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六则
1、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与支持。北京、广东、山东、安徽、江西、广西、四川等省市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国学文化传播与培训实力机构捷足先登,率先与奥杯赛全国大赛组委会签约,获得承办权后迅速成立省级赛区,积极组织开展青少年、幼儿国学大赛组织工作。本次国学大赛旨在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孩子们的国学文化水平,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2、子曰:“知(1)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3、《青少年国学教育读本》是大赛指定参考书
4、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当然就是孝了;臣子服从君主肯定就是忠贞了。这道理人尽皆知,先生还能说些什么呢?”
5、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a,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b,乐佚游c,乐晏乐d,损矣。”——《论语·季氏》
7、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8、从这个意义上再推而广之,能够去关爱别人的父母长辈、善待别人的孩子与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就是“仁”。
9、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10、一切都要依从于“礼”,而不是顺从父母的喜怒与个性。
1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2、第五则: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13、对父母保持最崇高的敬意、感恩他们如苍天大海一样的恩德,并且在他们年老体迈、患病受伤的时候给予回馈、照料。这样的行为只有人类所独有,这就是孝的基本内涵——是古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后得出来的最为质朴、也是最具光辉与普世价值的结论:人,都是会老的。除了早夭的与死于非命的人,谁会希望自己在风烛残年的时候凄苦无依?在冷漠无助中悲惨谢幕、离开人世?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实际上就是善待自我的明天与未来。
1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15、(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6、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17、(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做老师了”。
18、“焉”是兼词,释为“于之”,“必有我师焉”可译为:在这里一定有一位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望采纳~
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0、单从顺从还是违逆的角度来评判孝与不孝、忠与不忠是不科学与严谨的。
二、论语六则翻译及原文
1、子曰:“富而可求也,随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
4、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孝悌之人不应该忤逆犯上,应该恭敬顺从——“鲜矣”即强调孝悌之人很少、不应该有“犯上”这样行为。
5、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7、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组委会
8、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9、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1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易其道得之,不取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德之,不去也。”
11、zǐ yuē :“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 , 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 。” ——《 lún yǔ · wéi zhèng piān 》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西方有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4、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15、这才是孝的底线与原则。
16、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17、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18、这样的表述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19、“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20、“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处:(《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三、论语六则原文 朗诵
1、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告诫自己的弟子,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应当有所选择。兴趣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有益的、健康的、高尚的兴趣爱好,对于人生的成就具有积极的帮助;不良的、低俗的、怪癖的嗜好,必将导致其人生发生变故。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8、(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1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欢有节制的礼仪音乐,喜欢称述他人良好的德行,喜欢交结很多贤德的朋友,这都是有益的。喜爱骄纵作乐,喜爱安逸游乐,喜爱宴饮取乐,则是有害的。”
13、关注传统文化,关注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
14、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a愆(qiān):过失。b瞽(gǔ):盲人。
17、鲁国的大夫孟懿子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行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懿子问我怎样才算是孝,我告诉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 "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8、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是孔子教导弟子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 道不同,不相为谋。
20、饿了吃粗粮,渴了喝冷水,困了把胳膊一弯,枕着就睡了,这其中就有人生的乐趣。如果干不正当的事情获取富贵,这样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和天上的浮云一样。
四、论语六则翻译
1、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2、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有若这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9、“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处:(《论语·雍也》)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1、⊙中央决定在全国幼儿园、中小学推广国学经典教育
12、zǐ yuē :“ sān rén xíng , bì yǒu wǒ shī yān ; zé qí shàn zhě ér cóng zhī , qí bù shàn zhě ér gǎi zhī 。” ——《 lún yǔ · shù ér piān 》
1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
1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16、“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18、如果服从了命令,父母亲就会有危险;不服从命令,父母亲就安全;那就不应该服从命令,而应该“犯上”。
19、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
20、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五、论语六则是几年级的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3、奥林匹克杯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启动仪式
4、孔子说:“你真是个无知之人啊!知道吗?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四个诤谏之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有三个诤谏之臣,那么国家政权就不会遭到颠覆;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有两个诤谏之臣,那么宗庙就不会被毁灭。父亲有了敢于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勇于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子女一味顺从父母,怎能说是孝呢?臣子唯命是从、不敢犯言直谏,哪里配得上忠贞二字?弄清楚了什么时候该听从、什么时候不该顺从才可以谈论孝顺与忠贞。”
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8、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9、(1)省(xǐnɡ):反省,检查。
10、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11、⊙一篇仅42字的传世奇文
12、zǐ yuē :“ 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 , 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 。” ——《 lún yǔ · yōng yě piān 》
13、①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4、(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15、lún yǔ liù zé
1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7、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20、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