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不仅把社会搞得面目全非,还让无数的人丧失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破坏了无数个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
但是不得不承认,战争伴随着痛苦的同时,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例如二战时期,为了应对德国空军而研制的雷达;为了潜艇的制造而诞生的声纳等等,这些科技装备即便到了今天都还在使用。
不过二战时期也诞生了很多让士兵“骂娘”的“垃圾武器”,今天我来为大家盘点一些“出了名”的“鸡肋武器”吧
抗日剧中的神器--“歪把子”
鸡肋指数⭐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歪把子”这个名字,只要看过“抗日剧”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经常看到主角抱着“歪把子”对着敌人一顿扫射,有时还觉得挺酷的。
装弹鸡肋
然而“射击一时爽,装弹火葬场”,“歪把子”一个很“奇葩”的设计点在于,这把枪的装弹采用的是“漏斗式”供弹。
装弹的时候需要先把五发子弹排到“漏斗”中压好,然后要装六排这样的漏斗,再把弹盒插入“歪把子”当中。这只是表面上的,还有很多繁琐的操作,比如规定了射手和副射手在装弹的时候,一个要握好枪颈,打开盖板,另一个要对齐位置以后才能将弹药送入。
所以说别看”抗日剧”中拿“歪把子”扫射的时候多么威风,你是没看到人家装弹的样子有多狼狈。
“歪把子”只是中国人给他起的名字,因为他的瞄准位置在侧面。但是他的正式名字叫做“大正十一式”。就像上面讲的,大正十一式装弹如此繁琐,一旦副射手阵亡,那射手可就惨了。因为要一边战斗,一边把弹药装到漏斗里,对齐,塞入弹夹。战场上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操作。
脚架离谱
机枪普遍都会有一个脚架,然而歪把子的脚架特别高,后果就是射手容易暴露自己,人家都低着头呢,就你把头抬起来,不打你打谁?当时中国军队主要装备的机枪是捷克式(好像是ZB-26这个型号?我忘了),你还别说,这两把枪对射的时候,捷克式更胜一筹。
所以歪把子因为种种问题的存在,在战场上并不能起到机枪应该有的火力压制作用。
搞笑的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缴获了大量的大正十一式,他们发现虽然这把枪当作机枪很差,但是人家精准度很高,那就干脆当狙用吧,效果还奇好无比。
看在精度的份上,给他一颗星吧。
“走火王者”斯登式
鸡肋指数⭐⭐
这把枪可以说是“一代王者”,因为这把枪的诞生,解决了英国枪械短缺的问题。大家应该都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看过这部影片的人会发现,撤退的士兵,身上是不带枪的。为了能让运输船运走更多的士兵,大部分的枪械都被丢在了战场上。恰逢当时英国物资短缺,又要给几十万人提供武器装备。上哪儿搞这么多武器呢?
斯登式冲锋枪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为他的造价极其便宜,仅仅使用了一些钢条就可以做成的(我记得是几根钢铁焊接的,说错了可以纠正一下),因此也被称为“水管工的杰作”。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斯登式冲锋枪因为结构特别简单,因此也导致了保险装置不可靠,所以很容易造成走火。当时的二战战场上有很多盟军的士兵就是因为队友的走火而受伤甚至阵亡,当时还有个冷笑话就是想要战胜德国军队,只要给他们每人发一把斯登式,不出半个月,他们就会全部因为走火而集体阵亡。
因此当时盟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拿斯登式冲锋枪,谁就走在最前面。
看在他挽救了英国武器短缺的问题的份上,就给个两星吧
“希特勒的梦想”--鼠式坦克
鸡肋指数⭐⭐⭐
我感觉希特勒对坦克还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对于坦克的火力方面,有着严重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二战末期,希特勒注意到了鼠式坦克的设计,他的火力和重装甲,完全符合希特勒的“癖好”,于是下令生产。
可是,看上去很牛逼的武器,往往不实用啊。鼠式坦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虽然他的发动机特别先进,采取的是油电混合的方式。但是发动机再好,也带不动他那庞大的身躯。鼠式坦克因为实在是太笨重了,移动力很低,而且油耗极大。所以理论上只能当作固定炮塔用,要是用它来冲锋,等他抵达目的地,敌人早就全跑了。
而且最终,这辆坦克也只是完工了一辆,德国就战败了,因此似乎也没有作战表现。
“半自动机枪”--邵沙轻机枪
鸡肋指数⭐⭐⭐⭐
这把枪给这个评级绝对不过分。当时很多国家看着这把枪的设计还挺新奇的,就购买了大量的这样的枪械,但是邵沙轻机枪有几个很大的问题。
第一:枪械极其容易故障
因为邵沙轻机枪的单价一侧是镂空的,本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射手知道弹夹里还剩多少子弹,但是这样的设计带来的问题就是:灰尘很容易进入枪械,导致枪械故障,很容易造成卡壳。试想一下:你是一个机枪手,前面有成千上万的敌军需要你来压制。然而你的机枪打两发子弹就卡壳一次,根本就无法进行火力压制,敌人的子弹像雨点一样落在你身边,你还要一直为自己的机枪排除故障。这样的场景,是个人都会扔掉手里的枪,骂一句“垃圾”。
第二:射速太慢
因为采用的是枪管长后坐原理,这把枪的射速差不多只有每分钟240发,然而上文提到的大正十一式射速都有500发每分钟,射速差了一倍之多。这样的机枪,如何进行火力压制。
“只能用来自杀的手枪”--南部十四式
鸡肋指数⭐⭐⭐⭐⭐
还是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人设计的。这把枪和德国的“鲁格”手枪特别相似。
当时德国的“鲁格”手枪非常受到美军的欢迎,这把枪可以说是德国精湛工艺的代表作。尤其是在这把枪停产之后,变得极具收藏价值。很多美军士兵哪怕命都不要了,也要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从敌军的尸体上搜刮一把“鲁格”手枪
而到了太平洋战场,美军发现,日军居然也有“鲁格手枪”,这让缴获这把枪的美军倍感意外--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在太平洋战场上捡到“鲁格手枪”,真是赚大了。
然而等缴获它的士兵试枪的时候发现,别说威力了,就说精度,超过二三十米,子弹都已经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根本不是“鲁格”手枪。
没想到自己拼了命捡回来的“收藏品”,竟然是破铜烂铁。根本没法用。
容易走火
这把枪之所以“只能用来自杀”,是因为很容易走火,这是由于弹夹卸下来之后,膛内还会留着一发子弹,如果不小心碰到扳机了,那就是真的“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了
撞针脆弱
而且这把枪的撞针力度也很小,很容易撞针被折断,所以当时带着这把枪的军官,平时都得多带几根撞针出门,实在是太憋屈了
弹匣容易掉
这把枪因为是鲁格的翻版,然而设计师显然没有学到精髓。鲁格手枪的弹匣设计是可以让射手单手退掉空弹匣,将满弹匣快速压进去。
然而南部十四式的弹匣,只需要受到一点震动,弹匣就会自动脱落,对于习惯了好枪名枪的美军来说,这把枪是真的“狗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