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物又“出名”了。
1月16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直播电商产品质量调查的结果。在对电商平台所销售商品抽检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平台存在随意标注原料含量、以次充好的问题。
而其中,得物不合格率就高达50%,这也成功让它上了热搜。
虽然事后得物道歉迅速道歉,但这也难平众网友的怒火。毕竟,这不是它第一次身陷质量门,得物上的种种问题,早已被众多消费者诟病多次。
生于潮流的得物
成立于2015年的得物,在2020年之前叫“毒”APP,它现在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潮品电商平台。而它的出现,并不算偶然。
故事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得物创始人杨冰出于对篮球的热爱,创建了虎扑网——一个篮球资讯交流社区。
而后,诸多和他一样的篮球爱好者开始不断涌入虎扑网,谈论他们共同热爱的篮球、球星,或者是球鞋等体育用品。
慢慢的,随着虎扑论坛内球鞋爱好者互动的增加和相互信任程度的提升,论坛内逐渐出现了鉴定、交易的行为。
随着鉴定和交易需求的不断扩大,杨冰也从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并在2015年创办了一个为众多球鞋爱好者单独建立的球鞋文化和潮文化的交流平台——毒。
从毒创办开始,它就有着很强的鉴定特性。无论是专业鉴定师,还是在相关领域混迹多年的业余爱好者,只要把相关商品放在毒上,就会有各方大佬围过来对其真伪进行讨论、判定。
也正是这个特性,让毒获得了不少人的信任。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消费者的消费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年轻的消费者们越来越注重商品的品牌价值,青睐产品本身所蕴含的文化。
再加上NBA的火爆和年轻人对球星的崇拜以及《中国有嘻哈》等彰显个性的节目的火爆,球鞋文化和嘻哈元素都受到了大量追捧,潮流文化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并在年轻人的宣传和追捧中,热度不断上涨。
据尼尔森全球潮牌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 2017年潮牌的消费增速达到 62%,是非潮牌的3.7倍。
眼瞅着年轻人对潮牌需求不断增加,毒自然不能错过这个商机。
于是,在2017年,毒APP上线了交易功能。同时它也延续了自己特有的鉴定特质,在交易的基础上开创了“先鉴定,后发货”的交易模式。
这种特有的交易模式也在鱼龙混在的潮牌市场中,俘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带动毒迎来了快速发展。
2020年,毒正式更名为“得物”,开始面向更大更广的潮流文化市场。
随着得物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其中,寻找自己心仪的商品,甚至有些狂热粉丝愿出高价购买稀缺商品。
也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得物上的一些商家开始念起了自己的“生意经”,将它带上了一条不归路。
曾经的优势,现在的痛点
随着得物交易市场的逐渐成型,以高价换取稀有物品也成为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样的需求以及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商家开始专门囤积限量款潮鞋或潮玩,等到缺货时再以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比如最近几日Air Jordan推出了一款虎年限量款球鞋,它的发售原价也就1099元,但由于是限量款,这款鞋在得物上的标价为5499元,价格瞬间翻了5倍。
以及之前原价为4999元的泡泡玛特“Molly1000%地球的女儿”,在得物上一度倍炒到8万元。
虽然这样的炒作行为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的批判与谴责,但作为炒鞋、哄抬价格的“大佬”,得物应对外界的批评早已游刃有余,不止一次发布公告称抬价销售是商家个人行为。
另外,虽然外界有诸多声音对得物的炒价行为发出质疑,但不可忽略的是,仍有不少年轻人深陷其中。
比如得物上比原价高出将近6倍、标价为1799的玲娜贝儿挂件,截至1月25日,已有将近1000人购买。
而多人对于潮鞋和潮玩等商品炒作行为的放任、支持,甚至是狂欢,都无疑进一步助长着得物平台上的哄抬物价行为。于此同时,在监管不严的电商平台,高价炒作还会衍生出另一个问题的出现——平台中假货的泛滥。
2020年6月,中消协就因假冒伪略等问题点名得物平台;在黑猫投诉平台更是可以看到上千条关于得物售卖假货的投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之前莆田疫情爆发,得物上却有不少产品涨价或缺货,这样的情况就很值得玩味。
虽然得物一开始是以鉴定、杜绝假货而成名,让不少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也要在上面买个安心。但最近,得物上的鉴定实力,似乎越来越让人不放心了。
有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表示,自己在得物购买商品前,平台上的鉴定结果显示为真;但等到商品到手后再次在得物平台鉴定,结果却显示为假。还有消费者在专柜里购买的商品,在得物鉴定,却显示为假货。
不少网友表示,现在得物上的鉴定实力,已经与创立之初的鉴定实力大相径庭。
另外,虽然得物在更名前就宣称自己与被称为“鉴定国家队”的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达成了合作,但根据红星资本局在2021年4月的一篇报道中显示,中检集团奢侈品鉴定中心与得物尚未形成实质性的合作。
这也让得物鉴定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消费者心中再次被画上了问号。
目前来看,得物的高价炒作和备受质疑的鉴定实力以及越来越多假货,已经成为了它发展前进的最大阻碍。
然而,像这样的假货等问题,由于它带来的高收益,在平台上很难被杜绝。同时,这些现象也并不是得物平台的专利,而是整个电商平台普遍存在的乱象。
得物只是冰山一角
电商行业造假、炒货乱象屡见不鲜,一是由于电商行业壁垒较低,几乎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平台内的商家,这也导致电商平台中的商家以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同时,炒作和造假的高利润,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卖家将产品炒高价或者卖假货,以此获得更高的利益。
二是由于消费者对炒作和假货的容忍度。很多人在面对被炒到天价的商品还视如珍宝,坚信它贵是因为它的供不应求,殊不知这只是商家和平台的销售手段。
在贪小便宜的心态下,在商家的种种承诺下,即便是面对不放心的商品也还是有不少人上钩。最后即便知道自己买到了假货,但只要不像毒奶粉一样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大多数人也不会去维权到底。
而这些原因,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电商行业乱象的猖獗。
比如除得物外另一家知名的球鞋和潮牌交易平台——NICE,也同样为炒鞋提供了平台。
有资料显示,NICE平台内建立的炒鞋链中,品牌商建立起排队、摇号买鞋的规则,鞋贩们通过技术和资金优势大量囤积新鞋并操纵价格,平台再推出工具服务鼓吹用户参与,以此造成产品紧张有限的销售冲击,让消费者为“为数不多的”库存疯狂。
在2021年9月就有相关媒体爆料称NICE通过闪购活动引导用户云炒鞋,甚至连原价4.9元的钥匙扣配件在NICE平台也被卖出上千的百倍溢价。
除了得物、NICE这两个相对“专业”的炒作平台,其余电商平台如咸鱼、淘宝等也或多或少存在炒价的现象。
除此之外,各大电商平台的假货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头疼。
宣称闪购模式可极大避免商品被掉包的NICE,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假货的投诉也高达644条;“全都是正品”的唯品会在黑猫投诉平台也有多达1146条关于假货的投诉。
甚至在2020年《新京报》曝光的一桩惊天海淘平台造假案中,国内所有大型海淘平台几乎全部上榜。
可见,许多问题和乱象并不存在于某一个平台,而是存在于整个电商行业。
而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无非商家和平台想去谋求高利润。虽然炒作、卖假货这些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面对炒作和假货带来的巨大的利润空间,这点处罚也就显得微不足道。
不过,这些平台也许没意识到,如果只沉溺于自己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坚持消费者利益至上,取得用户信任,那么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总之,电商平台想要长盛不衰,他们真正要做的不是考虑如何赚更多的钱,获取更大的利益,以及如何喊出更让人心动的口号;而是要思考如何能让消费者满意,在消费者心中长久的占有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