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秋分有什么美好寓意 秋分含义代表的寓意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这些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有先人们根据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自然经验。而在这些流传下来的知识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组成。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二十四节气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一直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国家,因此对于气候的把握对于我们的先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中华先祖们在进行农业劳作的过程中,根据经验总结出了一年之内气候的变化规律,并找出了其中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将其称之为节气,用来提醒人们进行相对应的劳作,以确保能够不耽误生产。

  而现在恰逢秋分时节,这个节气的制定有着什么的背景,其对于古人的生产生活又有哪些指导作用呢?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秋日黄昏

  秋分时节的气候变化

  提起秋分这个节气,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日照长度的变化。夏天较长的白昼随着太阳直射点的不断南移而逐渐缩短,等到秋分这一天的时候,太阳的直射点刚好落在赤道之上,这也就意味着北半球昼长夜短的时间正式结束,而黑夜将成为之后一段时间的主旋律。这种将一天平分的特点让秋分具有一种独特的仪式感,而这也是其被人们熟知的第一个理由。而秋分中的"分"字也是因此而来,关于秋分的解释,在《春秋繁露》中是这样描述的: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而秋分除了是昼夜变化的分界点之外,也是秋天的重要节点,秋分的到来意味着中国北方地区的秋天已经过完了一半,距离严寒的冬天也越来越近了。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秋收

  但是对于古代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秋分的到来除了预示着昼夜时长的变化之外,其还是一个明确的气候变化信号,那就是气温的走低和降水的减少。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在秋分时节,不同地区的气候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别。但是无论是种植小麦的北方,还是种植水稻的南方地区,秋分的到来都尤其重要的意义。

  在北方地区,秋分时节正是秋意最浓之时,气温逐渐走上了降低的快速路。而且从秋分之时开始,北方地区的降水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这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秋分之时,正是麦子成熟之际,在黄河流域生活的农民们需要趁此干燥的时机来进行收割,并且还要在此时开始冬麦的播种工作。而一旦时间稍有偏差,对小麦的收成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而"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这样的谚语就是对秋分的最好描述。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刚刚播种的冬麦

  而在以生产水稻为主的江淮流域,秋分的到来则意味着夏天的正式结束,这些地区的气温也会从此时开始一路走低,而且南方地区在秋分时期的降水也有下降。由于江南地区此时气温变化十分迅速,因此农民们必须在秋分时节抓紧时间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他们需要完成晚稻的收割,并开始进行油菜的播种,一旦时机不正确,那么就会出现作物因为阴雨过多而出现霉烂的情况,由此可见,把握住秋分这个时间点,于中国古代南北方的农民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江南油菜田

  而秋分的重要性也让其成为了重要仪式的举办时间,在中国古代的时候,秋分时节在进行秋收的同时,人们也会举办盛大的祭典,来为之后的生产进行祈福,这也让秋分这个节气有了节日的色彩。

  秋分时节的风云在文学中的意义

  秋分作为一个划分昼夜与秋季的重要节气,其还有一种转变的深刻意味。其代表着之前进行的耕作到了收获的季节,也意味着外放的万物又到了收敛闭藏的时刻。这在提醒着人们要换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天往往代表着一种愁绪。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秋风吹落树叶

  这种愁绪的来源有许多,首先是景色变化引起的内心变化。我们在提起秋天的时候,最重要的意象有两个,一个是秋风,一个是秋天的云,这两者都有着十分明显的特点。在秋分时节,随着气温的降低,连江南地区的风都不再温润,而变得寒冷起来,这种风在古代时被称为"阊阖风",代表着收敛和关闭,这意味着万物在这种风中都减少了活动的频率,开始准备度过寒冷的冬天。草木也在秋风下褪去了翠绿的色彩,这都让秋天多了几分萧索的气息,会引起人们无端的愁绪。

  在诗歌作品中,这样的句子屡见不鲜,诗人纷纷通过对于秋风的描写来抒发对于人生的感怀。像"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等语句都是其中名篇。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秋日的天空

  而除了秋风,秋天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秋云了。我们常说秋天天高云淡,这其实都是和天气的变化是分不开的。由于秋分前后降水减少,这让天空中的积雨云数量大幅减少,人们能看到的都是更加洁白,形成高度更高的高云,自然会增加人们的通透之感。而这些白云在秋风的吹动下在空中卷舒不定,更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晏殊画像

  这种云无疑给人以一种出尘的意象,而其和天空下逐渐走向凋零的万物又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和谐,这种周而复始的衰败永远都不会影响天空的自由,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超脱于生命的存在,引发人们开始对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因此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秋云经常是和梦境联合在一起出现的,这种似真似幻的感觉也是秋日的天空所特有的,赋予了文学作品一种特殊的美感。现摘录晏殊的《木兰花》如下: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而这种梦境就像晏殊词中所写一般,总是会散去,这也是秋日愁绪的发源之一,而这种愁绪似乎超脱了琐事的羁绊,而是对于人生的感慨,这也是其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秋分时节的思乡愁绪

  由于秋分的到来代表着收获,这在古代对于人们来说也意味着一年辛劳的结束。在这个提倡闭藏的时间里,拥有乡土情结的中国先民们自然也会对自己的故乡生出一股眷恋,这也是秋天愁绪的主色调之一。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秋日登高的古人

  比如王维经典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秋天思想的名作,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描写至今依然让离家在外的游子们深有同感。秋天候鸟南飞的情况又让游子们生出了更多别样的情愫,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秋天与乡愁是一组被紧密联系起来的意象。比如著名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就直接用"秋思"一词来指代离情别绪了: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在谁家?

  而除了思想的情绪之外,强调"每日三省吾身"的儒家学子们也会在秋分时节对于自己的一年进行总结并对外来展开展望,虽然在气候和物象的影响下,这种思索多以自我检讨为主,让秋天在文人之中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愁绪,但是其中依然不乏乐观主义者。

  他们有着雪莱《西风颂》中的精神,坚信每一个结束都意味着下一个开始,这也让秋天变得不再那么悲伤,就像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和杨万里"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这样的诗句都是文人们乐观情绪的写照,这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抹亮色。

昼夜相等的秋分日,为何会成为节气?秋分对于古人有哪些意义?

秋日美景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先民在生活中总结的智慧结晶,知道今天也依然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天气预报的发展让人们可以用更准确的办法来预知天气,并对自己的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但是文化中传承下来的内涵依旧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秋分作为秋天过半的分界点,至今依然被农民们视作开展秋收等工作的关键节点,这在信息欠发达地区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与之相对的大量民俗活动也是秋分依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证明。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先人将这个有重要意义的日子设置为节气,提醒人们应该转换生活态度,这种行为让秋天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文含义。相较于其他几个季节,在传统文化中代表愁思的秋天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情感,无论是秋风还是秋云,至今都还有其特殊的意义,而这正是中华文明坚实的底蕴,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