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的由来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古人称“夜”为“宵”,“元”是伊始,初元,第一个。所以每年正月,即农历的元月。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历史非常久远,要真正去探源究底,估计要追溯到上古的月圆崇拜和历法推演。而且以“元宵”命名正月十五,其实和“中秋”、“春节”、“立春”等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记载日子的一个书面称谓,本身并没有其它特殊意义,是长久以来发生在这一天的事情,为它们强行附着上人文意义。

  最早关于元宵节的历史事件应该是发生在西汉初年的“平吕”。

  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政,扶植前少帝,后少帝。前少帝非亲生,在位四年,被吕后废杀;后少帝则在吕后死后,被群臣废杀,并迎立汉文帝,恢复刘氏皇族正统。

  文帝深感自己皇位和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最关键的是在西周即开始的宵禁,在这天终于开了个口子,让老百姓的情感得以释放。正月十五这天成为男女相约,互相接触的“合法”的日子。

  一旦官方推广接近了民意,这种节日就飞速得到民间认可,流行起来。

  像为了纪念介子推定下的官方节日“寒食节”,虽然官推力量非常强大,但是让人吃冷食、禁娱乐的措施不得民心,甚至官家也偷偷破禁,这些不合民意的节日也因此逐渐失去市场,最终消失。

你知道元宵节从何而来吗?

  而正月十五成为特色“元宵节”还不仅仅因为官推和民爱。毕竟官推会跟随朝代消散,而民爱随着风气逐渐开放,宵禁解除,这种特殊日子也就失去了意义。

  正月十五得以强大长存到今天,与宗教纪念日更加息息相关。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当时还没有佛教西来,道教也还是散存于各类多神教,而“太一神”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神祗,因此正月十五这个日子就非常重要。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因为这个日子的重要性,在佛道教形成之时也被各类文化思想吸收。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沿袭到道教,正月十五因此成为“上元节”,要举行天官祭祀,加重了这个日子的文化意义。

  同时,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正因为官推、民爱、道重、佛亲,正月十五“元宵节”因此深入民心,成为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之一,传承至今天,也必将随着中华文化的渊源继续流传。

  如果说春节是一场热闹喜庆的大戏,那么元宵节无疑是这场演出的压轴节目。在这个热闹非凡的日子里,有宋代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之情,也有唐代诗人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热闹之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元宵节作为春节过后首个重要的节日,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元宵节和古代印度的“新年”有关,印度人在过年时有“燃灯”祈福的习俗。后来这种习俗随着佛教从西域传入了中国。在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信奉佛教,因此每至正月十五,宫廷中都会“燃灯表佛”,这是元宵节点灯最初的雏形。后至汉文帝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到了隋唐时期,这种燃灯的习俗演变成了元宵赏灯,并且场面空前盛大。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元宵节是个“狂欢”的节日,自古就有许多传统习俗被大家广泛延传,如吃汤圆、放烟火、猜灯谜、耍龙灯等等,但除了这些庆祝活动也有不少民间风俗与禁忌,如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不合时宜的事情,其中老祖宗留下的这“3忌6做”要知道,多多了解,为自己和家人积福增运,寓意诸事皆顺。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做的6个习俗

  习俗一: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习俗二: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习俗三: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习俗四: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习俗五: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现在慢慢变成了元宵节民间的一种娱乐狂欢活动,例如踩高跷、舞龙耍狮、变脸谱等等。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一到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各个村子都有热闹的社火表演,喜庆欢愉,也寓意着来年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习俗六: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夜夜笙歌,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龙灯、纱灯、宫灯、走马灯等等,种类繁多,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有祈祷平安的意思,直到现在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仍被广泛流传。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要忌3个禁忌

  1、忌沮丧哭闹、说脏话

  在民间认为,元宵节这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是一个欢闹值得庆祝的日子。因此在正月十五这天尽量不要跟夫妻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争吵,避免打骂孩子使孩子哭闹等行为。这天忌说脏话、骂人,祸从口出,一年的初始因不经意的错话引来灾祸,那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不会沾染上霉气。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2、忌丢失、借钱给他人

  元宵节这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和家人出门赏灯会游玩,出门时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丢失或被他人窃取。在老人眼中,元宵节当日财物丢失是不吉利的征兆,表示照看不好自己的“钱包”,那这一年的财运也就随之“丢”掉了。另外,尽量避免亲戚朋友在这天借钱,正月里借钱会将财运都“借”走,也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

  3、忌去晦气比较重的地方

  元宵节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街上、家里都是大红灯笼,喜庆洋洋一片吉祥,相对应的一些地方会显得更加的冷清,传统民俗中这天忌讳去一些“晦气重”的地方,如一些无人的地方、荒山等地方,尤其是身子薄弱的人,更是要注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3忌6做”,老传统有讲究,寓意诸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