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炎武的名言
1、(20海南单科·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3、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4、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5、译文:水可以导致地势险要,酒可以使人陷于危险。
6、“世久积弊,举数十屯而兼并于豪右,比比皆是,乃至出现了‘有田连阡陌,而户米不满斗石者;有贫无立锥,而户米至数十石者’”的严重情况。
7、《顾炎武全集》收录了顾炎武现存可证的全部著作,包括经部9种、史部17种、子部5种、集部3种等共34种,约1200万字。该套书涉及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内容,全面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及成就,为学术界研究顾炎武及其思想学术奠定了基础。
8、昆山千灯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他倡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影响很大。人民日报将其评为中华72伟人之一。
9、(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顾炎武名言:兴亡匹夫责富贵驹隙唯荣名寿金石廉则所取耻则所锥土四海丈夫志四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守菰蒲我愿平东海身沉改;海平期我绝风俗自自官则乱则乱
11、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2、明主劳于求贤,而逸于任人。——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九》。
13、“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4、古人求没世之名,乡人求当世之名。
15、出自《日知录·卷二十八》。(译文)水可以导致地势险要,酒可以使人陷于危险。
16、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17、译文:保卫国家,即使是地位低贱的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18、顾炎武“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更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
19、(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
20、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二、顾炎武有关的名言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的意思是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面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就骄傲自满。“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的意思是路途遥远,也不必为天色将晚而发愁,上年纪人最后感觉到,(无论是谁主政)还是企盼能够天下太平(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即河清海晏,比喻天下太平)。
2、明朝灭亡后,年仅三十二岁的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之”。
3、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4、水为地险,酒为人险。——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二十八》。
5、(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6、出自《日知录·卷三》。(译文)全国都在发狂,反而把那些不狂的人当作狂人。
7、(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分)
8、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9、顾炎武的爱国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日“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爱、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将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感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
11、提起顾炎武,人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确不愧是我国17世纪有影响的爱国思想家;不仅如此,他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识渊博,又是一位开一代风气的著名学者。其治学方法的特点是既认真读书,又进行实地调查,思考问题,勇于创新。
12、顾炎武故居,位于千灯古镇,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其中顾炎武墓及祠堂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曾遭到破坏。1984年、1987年、2000年昆山市分别拨款进行重建和修葺。经过修缮后的顾炎武故居,包括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顾园三个区域,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3、顾炎武名言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之学,死而后已。天下无不可之风俗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祝您愉快。
14、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15、“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
16、“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17、出自《顾亭林诗文集·与人书六》。(译文)君子的学问,需要终身追求。
18、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19、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0、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
三、顾炎武八句经典名言
1、顾炎武出身乡宦,自小读书,十四岁参加复社活动。复社是一个图谋革新的社团,成员大多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清兵南下时,顾炎武参加了抗清斗争,同昆山知县杨永言等人一道据守昆山。城破,顾炎武的两个弟弟被清兵杀死,继母王氏也绝食自杀。
2、明朝天启六年(1626),十四岁的顾炎武与同乡挚友归庄一起加人了江南士大夫的政治集团——复社。顾、归二人不仅同年出生,而且还是同乡、同学,又志向相投。加入复社后,他们经常在一起纵谈古今,评论朝政,对于功名科举他们不感兴趣,对于封建礼教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被同乡文人视为异端。一次有人不无恶意地嘲笑他们说:“归庄腿瘸,顾炎武眼斜,两人凑在一起真可谓是‘归奇顾怪’啊。”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4、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5、保护一个国家的系统不凋落靠的是达官权贵和帝王将相,而保护天下则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远的不说,就说我们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每一个劳动人民,之所以可以推翻封建主义,那是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带的头,之所以可以打退日本人,这是我们全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有了大家的众志成城,所以才有了我们最后的胜利,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6、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頋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毘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官学家,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之祖,同时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
8、五: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9、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10、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1、正由于顾炎武在治学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思想和学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终于和同时代的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共同创立了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的新思潮、新学风,他们都以早期启蒙思想家载入史册。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以兴趣始,以毅力终。——顾炎武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精卫·万事有不平》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顾炎武《日知录》
14、来源:人民日报1980年12月18日第5版
15、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16、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
17、出自《京口即事》。(译文)祖遨意气风发,誓复中原,渡江北伐,一举成功。
18、句意:我想要去填平东海,即便身体被海水淹没也在所不辞。能够将东海填平,我的心愿永远不会停止。
19、炎武小学和亭林中学都是以顾炎武(亭林)名字命名。炎武小学的“戏曲班”先后摘得三朵“小梅花”,收获13项全国大奖,更打造了炎武小学在老百姓心中的良好口碑。
20、顾炎武有一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顾炎武的名言名句爱国
1、顾炎武生活的时代,已是封建社会的后期。当时,在封建专制文化政策下,占支配地位的学风日益颓废和没落。多数封建士子只埋头于《四书》、《五经》、八股词章,甚至于连经书本文也不读,一味地捧着《语录》讨生活,正如顾炎武所指出的:“今之言学者必求诸《语录》”,“以其袭而取之易也”。顾炎武毅然倡导经世致用的新学风。
2、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3、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4、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5、明主劳于求贤,而逸于任人。
6、字面的意思就是龙到晚上还行雨,树到暮春还开花。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7、出自《日知录·卷九》。(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8、(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5分)
9、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10、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11、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12、译文:士大夫们的无耻,其实就等于国家的耻辱。
13、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是研究爱国学者顾炎武学术思想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接受市委宣传部、社科联、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该会于1990年5月10日宣告成立,1991年12月20日举行成立大会,今年4月21日举行四届二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现有常务理事34人,会员80多人。该会会址设在亭林公园顾炎武纪念馆,出版会刊《会内通讯》20辑;2015年改版为《顾炎武研究》,出版2期。
14、《顾炎武研究文集》采用锁线装订,露出的书脊,体现传统线装古朴的质感,绿色的封面,寓意顾炎武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学术精神历久弥新。
1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16、译文:文章因为少而繁荣,因为多而衰落。
17、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
18、十: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19、“今天下之大患,莫大乎贫……善为国者,藏之于民……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
20、2016年,千灯中心校以实施“顾炎武实践教育课程进课堂”课程改革项目为抓手,编制《顾炎武家风家训》校本教材,并在学校一至六年级开设课程,邀请专家学者在学校开设讲座,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展馆、顾炎武故居等地的参观体验和实践活动,组织征文、演讲、书画比赛等活动,将顾炎武精神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内心。
五、顾炎武的名言名句名诗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3、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4、注:本文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见顾炎武的《日知录》和《顾亭林诗文集》。
5、(2012年浙江文综)材料二:
6、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博学于文”要与“家国天下”之事相联系,不仅仅限于文献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际知识。
9、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12、明清之际,在原南朝画家顾野王所居住的园林亭林镇,出了一位著名的反思历史、主张经世致用、开清代林学之风的实学思想家顾炎武,也称“亭林先生”。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江苏昆山人。顾炎武祖上系江东四大富户之一。1626年,14岁的顾炎武与同乡归庄一起参加“复社”。在他32岁的那一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同年五月清军入关,顾炎武积极投身抗清斗争。晚年为“黄培诗词悖案”所累,人狱7个月,后为友人营救出狱后,复回西北定居。1682年,顾炎武于古稀之年故于山西曲沃。其著作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和《顾亭林诗文集》《肇域志》《韵补正》等。
13、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4、崇祯十六年(1643年),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扩展资料: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
15、文章主要表现了顾炎武勤奋、刻苦、严谨、专注,认真好学的特点,并写了顾炎武读书,考察的内容。
16、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顾炎武
17、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初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傭,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少年时参加“复社”,和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国后,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其诗沉郁苍凉,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生平著作40多种,累计400多卷,主要著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现存的诗歌还有420首。
18、出自《秋风行》。(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19、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20、“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