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开脸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开脸”是什么意思?)

  现代人们结婚,试妆、定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过去,对姑娘而言,“开脸”才是最重要的面部修容礼。这不仅意味着“姑娘时代”宣告结束,也意味着“妇人时代”即将开始。

濒临失传的“开脸”,是过去姑娘变人妇的前奏

梁永刚 | 文

  在乡间行走,我一直对散落在民间的古老技艺心存敬畏。而拥有这些技艺的人,或是孤陋寡闻的山村野夫,或是目不识丁的寻常村妇,或是老态龙钟的耄耋老人……

  他们虽名不见经传,却极具智慧。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我们的古老技艺,一代代薪火相传。

  譬如,那些熟练掌握开脸技艺的乡村老妪。

  姑娘“开脸”,将为人妇

  开脸,是一种流传于河南民间、用棉线拔除脸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方法。在豫中平原的乡间,人们把开脸俗称为勒脸,是旧时乡村女子出嫁前的一项传统礼仪,也是古老乡村婚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姑娘变成媳妇的显著标志。

濒临失传的“开脸”,是过去姑娘变人妇的前奏

  乡谚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脸是一个人的门面,男女老少都极为看重,也正应了“有粉要搽到脸上”的古话。

  平日里,乡间女子素面朝天,连个头花都舍不得买,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不爱美,更不意味着村姑灰头土脸就可以结婚。结婚是终身大事,勒脸这一仪式往往被乡间女子极为看重。

  按照老家习俗,未出嫁的姑娘是不能随意勒脸薅汗毛的,要把脸上稚嫩的茸毛一直留在脸上,以示自己是“黄花闺女”。

  直到出嫁的前一天,准新娘才请村中那些儿女双全且德高望重的老妇人,用红、棉线勒脸开面,把“毛脸”变成“光脸”。

  不过,勒脸这门技艺不是每一个女人都会,掌握这门技艺的大多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妇人。

  在我的老家,闺女出嫁前多请关系亲密且儿女双全的婶子大娘,也就是乡下所说的全福之人来操作,很少有母亲亲自为其勒脸。

濒临失传的“开脸”,是过去姑娘变人妇的前奏

  这里面或许掺杂有感情上的因素,毕竟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多年的闺女就要远嫁他乡,背地里母亲还偷偷抹眼泪呢,亲手为女儿勒脸难免触景生情悲戚伤怀,还是避开这样的场景为好。

  勒脸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地方是在姑娘出嫁前一天,有的是在上轿前,也有的是娶到男方家后进行。勒脸后,要给勒脸人封子(红包),以示酬谢。

  出嫁前勒脸,类似于如今姑娘出嫁之前进美容院化新娘妆。勒脸仪式其实就是“修容礼”,意谓勒了脸开了面,做姑娘的时代宣告结束,将为人妇。

  如此,姑娘和媳妇从外观上便可分辨出来,若走在乡间小路上,迎面走来一位女子,无需询问,从其“毛脸”还是“光脸”上即避免把“大姐”误喊为“大嫂”的尴尬。

  开脸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

  勒脸的工具很简单,无非就是几根粗细不一的棉线,一撮筛过的草木灰,一条毛巾,一高一矮两个墩儿之类的寻常物件。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条件的改善,勒脸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譬如,早年用草木灰,后来则用石膏粉、爽身粉代替。

  勒脸技艺看似简单,但是把一根棉线操作得娴熟自如游刃有余并非易事,费神又耗力,非心灵手快动作利索之人不能胜任。

濒临失传的“开脸”,是过去姑娘变人妇的前奏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妇人在勒脸之前,往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比如先在姑娘的脸上抹上一层草木灰,让其坐在墩儿上静静等上一些时间。

  在卫生条件极其简陋的乡间,勒脸前扑草木灰的作用无怪乎以下几个:一是草木灰对皮肤有一些轻微的腐蚀,不至于汗毛被线勒掉时过于疼痛;二是草木灰可以使面部皮肤变得光滑,易于把汗毛拽净;三是勒脸过后草木灰可以随即把毛孔堵塞,防止感染。

  开始勒脸了,老妇人坐在高墩儿上,女子选择吉利方位坐在低墩儿上,两人相向而坐。

  将一根棉线绕扭劲,用牙齿咬住棉线的一头,一只手拽住另一个线头,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撑开线绕的“8”字形环圈,拇指和食指一张一合,嘴与拽线头的手一拉一松,使线扭劲转动,时而拉上,时而拉下,来回穿梭,夹住并拽掉脸上的汗毛。

濒临失传的“开脸”,是过去姑娘变人妇的前奏

  勒脸的老妇人一边勒脸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说的唱的都是祝福准新娘的吉利话吉祥语,譬如,旧时乡间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开脸歌》:“左弹一线生贵子,右弹一线产娇男,一边三线弹得稳,小姐胎胎产麒麟。眉毛扯得弯月样,状元榜眼探花郎。我们今日恭喜你,恭喜贺喜你做新娘。”

  勒脸后,女子的脸部会发热或者发红,不能立即洗脸,必须等到脸不热不红之时才能沾水,否则脸部容易过敏长红点。

  在那个没有雪花膏更没有芦荟胶的年代,村妇们自有给脸部降温的土办法,打一个鸡蛋,将鸡蛋清敷在脸上,效果很好。待勒脸完毕,身边有人递给女子一个小镜子,让其自己瞧个清楚。

  弹指间,一个眉清目秀白净整洁模样俊俏的小媳妇出落的容光焕发,分外动人……

  “开脸”手法不对,姑娘疼的要命

  大概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吧,我曾经跟着奶奶看过几次五奶奶为人勒脸的情景。

  五奶奶是村中勒脸的巧手高手,心细手巧待人亲,慈眉善目手艺高。奶奶说,勒脸可是个手艺活儿,学会不难,想勒好不容易,手法不对,疼得要命。

  奶奶此言不虚,由于汗毛连根拔起,勒脸时疼痛是难免的,故而有乡谚生动形象地形容勒脸的场面:“四脚相叉,四目相向;有人咬牙,有人忍痛”。

濒临失传的“开脸”,是过去姑娘变人妇的前奏

  时隔三十多年,五奶奶早已作古,但她老人家像耍杂技又如变戏法的勒脸手法至今仍让我钦佩不已。一条再寻常不过的棉线,犹如一根琴弦,在五奶奶灵活的手中上下飞舞,弹奏着喜庆红火的乡村乐章。

  五奶奶勒过的脸面色红润,光洁白嫩,焕然一新,特别干净,像鸡蛋的二层皮,其精湛技艺方圆左近无人能比。只可惜如今五奶奶的勒脸绝活儿早已失传,不少村人至今说起来仍是唏嘘不已。

  按照老家的古老习俗,姑娘出嫁头一天勒脸之后就不能再出门见人,她的娇美面容是要等到洞房花烛夜留给夫君看的。

  在迎娶和婚礼过程中,新娘虽然要参加一些繁琐的仪式,但她的脸自始至终都被红盖头遮着,保留了一份神秘。

  只有宾朋散去,入了洞房,走进二人世界,夫君才把新娘子的红盖头揭去,在红烛映照之下,怀着期待已久的神秘感,一睹新娘娇羞动人的面庞,激动之情自不必说。

濒临失传的“开脸”,是过去姑娘变人妇的前奏

  千百年来,“开脸”在乡间经久不衰,见证了民间婚俗的多姿多彩。

  如今随着现代美容业的蓬勃发展,开脸这门传统美容的技艺风光难再。精于此道的老人相继作古,“开脸”也面临失传的窘境,这样的手艺,是否真的要在我们这一辈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