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心理学书籍
1、荣格《洞悉心灵的人》《心理学与宗教》《意识的起源》《我的生命,荣格的回忆录,幻想和箴言》
2、在心理学中,顺从型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一种倾向。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容易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照别人的意见去办事,在紧急困难情况下表现惊慌失措。顺从型的行为方式有一套词汇:善良无私慷慨高贵圣洁同情
3、然而事实证明,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是在于需求。你最初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大都源于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已的重要性。
4、泰勒《科学管理的原则》《工厂的科学组织原则》《车间管理》
5、我们宿舍有个爱看书的同学,他告诉我的一个网挺好的,叫做孔夫子网上书店现在书市都很少去了,就去孔网就够了,连一些古籍珍本都能找到。
6、受评引发的自我意识也会干扰我们熟练掌握的自动化行为。如果篮球运动员在投非常关键的一球时自觉主动地分析自己身体的运动,那他就很可能无法命中。
7、通过“内省”,得到一个机会去检视自已的内心并觉察到亲密关系的源头,更好的成就彼此。
8、如果选择关系到个人价值、品味或者是生活方式,那么相似的传达者具有最强的影响力。如果是对事是做判断,例如细腻的降水是否比伦敦少,一个不熟悉的人确认对增强信心更有帮助。因为一个不熟悉的人,而且他也是一个专家对时候,能提供更加独立的判断。
9、小结: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10、1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就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又如何相关联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
11、分心会减少反驳:当人们的注意力被别的东西吸引并阻碍其反驳时,言语的说服效果会得到加强。政治宣传通常会利用这项技术。一方面,广告中的声音文字为候选人做宣传,另一方面,画面却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是我们无暇分析那些文字。当信息较为简单的时候,分心的效果尤为显著。
12、挑战信念:基斯勒解释说:当你对那些笃信不疑的人门发起攻击而攻击的强度又不那么强烈时,你会激发他们采取更为极端的行为来维护其先前所信奉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笃信程度会逐渐加强,因为与他们信念一直的行为的数量增加了。你可能会回忆起辩论赛中的情景,随着辩论双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同时双方的观点也越来越走向极端。另一个原因:当有人攻击自己所持的态度之一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愤怒,并且盘算着如何进行反驳。反驳有利于人们地址说服。播到某人的说服,并且得知成功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你会产生较高的自我肯定感。
13、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得到加强。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里成员的平均倾向。经过一番讨论后:赞同的人,更加赞同,反对的人,更加反对。
14、弗洛姆的重要著作在上个世纪就几乎出全了。如《逃避自由》(中国工人出版社,1987)、《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1987)、《为自己的人》(三联书店,1988)、《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等。
15、《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16、“11”恐怖袭击之后,很多人总会想起飞机失事的画面。如此一来,许多人对于飞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驾驶的恐惧。事实上,飞行安全度是汽车的230倍(2010)
17、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负责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的作业成绩。这种唤起部分来自于评价顾忌,部分来自于分心——主义他人合著译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
18、例:装满井盖的大货车侧翻,人们是集体哄抢还是帮助车主?
19、第十一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20、4所有人都知道考官是占优势的,但考生和旁观者都会错误地认为那些考官确实比自己懂得更多。
二、社会心理学书籍读后感
1、《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十分专业的书籍,这本书一直都是美国高校斯坦福大学的教材,在我国国内很多学校也都是把它作为教材来使用的
2、荣格传记以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为最佳。《荣格的生活与工作——传记体回忆录》(东方出版社,1998),作者芭芭拉·汉是荣格的女弟子,仰视的成份多了些。另有刘耀中著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东方出版社,1996),温森特·布罗姆著文楚安译的《人与神话》(新华出版社,1997)可作参考。
3、杜威《学校与社会》《怎么思考》《人的问题》
4、对少数派影响的研究显示,如果占少数的陪审员能够保持一致、坚持不懈、信心十足,他梦将最有说服力,特别是当他们能够引起某些人倒戈时。
5、群体会减弱里面的个体对事件的关注程度,他们都认为别人会有所反应。
6、5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会犯基本的归因错误。而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7、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与同事认为,当媒体报道了自杀事件之后,一些自杀事件、以及致命的车祸、私人飞行事故(伪装的自杀)也会迅速增加。例如,1962年8月6日,玛丽莲梦露自杀后,美国8月份的自杀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更进一步讲,所增加的自杀事件只是发生在自杀被报道的区域,报道得越厉害,以后灾祸增加得就越多。
8、7即使双方都是善意的,一个强势的人和一个弱势的人之间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仍会令人感到紧张。8刻板印象。
9、我们从一个普通的人视角可能很难理解怎么会有那么多丧心病狂的人参与其中:特别是参与者里不乏社会名流、演员、政要等等位高权重的人士。按理说这些人什么也不缺啊?怎么还会去做这种违法乱纪甚至做出会影响他人一声的恶事呢?
10、如果你的听众已经了解或者有机会了解对立的观点,你应该进行双方面的论证。单方面的信息会使那些比较聪明的听众想到相关的观点,别切认为该信息传达者持有偏见。
11、《社会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心理操纵术》《心理控制术》《FBI教你解读身体密码》《社会心理学》(第8版)译者: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等作者:(美)戴维·迈尔斯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心理学书籍了,网上也可以买的到。
12、16我们思考的越多,思维就越会受到情绪的浸染。“剥夺普通人的生活错觉,就等于剥夺他的幸福。”
13、情绪会渗透到我们的思维中。在愉悦情绪的感染下,世界显得更美好,做决定似乎也很简单,人们也更乐意回忆那些好消息。
14、失去精神上的伴侣,人们会变得嫉妒、发狂或产生剥夺感,会对死亡和生命的脆弱变得更加敏感。
15、《为何家会伤人》通过各种心理案例反映了现在很多中国式家庭的相处方式,其中有很多因为家庭的缘故不知不觉给孩子灌输不好的思想,甚至给孩子带来伤害。
16、感觉的重要性:从人性上来说,我们倾向于保护自我最脆弱的部分,然而这也是造成关系冲突的主要原因。对于伤痛、需求、罪恶、害怕,以及耻辱的保护机制,在个人的过去经历中逐渐建立起来,以至于一个情感成熟的成人,重要的是要突破这个保护机制;并正视我们的感觉,你能够直接面对你内心当中最深层次的伤痛的话,你将发现一个充满力量、智慧与快乐的真实自我。这也是解决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最好的方法。
17、●社会思维、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原理对人类的健康福祉,对司法程序和法庭上的司法决策,对鼓励那些能够引发人类可持续地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行为而言,也有很多借鉴之处。
18、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内容
19、3)荣格《红书》(精神分析,拉丁语意也译作《新书》,似未出版?)
20、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的问题,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学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三、社会心理学书籍目录
1、互惠性:人们感觉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过的东西。(慷慨地给予你的时间和资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可信的传达者给人的感觉就是值得信赖的专家那些讲话语气果断、语速较快并直视听众眼睛的人通常较为可信。当一条信息与好心情联系起来的时候会更有说服力。人们在情绪好的时候一般会做出更为爽快、不假思索的判断。而一些引起恐惧心理的信息也同样有效,如果信息接收者能够采取预防行为的话,则更是如此。如果听众已经赞成该信息,而且过后不大可能会考虑相反的意见,那么单方面的信息可能更有效。而当听众信息较为缜密或者并不赞同该信息时,那么包含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则更为有效。首因效应,但是如果观点之间存在时间间隔,那么较早呈现的信息作用会减少,如果第二条信息呈现完成后立刻做出判断,那么对于该信息的印象还很清晰,很可能会出现近因效应。
3、两性关系的书推荐《亲密关系》,当你能够处理好亲密关系的时候,你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差。
4、宫木男也《心理学入门》《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才能》
5、3心境联结:在同一工作群体中,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6、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书,作者在书中讲述了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群体的心理。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这个个体具有着自己个性鲜明的特征,但是当这个个体处于群体之中的时候,它便会受到群体的同化,不管是在行为上还是思想特征上。它的个性特征也会被群体所淹没。群体心理将个人的心理特征弱化了,使整一个群体的行为与心理趋向于无意识化、情绪化、低智商化等等方向。因此群体趋向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是明显弊端更多,这也是本书《乌合之众》译名的由来。正如如今某些媒体通过一些不尽详实的报道来煽动民众情绪,从而达到一个利用了群体心理来实现某些目的的目标。
7、社会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8、责任的重要性:责怪、批评与指责是人类防御机制的关键要素。责怪他人、批评他人行为、指责他人不愿改变,其实是一种轻而易举的手段,能够简单地利用责怪和批判,将自已提升到一个高于他人的位置,也使我们摆脱了自身的不安。
9、1枪支不仅使暴力成为可能,还可以刺激它的发生。(手指可以扣动扳机,但是扳机也可以拉动手指。)
10、1说服无处不在,当我们认可它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教育”。
11、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12、4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角色扮演、斯坦福大学的实验)
13、《百年孤独》读书笔记摘抄分享
14、7如果是温和的告诫孩子,他们可能内化为不许玩诱人玩具的要求,因为这个温和的告诫不能为他们听话提供充足的理由。而当一位家长说:“整理好你的房间,要不我就狠狠地揍你”,孩子不可能将打扫房间内化为合理的行为,因为严厉的威胁已经是个足够的理由了。(人们很少会内化被迫行为,所以,鼓励。)
15、而同样的,在这个接触的过程中,对方也在努力地寻找那个能弥补他缺点的那个人。
16、●性格倾向影响行为。有些人满腹怨恨寻求复仇,有些人一笑泯恩仇(纳尔逊•曼德拉)
17、叔本华《论本能的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性问题》
18、●内在的影响力影响行为。比如我们的政治态度左右我们的投票行为,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帮助他们的意愿。
19、1了解我们文化中社会规范的最好方法就是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观察他们是那样行事,而我们是这样行事。
20、个人态度和性格倾向塑造行为
四、社会心理学书籍豆瓣
1、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是无法深刻理解这些人异常背后的心理的,更无法从内部去瓦解他们,解决这些人背后的违法动机。虽然法律可以制裁他们,但这类人如果不从心理上扭转他们,总有一天他们还会再次作恶,所以这本书就是让更多人理解群体在一起时的各类心理状态,让人更好把握群体中个体的态度和心理波动,从而更好的应对群体心理。
2、很多研究表明了效能感和控制感的好处。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比那些习得性无助和悲观绝望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3、研究者指出:人生来是自私的。最初帮助行为是因物质回报而产生,其后是社会性回报,最后才是自我回报。
4、3说话的方式决定好多事儿的成败。
5、9父母正常的失聪儿童,如果被送到聋哑学校的话,通常都会放弃父母的文化,而被失聪者的文化所同化。
6、●思维更多时候是在我们的潜意识心理(一种由直觉在幕后操纵的心理)下发生的。
7、●用实验的方法对个体进行研究
8、我们的直觉影响着我们的恐惧心理(飞行是否安全?)、印象(我还能相信他么?)以及人际关系(她是否喜欢我?)。直觉会影响处理危机的总统、你是否会和他牵手、评估应聘者的人事主管等等。直觉随处可见。
9、进化论心理学家推断:男性追求积累和展示比他人更多资源的原因与雄孔雀争相展示自己的羽毛是一样的:为了赢得女性的注意力。
10、11事后判断会扭曲我们的回忆。
11、4描述你是谁的时候,也就描述了你不是谁。(“我不认为某种文化更好,我只是认为它是一种你相对比较熟悉的文化”)
12、例: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你就不能把它放回原处么?”)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过得不怎么样。”)。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他总是那么恶狠狠的!”)
13、上面你说的都是按学派分类了,而非按研究对象分类。社会心理学首推戴维迈尔斯版本的书,人民邮电出版。
14、5)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分析》(论述希特勒“热情”的人格及精神分析专著)
15、3群体极化: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16、《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着作,这本书主要就是通过对人们梦境的分析,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和真正的想法。这本书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一般人也可以看得懂。
17、08:00—20:00
18、引言: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我们人类首先存在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了我们的可能性。
19、2)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人格心理)
20、《社会心理学》早点了解、学习些心理学知识,不论是对于工作、家庭、事业都是好的,让自己的心智更成熟。
五、社会心理学书籍免费阅读
1、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
2、《乌合之众》主要从集体心态出发,让人们了解更多的集体行为背后的意义,这本书的文字入木三分,影响了很多人。
3、《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是荣格几篇文章的合集。《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三联书店,1991),《寻求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出版时间都较早。前者是荣格的演讲集,是了解荣格前期思想的不错的入门书。
4、已婚的人普遍更幸福。有亲密关系的人更幸福。
5、但一旦有了一群人做同样的事,个体的想法和决定就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就不会过于紧张:因为有那么多“同类”和我们的做法相同或相似,而我们往往又有那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更让我们做起某些恶事来有恃无恐,于是一群人做坏事总是要疯狂的多,大胆的多。
6、5个体为什么从众?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获得重要信息。
7、群体的力量会更容易引发犯罪及不道德的事情。
8、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前途抱有乐观的态度?我们是否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我们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还是矮人一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9、下面的文章是由当时的读书笔记生成的,基本内容没有变化,因为是读书笔记,所以是按章节排序的,如果你对某一部分感兴趣,可以购买这本书,仔细阅读。
10、5文化不同,自我效能不同。例如:对于日本学生来说,高兴是伴随着积极的社会交往而来的——亲密感、友好和尊敬。而对于美国学生来说,这种情绪通常伴随着解脱的情绪——效能感、出众和骄傲。
11、芸芸众生中,为什么我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是一见钟情,还是寂寞惹的祸?
12、事实上,我们在看到生活过得如此,关系变成这样,我们在被对方伤害的时候也在伤害着对方。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增加自我的觉察和内省。我可以为这段关系负全部的责任,百分之百的责任,把自已从向外寻求幸福的思想中跳脱出来,而向自已的内心去寻找。
13、2亲密关系的发展往往由处于较高社会地位的人控制。
14、6男性偏爱年轻健康的女性,女性偏爱有财产和有地位的男性。(进化论吗?)
15、如果你是在校生,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或者社会图书馆找找。可以到淘宝、当当和亚马逊网上找找,应该会有的。
16、10我们在做判断或者与某人交往时,有时除了刻板印象外几乎毫无所获。
17、●研究不同个体之间如何相互看待和彼此影响
18、《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7)是阿德勒最有影响的著作,在国内曾被多家出版社出版。较近的阿德勒译著有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理解人性》(2004)。
19、研究社会心理学,其实一本书短小精悍的书足矣:《乌合之众》
20、5当需要别人共情和理解时,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向女性倾诉自己的快乐或者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