甚至可以说是“下脚料”级别,若再讲直白些,它只是切完羊肉之后的“废物利用”罢了。
即便是炖熟之后,也并没有“过多”的肉可供人享用,在北方很多地区,都非常形象地将其调侃成“急死人、馋死狗”——本来人啃起来就费劲,再到狗嘴里,真的就只剩骨头了。
在长时间地焖煮之后,原本挂在骨头上的羊肉,稍一使劲,便轻易脱落下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特质,在食用时,完全不需要常规的筷子、勺子、刀子、叉子,只需要食客放下手机,解放出双手,最多再来副一次性手套。
掰骨头时凶残,啃肉块时狼狈,吸骨髓时失态,整个过程与“优雅”毫不相干,还有羊蝎子卑微且实惠的身价,恰恰适合交情极好的朋友们,在一起尽情饕餮。
细心地吃货可能会发现,照这个吃法,“牛蝎子”、“猪蝎子”、甚至“狗蝎子”与“羊蝎子”都是大同小异?但为何唯独后者被大众认可?
其实在坊间,羊蝎子素来有着“肉中黄金、补钙之王”的称号,更有甚者,还会将其作为“医治骨质疏松”的良方。
再者,羊肉性温,本就是秋冬季的滋补佳品,并且相较于猪、牛肉来说,它的脂肪、胆固醇含量更低,所以“羊蝎子”才会更得食客青睐。
在北方地区,“羊蝎子火锅”是最常见的吃法,其中以北京城最为出名,口味上主要分为“红汤”、“白汤”两种。
前者就是麻辣味道,味辣劲足,后者则是清汤,清香不腻,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能在沸煮之后,让汤汁升华,涮些白菜叶、宽粉、面条等常见吃食,简直不要太过瘾。
虽是“馆子菜”,但在北方的家庭中,这廉价、美味、滋补的羊蝎子,更像是一道“家常菜”——还是硬菜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