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的孟浩然第一次见皇帝谈崩后。王维和孟浩然商定,孟浩然先回襄阳,以后再寻出路。
几天后,王维到灞桥送孟浩然返乡,写《送孟六归襄阳》诗安慰自己的好友,诗道:
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孟浩然览诗,很是感动,也作一诗《留别王维》相酬答。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望着孟浩然渐远的背影,王维反复吟诵着这两句诗,仔细品味着、思索着。孟浩然走了,很沮丧地走了。
开元十八年(730)十二月,丞相燕国公张说在东都洛阳康俗里的私宅中去世。回家侍奉母病的张九龄也没有还朝。知心朋友孟浩然走了,能赏识自己的当政丞相张说死了,直接上级张九龄回归无期。王维感到寂寞孤独,心情郁闷。
玄宗皇帝对孟浩然的态度也令王维感到困惑。人人都说当今天子是个赏识人才的皇帝。可就连孟浩然那句委婉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他实在有些接受不了,多少有些失望。于是辞职闲居,另谋出路。
几个月后,王维游览华山,写下气势磅礴的长诗《华岳》。春夏之交,又游览了长安东南终南山的太乙峰。写下千古名篇《终南山》,诗道: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从诗中可知,王维是登上太乙峰的。“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是饱含生活体验而又善于形容的诗句,不登山是无法写出的。“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也是登山后所写的景象再加以夸张的语言。“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说明王维曾在终南山中住了一宿。此诗写于王维初次登终南山时无疑。
附近的名山胜水大多已游遍,暂时又没有机会求仕,于是王维决定来一次专门的旅游,以偿自己多年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夙愿。
是年秋天,他离开长安,开始了巴蜀之游。
王维从长安出发,西出咸阳,几天后到达武功县界的太白山下。只见太白山高耸入云,峰峦叠翠。山顶上积雪终年不消,云气缭绕,煞是雄伟壮观。这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山脉的主峰。李白《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诗句,指的便是此山。王维尽情地游览这里的美景,循山路,濯清泉,赏美石,憩竹林,心情畅快,宠辱尽忘。晚上投宿在山上的寺庙里,写下《投道一师兰若宿》诗以记游。
大半年的旅途颠簸,王维感到有些疲惫。一到襄阳,他马上想去拜访一下阔别一年多的好友孟浩然。一路问询,来到襄阳冶城南园孟浩然的山庄。只见一片清机野趣,绝无俗气尘凡。王维来到门前,有人出来相问。只见从堂屋中匆匆走出一个人来。王维一看,大喜过望,来者不是别人,正是昼思夜想的好友孟浩然。
“真想不到,是摩诘来到敝舍。太好了!太好了!快快请进!”因在家中,孟浩然毫无拘束,说话爽朗,声音很大,语调中尚带着欣喜。
交谈中王维才知道,孟浩然从长安落第归来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游历,前天刚刚从吴越归来。二人共同庆幸相互之间的缘分。
饭后茶余,二人谈天说地,兴致颇高。孟浩然看过王维一路上的诗画作品,叹为观止。对《晓行巴峡》一诗更是爱不释手,认为其中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
几句状舟行巴峡时所见到的景色如在眼前,达到了身临其境的程度。
王维也问孟浩然有何新诗。孟浩然先诵一首《晚泊浔阳望庐山》诗道:“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王维赞赏道:“欲擒故纵,先抑后扬,突出香炉峰的奇美,好诗好诗。”
孟浩然又吟诵下一首。王维微合双目静听细品,当听到“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二句时,王维忽然睁开双眼,摆手示意拦住孟浩然的话头说:“孟兄,你把刚才的两句诗再吟一遍。”
孟浩然有些不解,又重复着慢慢吟道:“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
王维大声道:“好!好!就要这两句。”
看到王维激动兴奋的样子,孟浩然更加茫然。
王维见孟浩然惶惑,便笑着解释道:
“孟兄,是这么回事。你骨貌清奇,风神爽朗,我想要给你画像久矣,只是始终未能找到好的角度和背景。兄刚才这两句诗,描状出士子奔波之苦况。有情有景,是一幅士子暮秋行旅图。我即以此为题,为兄画一张像如何?”
孟浩然自然高兴,按照王维的吩咐又做了些安排。王维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挥笔作画。勾勾抹抹,擦擦点点,不消半个时辰,一幅栩栩如生的孟浩然的画像便产生了。
画面上,孟浩然颀长的身材,清峭而瘦弱,穿戴白色袍子、乌纱帽、黑布靴,骑马缓行,后边跟着一个书童,扎着两个小抓髻,提着书箱,背着一张琴。孟浩然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小书童精神抖擞,机灵敞亮。背景是荒城的萧索景象。落款处题曰:“维尝见孟公吟曰:‘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又吟曰:‘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余因美其风调,至所舍,图于素轴。”
王维此画在唐代非常有名,人们争相临摹。但孟浩然的“日暮马行疾”一诗却已失传,只留下这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