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杜甫生平简介及一生经历 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

  文/赵心放

杜甫身前名声不彰显,为什么身后被尊为诗圣呢?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数千年间各类人才济济,仅以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举例,被尊为圣的有:文圣孔丘、武圣关羽、兵圣孙武、诗圣杜甫、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在灿如群星的历代诗人中,为啥只是杜甫被尊为诗圣,而不是李白、白居易等其他著名诗人呢?

  说来话长,聊聊杜甫被尊为诗圣的过程,对研究杜诗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诗歌大有裨益。

  (一)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的第十三代先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爷爷杜审言是修文馆直学士,唐初诗人,“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父亲杜闲一生为官。生母清河崔氏很早就去世了。

  杜甫受他爷爷的影响较大,从小聪明好学,颇有才华。由于是仕族出身,青少年时期生活比较滋润,好比不差钱的现代驴友,经常在外出游,结交了不少名士诗人,其间参加科考落第了也不在乎。

杜甫身前名声不彰显,为什么身后被尊为诗圣呢?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自己年龄的逐渐增加,他吃了不少苦头。天宝六年(747年),35岁的他好不容易再次遇到科考的机会,殊不知奸相李林甫玩了个“野无遗贤”的阴谋诡计,他又一次榜上无名。

  此后他客居长安多年,受尽冷眼和心酸,有次来了个当官的机会,但他又不愿意做那种管理兵器仓库的小官儿。就这样,使得其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连小儿子也被饿死了。“安史之乱”后好不容易当上左拾遗,又因替房绾说话失去了时任皇帝唐肃宗的信任。

  公元759年,对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的杜甫,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行程,先后在成都、夔州等地艰难的生活,接受过严武、高适等朋友的接济。58岁时在穷困潦倒中病逝。身后留存世间诗歌1500多首(另一说1400多首),散文和赋20余篇。

  (二)43年后遗骨回乡

  杜甫生前有自知之明,就如他在《梦李白二首.其二》所述:“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身前名声不彰显,为什么身后被尊为诗圣呢?

  他在身前,同时代人出了本《河岳英灵集》诗歌选编,没有用他的一首诗。他死后不久,又出过几本当代诗人的作品选编,同样没他份。简而言之,他身前及身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始终名不彰声不显。

  其后辈虽然都是寻常老百姓, 但他的孙子杜嗣业,是个性格倔强、办事认真之人,为爷爷“叶落归根”是他的夙愿。千方百计筹集到旅费后,杜甫逝世43年的那年,杜嗣业肩背装着爷爷遗骨的褡裢,携带着爷爷的诗作遗稿,从湖南耒阳出发,到河南首阳山去安葬爷爷的遗骨。

  让逝者“入土为安”、写墓志铭和立碑,是古代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找位有影响的人来写墓志铭是丧家缅怀和颂扬逝者的愿望。杜嗣业一路风餐露宿的辛苦限于篇幅不赘述,途经湖北荆州时,恳请在此作官的元稹捉笔。

  杜嗣业找元稹捉笔的原因,其一、元稹年少时就有才名,是著名的中唐诗人、文学家,入仕后曾一度拜相,系当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人物;其二、杜元两家系大同乡。两家的籍贯分别是河南的巩县和洛阳;其三、认为元稹带有讽喻性的乐府诗,其关心民间疾苦的深邃之意,传承了杜甫的文脉。

杜甫身前名声不彰显,为什么身后被尊为诗圣呢?

  元稹以前看过一些杜甫的诗,早就对这个前辈心存敬意,现在细细读了杜嗣业带来的杜甫遗作后,心情十分激动,于是挥笔写了一篇对仗工整、气势雄浑跌宕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

  此文字数不算太多,但容量极大,用现代语言释意“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段话,意思就是古往今来的诗人都没达到杜甫这么高的水平,给予了杜甫顶级的评价。

  (三)杜甫由此开始走红

  元稹有种他人难以企及的学习方法,他学杜甫的乐府诗绝不是那种形似的邯郸学步,而是在神似的基础上提升到一种全新境界,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沿用白居易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元稹在捧红杜甫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杜甫身前名声不彰显,为什么身后被尊为诗圣呢?

  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使杜甫对后世的影响深传远播。晚唐诗人韦庄编辑的《又玄集》唐人诗选,首次选用了杜甫的七首诗,其担任后蜀宰相时,专门寻找到成都杜甫草堂的遗址,另建一间草屋作为标记。以后历经各朝修葺,成为闻名古今的历史人文景点。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在这方面又推进了一步。他在《韩愈论》中写道:“......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评价孔子之功的赞语。杜甫的“诗圣”桂冠是宋代人安的,笔者虽然没考证出源自何方人氏,但秦观无疑算一个得力的推手。

  杜诗在宋代影响越来越大。北宋末年,爱国名将宗泽临终时念念不忘的是杜甫 《蜀相》中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纲在敌军围城的紧要关头,上阵指挥血与火的“东京保卫战”中,亲笔题写杜诗分赠亲友,以表示自己誓与城共存亡的决心。

杜甫身前名声不彰显,为什么身后被尊为诗圣呢?

  文天祥凭什么维系着自己的民族气节,最后从容就义呢?他在《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文天祥在狱中写下了二百首《集杜诗》,把杜诗的原句重新组合成一首首五言绝句,以此作为自己民族气节的核心内涵。时至现代1945年抗战胜利时,许多背井离乡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四)笔者的感悟

  杜甫是被元稹捧红的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和武断。杜甫能在身后被尊为“诗圣”,辉映千秋万代,与崇拜他的元稹、韦庄、秦观等人的力捧当然分不开,但笔者认为这是外因,杜甫自身具有满格的内在因素:

  第一,杜甫是个重视修身养性的人。他一生追求且引为自豪的就是成为“儒”。有人作过统计,他的诗歌中“儒”字共出现过45次,仅一次指“侏儒”外,其余44次都是指“儒家”。他自称“老儒”或“腐儒”,直到临终前在洞庭湖上漂荡,他仍然自豪地称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综合他的一生来看,他符合孔子“君子儒”的要求,也就是当“圣”的水准。

  第二、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杜诗是部独一无二的“诗史”。

  第三、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类型,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拓人,其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一言以蔽之,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从题材、内容、风格等各方面都极为突出,成就极高。

  金子不论放在任何地方、不论蒙上光阴的几多尘埃,它终究会熠熠闪光!

杜甫身前名声不彰显,为什么身后被尊为诗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