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2、亲爱的安德烈之二主要讲的是母子关系共同成长。《亲爱的安德烈》里母亲睿智博学,孩子见解独到,他们之间无所不谈。我想这是大部分人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吧,多少父母走不进孩子的内心,多少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苦心,最亲近的人却隔着最深的鸿沟,想想便觉得不堪。关于母子关系,大概是这本书有意无意反映出来最多的东西。龙应台是个让我佩服的母亲,她是少有的,懂得与孩子共同成长,知道自己终该放手的母亲。父母对孩子的爱,本就应该是从完全的被依赖到放手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的过程,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却少有懂得怎么去爱,不懂得放手的爱,最终会成为害。而现在读完龙应台与安德烈的这本书,才觉得自己见到了一个真正懂得爱的艺术的母亲。也许是受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孩子长到多大都仍是父母眼中的孩子),这样的爱不可多得。有时候我也想,把欧美人那种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态度搬到中国人身上,估计父母孩子双方都难受。一种不能让人舒服的爱的方式,就算千对万对,我们真的需要嘛?也许可以这样想,父母的爱,不要成为害就好了。可以抢着帮孩子回答问题,但知道孩子自己也可以对答如流;可以给孩子买菜做饭,但知道孩子自己也一样可以喂饱自己。可以絮叨着不让孩子抽烟,但知道他会为自己的身体和未来负责就好。可以操心一下他的工作和恋情,但知道这一切,他自己都搞的定。其实,像龙先生这样最好,有时候感性得婆婆妈妈,但仍在学习着如何理性的尊重孩子。
3、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
4、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