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十则教案
1、你是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
2、这些东西看似已经是过时的老古董,但是还是可以和现在的很多事情对号入座找的,温故知新,反复的去研究一个东西,从而发现新的东西,这种人不就是科学家吗?这种精神不就是现在常常提到的匠心精神吗?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去看到论语十则,你会发现其中很多的奥妙。
3、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4、根据材料可知:仁是智的保镖。
5、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6、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7、我们的文化财富足以使我们骄傲。
8、师:满足,欣慰,有成就感,是吧?
9、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0、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11、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12、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师:不错,颜回,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曾经问子贡说:“汝与回也孰愈?”就是说,你和颜回谁更——
14、生:是借松柏来说人。像松柏在严寒中最后凋零一样,人也要经历考验才能显出他的精神和品质。
15、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16、主要讲了学习、交友、自省、宽容之道,这些如果你要是做到了,那么你就是社会的强者,例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高层次的境界。本课主要见了这四点,但这是概括
17、师:对,跟朋友交往时,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人。第三个方面呢?“传不习乎?”
18、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
19、所以我决定引入一个故事。瑞幸咖啡在美国募集资金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如ppt),在这个故事之下成功募集到了资金,但是瑞幸咖啡在多年亏损后,因为被发现做假账而申请破产。故事逻辑似乎是没问题的,但当我们将这种逻辑迁移到“茶”(ppt),就会发现“试图改变一国文化”这种商业思维是最大的问题。瑞幸破产的路上蹲着一只名为“文化”的拦路虎,这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文化实感。
20、(2)吾十有五(“有”同“又”)
二、论语十则教案ppt
1、师:很好,生命结束,才能停步。生命结束,才能下结论。所以《论语》中还有这样的记载(点击PPT):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曾子重病将死时,把弟子们全都召来,对他们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一辈子小心谨慎,却不一定能够保证不犯错,保全身体不受刑罚,但是现在我快要死啦,从今往后,我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啦,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吗?人只有到最后才能肯定地说:我保全了从父母而来的身体发肤,我保全了我的道德没做过什么亏心事。请问,在生命结束的前一个月,前十天,甚至前一天,能不能说这样的话?
2、师:谁来为我们解释一下?
3、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4、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5、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6、《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7、生(齐读):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再回到第一则,孔子珍惜时间,不断学习思考、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境界,那他这一生的成长发展方向会是怎样呢?顺势导入“十五志于学”一则,看看孔子的人生发展轨迹。需要讨论一下“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的。
9、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10、(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2)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12、(1)子曰(先生,指孔子)
1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14、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15、师:看看这一则跟我们刚才说的三个方面有关系吗?
16、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7、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8、生(齐):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19、(交流点拨)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20、(1)传不习乎(相当于“吗”)
三、论语十则教案公开课
1、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2、(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生(齐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5、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6、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很兴奋):我看过,那里面有一句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7、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名师课堂丨熊芳芳《〈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9、生:孔子说:“看见贤能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和他相同的毛病。”
10、师:哦,看来很难。这里的“意”指的是主观臆断,孔子说,判断事情不要主观臆断。“必”又是什么意思呢?
1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
12、师:就像颜回,孔子曾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颜回对孔子的话从来没有一句反对和违背的,顺从得近乎愚蠢。所以有了从远方来的朋友,就一定会有一些新鲜的学术空气。
13、师:正确,太聪明了!孔子打了个比方来说明“信”的重要,他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輗和軏都是古代车上面很关键的部分……
14、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15、解读:这一则主要讲的是什么?
16、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17、《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8、介绍孔子及《论语》。
19、师:“说”是个什么字?
20、仁与智(知)的联系
四、论语十则教案幼儿园
1、(交流点拨)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师:太棒了!你们怎么这样聪明呢?在哪里学过这个通假字啊?(生得意地笑)我觉得你们真是太神奇了!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对什么事都不上心,这样的人我真是拿他没办法啊!“不有博奕者乎?”“博奕”是什么意思啊?
5、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6、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7、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8、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9、每天自我反省,是否替别人办的事尽力了,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学习的东西是否温习。
10、仁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底色,稳重、长久,是仁需要坚守的原则,智(知)是我们灵感的迸发,随岸赋性,是我们漫漫人生中偶尔闪烁的火花。
11、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1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13、师:非常好!如果我这个人根本没什么值得别人来了解的,那么别人不了解我,我又有什么好生气的呢?我只要做好自己,总有一天别人会了解我的。而且孔子对于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襟怀,还有更高境界的理解(点击PPT):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这就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啊?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谁可称君子?“身份君子”到“道德君子”的转型
16、师:读书读到乐处又会怎样啊?
17、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18、⑤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9、按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分成十个小组,一个小组讨论、探究其中的一则。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然后轮流解读。
20、(交流点拨)“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
五、论语十则教案
1、生:人都有自己的私欲,虽然他不射归巢栖息的鸟,但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样的鸟,都是生命,孔子这样做,让我觉得很失望。既然要射鸟,就不要打着“仁爱”的旗号,宣扬那些所谓的主张。
2、子路是“义”,颜渊是“君子”“仁”,孔子是“仁”
3、(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5、师:哦,很好。孔子自己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啊!他这样说,你会不会觉得孔子很谦虚啊?
6、首先写教学目标,现在是课改阶段上课要有新的理念分三部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分析教材:重点和难点三教具四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可分详案和简案,详案要设想每句话怎么讲比较麻烦,简案只要写一下时间安排,和每部分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六板书提纲七教学反馈这样的教案就比较完整,也能及时地总结问题。我认为写教案最重要的是先确立教学理念,也就是第一部分,千万不能小看了这部分,否则上课就会漫无目的,效果比较差。
7、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欣赏文中“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8、(交流点拨)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志向专能恳切地提问,从身边的事情出发思考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9、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12、师:呵呵,子路是个好勇尚武之人,并不爱读书。
13、师:他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为什么连藏在心里的不高兴都不要有呢?
14、学习方法:(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生:学了知识之后按时复习,就会对一些道理理解得更深刻,也会很开心。
16、师:我们学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这个“言”是指什么?
17、(3)不亦君子乎(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18、师:对,凭什么才干和能力来担当这份工作,在这个职位上立足,有所建树。后面还有一句,说不怕——
19、师:嗯,学以致用,很开心!
20、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