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谁?《柳毅传书》谁写的

  《柳毅传》是唐代传奇中的上品,就算放到古典小说的长河中,它也能以优美生动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激烈冲突的情感、独特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言小说中的名篇。

  《柳毅传》讲的是龙女报恩的大团圆故事。说的是正直倜傥、高门之后的男主人公柳毅,偶遇被丈夫嫌弃、公婆虐待的小龙女,他重义气、终托付,毅然为龙女赴洞庭龙宫捎信。龙女被叔叔钱塘君救回,知恩图报化身为卢氏女,几经波折最终嫁给了柳毅。

  《柳毅传》的作者是落地文人李朝威,出身于陇西高门。男主人公柳毅就是他理想的化身,通过人龙相恋的离奇故事,他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体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寄托了重情重义的生活理想。

为何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从《柳毅传》看唐代小说的关键转变

  宋代洪迈在《容斋笔记》归纳说,唐代有两种“一代之奇”,一是诗歌,一是小说。他把唐代小说推崇到与唐诗一样的地位,概括了唐人在小说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小说发展到了唐代,摆脱了经、史的附庸地位,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文言古典小说在唐代走向成熟,并迎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概括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规律。

  这种有意为小说,指的就是唐代小说发生了从“实录”到“虚构”的重要变化,带来小说发展质的飞跃。而这一转变从唐代小说《柳毅传》中可见一斑。

为何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从《柳毅传》看唐代小说的关键转变

一、唐代以前小说的“史传”精神和“实录”笔法

  中国小说孕育于史传,深受史学精神影响,并且长期处于史传的附庸,到唐代时仍有“实录”的遗迹。

  1.小说依附于史传,表现为“正史之补”。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并把小说列在诸子十家之末、九流之外。

  小说普遍被看作是稗史、野史,虽然不是正统的历史著作,但也被当作是正史的补充,是“补史之阙”,一直依附于史书的正统地位。

  而历史著作的核心就是“实录”,要求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事实,人物、情节都要尽量按照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叙述,保证真实可信。

  因此,这一“实录”原则也长期影响着小说的创作,作者和读者都常常混淆真实生活与作品艺术。

  比如《柳毅传》虽然取材于民间传说,但作者创作时仍采用“虚事实写"的写法,开篇就介绍了年代、地点、人物、性格、外貌,增强真实性表达。

  2.沿袭自《春秋》以来的史家笔法。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更讲究“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也即用精微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含义。

  春秋笔法深刻影响着古代文人讲故事的方法。由于许多的小说创作者,都是熟读经史的传统文人,在文史哲不分家的思想观念下,写小说与写史书往往都是用一样的笔法。

  《柳毅传》虽然是一部爱情神话,但也体现着春秋笔法,在神话故事中处处反映社会现实,尤其是突出了“冤”和“义”两种状态,比如龙女最初被蒙冤的悲惨处境、柳毅重义的“救世主”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而龙王们各自割据为政的体系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

  3.承接《史记》的纪传体叙述方法。

  司马迁发明的纪传体深深影响着后世文学创作。

  纪传体是种编写历史故事的方法,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记叙表现历史事件。通过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手法,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给后世树立了讲历史故事的方式。

  《柳毅传》也充满纪传色彩,首先就表现在“传”这一标题上。《史记》之后,"传"、"记"这一篇名逐渐成为小说的标记。《柳毅传》始终在塑造人物的基础上推进情节,也吸收纪传体的章法结构。比如柳毅在两次丧妻之后娶了卢氏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作者最后揭示卢氏女就是龙女,使用了巧妙的章法结构。

  《史记》的结尾往往加上一笔“太史公曰”,作为以史为鉴的品评。《柳毅传》结尾处也实名发了一通感叹,感慨文中人物对义的坚守,评价主人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义基础上的,这种发叹明显留有刚从史传中脱胎而来的痕迹。

为何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从《柳毅传》看唐代小说的关键转变

二、唐代小说从“实录”到“虚构”质的飞跃

  虽然深受“实录”的影响,但小说发展到了唐代,小说本身的文学性被关注到,逐步突破“实录”的限制,强调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在“虚构”上大胆突破,使小说的发展呈现质的飞跃。

  1.大胆想象,虚实结合。

  《柳毅传》中有许多对神话世界的描写,充满了奇幻色彩。小说里的洞庭湖龙宫是斑斓炫丽,多姿多彩的,这里“奇草珍木,无所不有”,“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奇秀深杳,不可殚言”,是完全由幻想塑造出的胜境。

  这种虚构的情节对于小说的发展来说就是一次质的飞越,它脱离了单纯的记人记事,转而采用艺术的笔法,创作出虚实结合的情节,从而使小说日趋脱离史传的附庸。

  2.文采飞扬,史称“诗笔”。

  唐朝是诗的时代,是诗唐。唐代小说家在行文中普遍有一种诗意美,以诗意的语言为载体。

  《柳毅传》等大批唐代小说都是文辞华艳,摇曳生姿,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这种写法被宋人赵彦卫评价为“诗笔” 。

  龙女刚出场时,文中描写是“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活脱脱一幅黯淡无光的弃妇形象。她向柳毅诉说时,是“始楚而谢,终泣而对”,让人顿生凄切之感。待到龙女回宫时,龙宫里是“祥风庆云,融融恰怡”,“红妆千万,笑语熙熙”的喜庆氛围,被解救的龙女也是“自然蛾眉,明珰满身,绡縠参差”。这几句四字描写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完全可以组成一首优美动听的诗。

  这种诗笔的运用和诗化的特征,在后世小说中并不多见。

  3.细节刻画与场面描写增多。

  前代小说受史家笔法的影响,多是“粗沉梗概”,以简要概括的方式记录流传的奇闻异事。细节描写正是史书和前代小说所缺少的。

  而唐代小说开始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情节描写的立体化。

  《柳毅传》中性格最突出的要数龙女叔叔钱塘君莫属。他最先出场于侧面的描写,当龙父知道女儿的惨境时,洞庭龙宫一片恫哭,龙父当即提醒柳毅千万不要让钱塘君知道此事,柳毅表示疑问后,龙父回答说钱塘君是个刚猛暴烈、暴炭一样的人物。

  最后还是钱塘君最后杀到径川去救下侄女,钱塘君回来后,洞庭君曰:“所杀几何?”钱塘君曰:“六十万。”“伤稼乎?”曰:“八百里。”无情郎安在?”曰:“食之矣”。这段对话真是让我们读者大呼痛快,钱塘君风风火火大杀四方,手刃无情郎画面感一下子出来了,而这也正是来源于作者对场面和细节的高超处理。

为何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从《柳毅传》看唐代小说的关键转变

钱塘君大战川径之子

  三、唐代小说发生关键转变的根源

  唐代小说虽然还继承着小说承载“记小道”的社会功用,和对小说”纪实性“的追求,但已经把小说从修史中脱离出来,这离不开时代的进步和文学本身的发展。

  1.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

  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普遍具有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流行激昂向上的思潮,这造就了唐人浪漫开放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品格。

  这种进取精神和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性,文人们在大开大阖的诗歌中抒写自我,也在小说中表现他们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眼光,而这也使小说在唐朝发生根本转变。

  2.强烈的创作自觉意识。

  唐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愿意展现人生理想、反思现实状况,因此主动创作的欲望强烈,这体现在小说的题材、境界、叙事、手法和语言等各个方面。

  这也使小说作者接近社会生活,不是再处于史学家的超脱地位,使小说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子史的附庸。

  3.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唐代小说充满唐人的抒情色彩,也许唐人总是以诗意的眼光看待生活,他们笔下的小说才能有诗一样的感情,诗一样的意境,和诗歌一样的审美特征。

  4.好奇心驱使下的传奇情节。

  “传奇”是唐代文言小说的专称,这一名称也可以看作是对唐人小说情节传奇性的概括。

  唐人普遍具有“好奇”的心态。在文学创作上,韩愈就有“尚奇”的文风,中唐时诗风普遍求奇求险,到了晚唐更是产生了李贺、李商隐这样诗风奇诡险谲的鬼才。

  文人之间相互交流奇闻轶事,成为小说素材的来源;人们对好奇、弄奇的情趣追求,又促使了虚实结合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