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的?有史为证!
中国至迟于东汉时期就发现了南海诸岛,称南海为“涨海”、南海诸岛为“涨海崎头”。东汉临海太守杨孚在其所著《异物志》(约于公元76—88年成书)中写道:“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意思是南海岛礁水浅而多礁滩,船舶航行到此就像被磁石吸住一样,难以脱身。唐宋以后,“涨海崎头”就演变成东、西、中、南沙群岛的专有名称。
宋代文献比较明确而集中地以“千里长沙”“万里石塘”来指称南海诸岛。如果从东汉时期算起,中国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的历史已有1900多年。
赵汝适在《诸蕃志序》中还说:“暇日阅《诸蕃图》,有所谓石床(即石塘)、长沙之险,交洋、竺屿之限。”这是最早提出有关南海界限的记载,表明至宋代,已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地理界限定在交洋(即交趾洋,今北部湾)与竺屿(Pulo Aor,今马来西亚半岛东岸以外的海岛)。据著名专家韩振华先生考证,这条界限恰好把今中沙、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确定在中国界限之内。这种分别中外地理界限的概念,与宋时“长沙”、“石塘”属于中国的事实是完全吻合的。
明清两代延续了宋代的行政建置,“长沙”、“石塘”仍列入版图并明确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
郑和于 1405-1433 年间七下西洋,其往返行程都经过了南海海域。1621 年茅元仪所著《武备志》中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蕃图》,即著名的《郑和航海图》,该图在广东“外平”(即南澳岛坪山)至海南南面航道外,标绘有无数沙状和石块的“石星石塘”、成礁石状的“石塘”和“万生石塘屿”,其中“石星石塘”即今东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石塘”指西沙群岛,而绘于“石塘”东南方的“万生石塘屿即为南沙群岛。十分清楚的是,该图不仅明确地把南海诸岛划入我国版图,与“交趾洋”、“交趾界”作了明显区分,而且标示出了南海诸岛归属于广东的建置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