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心主题:《丁香结》作者宗璞,体裁散文,按“赏花”——悟花”思路展开,主要写作者看到城里、城外和自己家中的丁香花,由古人的诗词展开联想,并悟出“丁香结”说法的来由,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文章表达了作者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表现了作者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质。
二、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几幅丁香花图?
城里街旁丁香花、城外校园里丁香花、斗室外三棵白丁香、雨中丁香花。
三、课文围绕丁香写了丁香花和丁香结两个方面的内容。丁香花是实写,分别从视觉和嗅觉突出了它的颜色、外形、气味,写出了丁香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丁香结是虚写,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烦恼、忧愁。
四、古人把“丁香花”比喻成“丁香结”,原因有两个:
(1)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2)丁香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负担着解不开的仇怨。
五、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丁香结如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作者认为,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2)示例:原来我最怕写作文,每次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疼,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后来,妈妈每天晚上临睡前陪我一起看各种有趣的课外书,写作文时,鼓励我大胆表达,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慢慢地,我不再害怕写作文了。从一开始写得很少,语言不通顺,到后来摸索到写作的方法,作文越写越长,语言也流畅优美了。
六、阅读第3自然段,作者用“积雪”和“一片莹白”来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积雪”运用了借喻的手法,“一片莹白”运用了借代手法。运用“积雪和“一片莹白”可以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更能鲜明的突出丁香的特点,表达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其次,“积雪”写出了丁香的白、繁茂、轻柔的特点;“莹白"写出了丁香洁白光亮,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七、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把小花比作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
拟人:"探出”和“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丁香花活泼可爱、生机勃勃、惹人怜爱。
八、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
拟人:说明丁香花姿态优美。
对比:从颜色和气味写出丁香花甜香的特点。
九、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1)“积雪”指白色的丁香花。
(2)我们可以从“有三棵白丁香”和“香气直透毫端”看出来。
十、本文描写丁香花时,抓住颜色,形态、气味三方面来写,具体表现在:
1、颜色
(1)忽然呈出两片雪白。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3)一片莹白。
(4)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
2、形态
(1)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2)探出半数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3、气味
(1)淡淡的优雅的甜香。
(2)非桂非兰。
十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运用诗句的好处是什么?
引用古诗句既丰富了丁香的内涵,又展现了丁香愁思的象征意义,也为下文写作者寄托在丁香上的情感做铺垫。
十二、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雨中丁香的特点:线条模糊,格外妩媚。
2、作者觉得紫丁香和白丁香既各自独立,又交相呼应,在细雨中别有一番滋味,赏花的人如同赏画一般,令人不得不感叹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十三、有关丁香的诗句。
(1)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2)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陆龟蒙《丁香》
(3)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
——冯延巳《醉花间》
(4)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十四、多音字
糊hú(糊涂) hū(糊泥) hù(糊弄)
造句:我第一次和面,水放多了,面糊(hù)糊(hū)了一手,妈妈用手指轻轻地点着我的额头,笑着说:“ 你真是个小糊(hú)涂虫啊!”
薄bó(单薄)(薄利) bò(薄荷) báo(薄饼)(薄片)
造句:这种薄(bò)荷味的薄(báo)饼很受顾客欢句迎,商家采用的是薄(bó)利多销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