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降雨量50毫米是什么意思(50毫米降雨量什么概念)

  测震台网,其作用是测定国内外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大小。它观测的资料提供给搞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人员进行研究。这类台站的布设采用均匀布台的方式,台站越密则可测到地震的下限震级就越小,台网定位精度也越高。

  我们常常在天气播报中听到,某某地区降雨量达到xx毫米。那么问题来了,关于下雨的量雨单位“毫米”究竟是个啥概念呢?

  雨、雪、冰雹等气象部门统称为降水现象,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称为降水量。

  通俗一点说,淋小雨一分钟头发会湿,淋中雨一分钟发型会乱,淋暴雨一分钟,你就可以带上洗发水准备搓澡啦。不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一场雨啊下的是瓢泼大盆,可是按二十四小时降水量却达不到暴雨的级别。这也就是天气预报中常说的“短时强降雨。”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关于各雨量级别的量级吧!

  小雨

  <10毫米

今日有雨,降雨量xx毫米。科普雨量毫米概念

  24小时内的雨量小于10mm。可淋湿衣服,泥土地面全湿,但无积水。小于十毫米小雨和睡懒觉最配,寄雨声形成天然白噪音,刺激人体分泌更多褪黑素,越睡越香。唐代诗人杜牧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场景下的就是这个雨。

  中雨

  10~25毫米

今日有雨,降雨量xx毫米。科普雨量毫米概念

  24小时内降水量为10~24.9毫米。雨落如线,雨滴不易分辨,落硬地四溅,洼地积水较快,屋顶有沙沙雨声。雨量在南方能打湿小腿。

  大雨

  25~50毫米

今日有雨,降雨量xx毫米。科普雨量毫米概念

  24小时内的雨量25~50mm。雨降如倾盆,模糊成片,洼地积水极快;能清晰听见哗哗雨声。瓢泼大雨,雨滴直径可达7毫米,雨量就跟依萍找他爸要钱,那天一样。

  暴雨

  暴雨按照降水强度大小可分为三个等级

  50~100毫米为暴雨

今日有雨,降雨量xx毫米。科普雨量毫米概念

  24小时内的雨量50~100mm。24小时降水量为50mm以上的强降雨称为“暴雨。”平平无奇的暴雨也能引起引发波坏性的洪灾。暴雨的雨量地面积水能弄湿整双鞋子。

  100~250毫米为大暴雨

今日有雨,降雨量xx毫米。科普雨量毫米概念

  24小时内的雨量100~250mm。大暴雨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跟下暴雨的感觉差异不大。大暴雨相比暴雨可以说就是暴雨版的puls,大暴雨主要就是体现在雨量上。大暴雨雨量大,路上积水迅速,路上开车视线模糊,可视度在百米范围内。

  250以上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

今日有雨,降雨量xx毫米。科普雨量毫米概念

  24小时内的雨量250mm以上。超过250毫米的为特大暴雨。常伴有大风,台风等恶劣天气,暴雨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会给局部地区带来洪涝灾害。

  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

  值得注意的是,就拿50毫米的暴雨来说,暴雨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也可以平摊到二十四小时之中。因此,当你经历了一场平缓持久、连绵不绝的暴雨时,也不用怀疑自己遇到了假的暴雨。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测震仪器是专门记录天然地震或人工爆炸所产生的地震波的仪器,通过记录到的波形确定地震或爆炸事件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及震级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震三要素。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测震仪器一般包括两部分:地震计(也就是传感器部分)和采集器两部分。地震计又称拾震器、摆,是将地面运动转变为电信号的装置,是地震仪的主要部件。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地震计能客观且及时地将地面的振动过程记录下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件悬挂的重物的惯性,当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而它保持不动。由地震计记录下来的地震动是一条具有不同起伏幅度的模拟曲线,称为地震波形。曲线起伏幅度与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的振幅相对应,它标志着地面振动的强烈程度,我们可以由此计算出地震震级。从记录下来的地震波形中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各类地震波,地震的纵波(P)与横波(S)到达同一地震台站的时间差,即S-P到时差与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成正比,离震中越远,到时差越大。由此规律即可求出震中离地震台的距离,即震中距。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地震三要素又是如何测定的呢?

  发震时刻的确定

  发震时刻指地震发生的时刻,可以利用单个台站或者多个台站测震仪器所记录的资料进行确定。通常利用区域台网的多台测震仪器资料确定的结果较为准确。

  震中位置的确定

  交切法是确定震中位置的一种经典方法,用3个以上台站的P、S波到时及适宜的走时表为定位前提。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这是一个圆的方程,震中点满足这个方程,也就是震中点就在这个方程描述的圆的圆周上。显然,若以台站为圆心,以震中距为半径画圆,就可以得到1个满足上述方程的圆周线,如果有3个以上台站的地震数据,则可以得到3个以上的圆周线,则不同台站的圆周线的交汇点就是震中。

  震级的确定及地震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越大,震级数字也越大,它是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地震震级M应根据多个台站观测仪器的平均值确定。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用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即地震的震级。震级大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多;震级小的地震,释放的能量少。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

地震三要素的测定

  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像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地震烈度好像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场地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