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捐金带子舆台,李典张辽安在哉。
——[宋] 苏籀
张辽,三国时期曹操手下的名将之一,同时也是马邑之谋的发动者聂壹的后人。早期在雁门任职郡守,后来又先后跟随董卓、吕布等人奔赴战场。在跟从多位将领的征途中,张辽都尽职尽责,竭尽所能。
吕布死后,张辽率领手下归降于曹操。后来张辽和关羽一起击败了当时势力强大的袁绍军队,为曹魏政权立下了大功,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围。随曹操征战山东,讨伐袁谭,平定辽东,张辽的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度过。
公元215年,张辽奉命驻守合肥,孙权乘着曹操在汉中征战的机会,领着十万士兵来进攻安徽。张辽手下的将士在孙权看来不过是九牛一毛,在他看来夺取城池自然也是势在必得。然而张辽带领800名精心挑选出来的将士一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杀敌无数,甚至冲到了孙权的帅旗跟前。
“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三国志魏书十七张辽传》
这一壮举让孙权和他的部下大惊失色,皆以为合肥城中将士众多,因此只能先撤退。经过多方查验,才发现张辽手下不过几百人,孙权不甘心就这么败走,再一次派兵攻城。尽管孙权的士兵将张辽等人团团围住,但张辽依旧面不改色,数次杀出重围,有势如破竹之势。
十几天过去了,孙权还是没有取得丝毫优势,反而弄得战士疲惫不堪,粮草也快要见底。迫于无奈他只能下令撤退。此时张辽却乘胜追击,打的孙权措手不及。这一战,张辽名声大噪,也让天下人感受到了魏军的雄风。曹操听说以后,非常欣赏张辽的胆识和谋略,因此封他为征东将军。
文远英才世间稀,吴侯惶惶跳乌溪,江东儿郎多才俊,闻君入吴夜不啼。
丁奉,同样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归属于孙吴麾下。丁奉年少时就骁勇善战,但是早期的他只是吴国的一名小将。
吴国文臣武将众多,人才辈出,周瑜、甘宁等都是这一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后世也有人将丁奉徐盛二人比作孙吴的哼哈二将,意思是他们在南征北战时只是做一些辅助工作而已。但是历史上的丁奉,并没有这么无能。
到了吴国后期,丁奉几乎成为了国家砥柱。孙亮当权时期,孙綝升为大将军,孙綝蛮横专断,欺压当时年纪尚小的君主。后来甚至擅自做主废除孙亮,改立孙休为帝。孙綝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自己独揽大权,他自任为丞相,还兼顾着荆州的统治权。
丁奉眼见国家都要被孙綝掌控,于是联合张布设计捉拿孙綝。孙綝兄弟二人在朝堂之上被三十将士团团围住,后来又被斩杀于市集。丁奉为孙氏政权肃清朝纲,帮助孙休收回皇权,在吴国一时间被奉为国家砥柱。
“老将丁奉,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可与议之”。
——张布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们都很熟悉。罗贯中在书中也将张辽和丁奉两员大将刻画的栩栩如生。
但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记载,一次战役中,彪将丁奉追击曹丕,张辽见状立刻骑马上前搭救,但不慎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间,所幸被徐晃所救,最终共同护送曹丕逃走。这场战役中,魏军损失惨重,折损了许多士兵。
孙韶、丁奉缴获马匹,车仗,船只,兵器数量甚多,吴军的统帅徐盛获得首功,受到吴王很丰厚的奖赏。并且张辽回到许昌后,因为流血过多不治身亡 。然而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正史《三国志·张辽传》记载:“是岁辽与诸将破权将吕范。辽病笃,遂薨于江都。帝为流涕,谥曰刚侯。”
公元222年,张辽在击退孙权麾下大将吕范之后,得了治不好的病,最后病死在江都,曹丕知晓后悲伤不已,追封张辽谥号为刚候。
而丁奉一生数次北上征战,先后侍奉了吴国四位君主,可以说丁奉见证了整个三国时期的兴衰历史。孙休病逝后他又拥立孙皓当皇帝,这时期丁奉又被接连升为右大司马和左师军。但是年迈的丁奉开始拥功自重,多次征战也未取得胜利。孙皓勃然大怒,以丁奉无功而返定罪。公元271年,丁奉病逝。
所以说张辽被丁奉射杀是并不靠谱的。《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对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割据混战斗争的历史回顾,但是毕竟作者也没有亲身经历三国鼎立的时代,所以小说中的内容大多是根据作者参考古籍或者从民间传说收集而成。
如果我们深究《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不难发现,元末明初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百姓流离失所。罗贯中生活在社会底层,深知人民疾苦。他撰写这篇历史小说的时候其实是蕴含了大量个人的英雄主义情节的。他希望在社会动荡之时总有英雄豪杰愤起,为百姓创造和平安定的生活。
因而我们可以推理得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写到关于张辽和丁奉的死因时,给他们赋予了更加强烈的英雄色彩,所以我们在阅读时更应参考史实,不可一味全信。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贯穿于整部《三国演义》当中,但是真实历史上不一定所有英雄都是壮烈牺牲的,张辽和丁奉虽然都是病逝,并不是像传说当中那样轰轰烈烈的死去。但是他们在三国时期都为自己的国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都应该是被历史永远铭记的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