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路遥
1、《人生》就是在城市的场景中展开,似乎一切都处于城市的控制下,甚至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强化。
2、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3、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有这样一部小说:
4、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的评奖结果一出,路遥高兴地睡不着觉。《平凡的世界》不仅获奖,而且票数排名第一。
5、陕北人把出生叫“落草”,把死亡叫“上山”。“落草”意味着这个新生命与随风而飘的草木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适当的土壤条件下又发生出一颗新草芽而已。
6、6月上旬,路遥在炎炎酷暑里搬家了。路遥结婚后一直蜗居在作协的小平房里,直到1982年,作协因他的创作成绩,给分配一个五六十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单元房。
7、随着《收获》杂志上《人生》的广泛阅读,中国青年出版社在11月份推出《人生》单行本。这个单行本首次印刷十三万册,上市不久就脱销。第二版印了十二万五千册,一年后又印了七千二百册,总印数为二十五万七千二百册。
8、昨天,我们读到了路遥的创作经历。
9、描写思路:以《路遥人生》这本书内容作为主题,真实得描述读后感受,正文:
10、人生,其实无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仅仅在于我们能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
11、愚见:作者的意思是说像这样的爱情故事和人生经历还会不断的发生,发生在千千万万个不同人的身上,人生之路永远没有尽头,人生故事永远没有结局!
12、他忘不了文学教父柳青对他的嘱托,柳青说,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体裁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待的,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于是,路遥开始了他文学的远征。
13、事实上,高加林对土地逃离与回归的人生历程,正揭示出路遥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个体生命的两难抉择。在守望土地、生命接近自然性存有野性美的同时,也要承受来自恶劣自然环境、封建陈规陋习和城市人高傲所带来的深重痛苦和屈辱。
14、昨天,我们读到了路遥继续在创作道路上前行。
15、接着,3月份又有好消息飞到路遥那里。3月中旬,《人生》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6、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17、偶然间,翻开路遥的《人生》,被一行行淳朴的文字所吸引。在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从主人公高加林的一生经历,我看到了他的跌宕起伏与无奈。
18、九岁的路遥为了能够读书学习,从家乡来到了大伯家,并顺利入学,成了一名学生。那么,来到大伯家的路遥能够适应这里的新环境吗?他又是如何努力学习的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19、也许,王家人绝没有想到,这个在陕北深秋天里来到人间的男孩,后来成为了全国著名的作家。
20、这次,路遥的《人生》以绝对的实力排在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的第四位。这次获奖,进一步确立了路遥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地位。
二、人生路遥读后感
1、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2、《人生》走红后,社会上有一种论断,认为它是路遥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路遥也非常清楚,《人生》是自己创造的难以跨越的横杆。但《人生》走红时的路遥才三十出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文学创造期,他怎能躺在功劳簿中享受余生?
3、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医生眼里他已经开始在生死边缘上游走了。
4、1986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之后,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被评论界贴上“陈旧”的标签。这一次,路遥没有赢得掌声与成功,得到的是文学评论人士的当头棒喝。
5、当巧珍第一次到县城去见高加林,一进加林的办公室,巧珍就向加林的怀里扑来。加林赶忙把她推开,说:“这不是在庄稼地里,我的领导就在隔壁……你先坐椅子上,我给你倒一杯水。“他说着就去取水杯。
6、人生,因为有竞争,人们才有动力;人生,因为有奋斗,人们才追求卓越。
7、消息传开,朋友们纷纷表示祝贺。
8、从此,“王卫国”就成了路遥的大名了。
9、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10、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11、作为多年交往的朋友,陈泽顺理解这句话,但却没有意识到这也可能是某种暗示。人生的许多暗合,让我们说不清楚。
12、照看弟弟妹妹,这是基本的劳动。除此之外,在夏天要寻猪草,在冬天要砍柴。他每年给家里砍的柴都能整整齐齐地垛在一起,这很让村里人羡慕。
13、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
14、父亲继续认真地做着“走亲戚”的游戏。他在大哥家无所事事地歇了两天脚后,终于在第三天早晨告诉路遥,他要到延川县城赶集去,下午就回来,明天再领路遥一起回清涧。
15、1988年完成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
16、难以承受的是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的是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本以为村里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呢,可他万万没想到,当他灰头土脸地出现在家乡人面前的时候,家乡人给他的是各种安慰的话语,他感动的不知说什么了,只是拿出他随身带着的烟散给乡亲们。
17、路遥在人生一文向我们传达的思想是:由于环境的、物质的、思想的各种影响,会使我们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错过很多珍贵的东西,等到我们醒悟时已经后悔莫及,这就是人生。他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做出正确的选择,珍惜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
18、5月,路遥在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时,已是《延河》编辑部小说组长,编辑是正式工作,文学创作仍是他的“业余劳动”。
19、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20、随后,转入专业作家序列的路遥,又一头扎到《人生》创作的福地陕北甘泉县,去创作他的第四部中篇小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路遥成为专业作家后,他有更多的创作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激情燃烧的事业当中去。
三、人生路遥原文
1、3月25日,路遥乘火车赴京去领奖。这天刚下过一场大雪,车过三门峡时,整个中原大地白茫茫的一片。路遥一下子就想到了老家陕北,想起了绵延起伏的黄土地,想起了他小时候在风雪之中缩着头、弓着腰走在上学的山路上。
2、主人公只有以下三个: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刘巧珍:美丽、善良、聪慧以及处处忍让的性格真是农村妇女的完美化身。黄亚萍:小资产阶级情调的现代新女性,兴趣广泛,文学、音乐、绘画,甚至国际问题都有涉猎。其他人物:对高玉德、德顺爷、高明楼、刘立本等众多前辈们的塑造凝聚着中国传统的物质文明,尤其是对德顺爷爷的一番着墨,更显老一辈们质朴、纯正的优良品格。这些人物的刻画从侧面反衬出作者的故乡情怀与恋土情节。
3、▼戳这里,经典人物传记免费听
4、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你淬炼名家的思想经验,获得改变人生的力量。
5、而在乡村,农民不仅要按时按量向国家交纳粮食,在很长的时期内只能有限度地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且,农民还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各种税费。
6、而且,我的创作、作品中,所有的生活和它的生活背景和生活原材料,大部分都取材于这个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延川这块土地,永远抱着感激的心情。”
7、后来,路遥亲自抱着一个巨大的提包,汗嘘嘘地到陕西人民出版社陈泽顺家里,交了夜以继日剪贴整理好的《路遥文集》稿件。
8、老师这一说,大伯自然很高兴。路遥心里也热乎乎的,他下定决心,要好好用功,把书念成,长大当个“军长”!
9、今天的余晖别苑,就让我们走进路遥,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悲壮的人生旅程及内心世界。
10、它写出了社会各阶层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
11、路遥作品中对城乡交叉地带的细致描写使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黄土气息,作者对困苦中的情与爱的感受和表现完全遵循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劳动人民的人格美、人物身上潜在的传统关系感人肺腑。
12、路遥希望妻子是一位能体贴入微的贤妻良母。但林达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她是不可能放弃事业去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家庭妇女的。
13、但他毕竟是个孩子,又忍不住孩子们各种乡间游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参与其中。矛盾终于在一次“打瓦片”游戏中爆发了。
14、9月上旬,路遥参加了中国作协在西安召开的西北、华北部分青年作家座谈会。这是一个高规格的小型座谈会,陕西除路遥外,还有陈忠实、贾平凹等人。
15、后来又倾其毕生心血完成著名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矛盾文学奖,并被改变成同名电视剧,激励了几代人,受到极大的赞誉!
16、从教师到农民角色的转换,使他难以面对现实,痛不欲生,而在这期间,她却收获了一份最纯真而美好的爱情,陪伴他度过最低谷的时期。而没过多久,这个农民走进了城市,由于信念的不坚定,使他放弃了单纯善良的农村姑娘,选择了高中同学黄亚平。谁又能想到,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使他重返农村。
17、1957年深秋的那天晚上,父子俩只能找地方借宿一晚上,讨了碗白开水,嚼着干粮充饥。
18、但路遥却是一直想上学的,所以他经常含着眼泪,干活也不积极,父母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19、本来,路遥赢了游戏。但村里大男孩骂他“私孩”“为儿货”,路遥这时再也控制不住情感,和这个男孩摔到一起,并把这个男孩的头打破,直到大人们走过时,才把他们拉开。
20、与此同时,由路遥亲自执笔改编、吴天明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人生》于1984年秋在全国公开放映,并引起极大轰动,由此引起的关于电影《人生》的评论,掀起了热议《人生》的第二轮高潮。
四、人生路遥经典语段
1、用心血在黄土地上的创作,无数的个体被凝结成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他们为命运抗争搏斗的精神,不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2、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3、他们当然体会不到路遥骨子里倔强不屈的精神,他想出人头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路遥努力读书、刻苦学习。为了证明自己,他参加了考试,终于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4、这天,王家人都早早地起来,忙前忙后,等待着新生命的降生。全家人等待降生的孩子,就是我们的主角——路遥。
5、这几年里他虽然四处求医,服用大量药物,但治疗效果却令人失望。他甚至怀疑自己可能患上了凶恶可怕的肿瘤——肝癌。这种恐惧感,一直使路遥没有勇气去医院证明自己的猜测,只能使治疗一误再误,病情愈来愈重。
6、第二天天刚亮,父亲把路遥领到早市上,用身上仅有的一毛钱,为儿子买了碗油茶,自己则用干粮充饥。看着儿子喝下最后一口油茶后,父亲拉着儿子的小手上路了。
7、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威胁路遥必须在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路遥看。与此同时,陌生的登门拜访者接踵而来,要和路遥讨论或“切磋”各种问题。他们的许多问题让路遥哭笑不得,无法回答。
8、而此时他也得知巧珍已嫁作他人妇,即便如此,她依然去求她姐姐的公公、村支书——高明楼,求他给高加林安排去教学,因为据说家乡的那所学校因为学生增多要新添一个老师。
9、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风雨,我们从年幼无知到成熟稳重,在生活中我们会有种种选择,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我认为“人生”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10、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商品经济的活跃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地的农民产生强烈的诱惑。特别是在青年心中引起巨大的骚动,开始对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与不满。
11、《人生路遥》⑦|别着急,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12、当时,电影《人生》已经家喻户晓,“高加林”成为中国青年人谈论最多的人。路遥的小说《人生》乘着广播的翅膀,借着电影的形式,又一次全方位地深入人心。
13、路遥以他苦难挣扎的一生,在广袤的陕北高原上谱写了一曲浓烈而沧婉的信天游。
14、参与无偿的劳作。而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将农民强制性地限制在土地上。这些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了农民在整个社会发展中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中。
15、不过他坚信,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变得更坚强!路遥要继续写下去。
16、开卷有益路遥人生第3回:公路上,年轻人骑着用彩色塑料缠绕得花花绿绿的自行车,一群一伙地奔驰而过。他们都穿上了崭新的“见人”衣裳,不是涤步,就是涤良,看起来时兴得很。粗糙的庄稼人的赤脚片上,庄重地穿上尼龙袜和塑料凉鞋。脸洗得干干净净,头梳得光光溜溜,兴高采烈地去县城露面:去逛商店,去看戏,去买时兴货,去交朋友,去和对象见面……
17、“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路遥对写作充满着热爱与痴狂,即使是在身体状态极差的状态下,依旧笔耕不辍。
18、高加林即村里加字辈的高姓而已。这却堪路遥忠诚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真实全貌的一斑,也是现实主义体裁(形式与内容)不可忽略的特征:描写的日常生活细节务必真实!否则,即是伪现实主义了!
19、此时的路遥已经成熟了,他知道只有靠自己才能改变命运,虽然伯父已无力再供他上学,但他不断与家人谈判,最终勉强同意他去上学。
20、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
五、人生路遥在线阅读
1、这一天的“出清涧”是路遥的人生转折,在人生短暂的四十二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2、爱情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3、1991年10月26日,也就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半年之后,他荣归故里,应邀在延川县当时最豪华的大礼堂——延川影剧院给全县各界人士做了一场报告,开宗明义地谈他对延川的感情。
4、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像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
5、母亲专门给他穿了一双新布鞋,做了一顿可口的早饭。随后,父子两人踏上了南下走亲戚的路程。
6、他不由得泪流满面,打开车窗,伸出头让冷风尽情地抽打着他的脸庞。要不是在车上,他真想放声大哭。
7、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选择。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
8、但是正如路遥所说: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9、路遥1949年12月3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
10、高加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11、尽管大伯夫妻非常喜欢这个侄儿,时不时给他用仅有的粮食做点可口的饭菜,但路遥还是感到有些孤寂,好在奶奶也住在伯父家里,使他的心里感到一丝慰藉,每天晚上,他总是搂着奶奶睡觉。
12、其实,九岁的路遥心知肚明,父亲是在撒谎,要悄悄溜走,把自己“卖”给大伯为儿。这本来是个撕心裂肺的情景,但懂事的路遥却装着答应了父亲的“谎话”,把眼泪咽到肚子里。
13、在文学界,他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朋友,也可他看不见尘世种种,眼睛只盯着自己的目标。
14、这是一个合理与不合理紧密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一个现在还无法解决但将来必然要解决的矛盾。这是一场极其复杂的令人思绪纷坛的人生悲剧,但在复杂的悲剧表象下却隐约地透出生活的某种确定性。悲剧所具有的审美属性,正是《人生》具有持久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拓展资料《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5、无数普通读者被《人生》打动了,出现人人争说“高加林”、人人争说“刘巧珍”的热潮。
16、路遥以生命为代价,为我们带来生命的绝唱——《平凡的世界》。并一举夺得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被评价为一部具有内在魄力,具有博大恢宏“史诗般品格”的现实主义力作。
17、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18、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19、那么,路遥究竟能否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他的创作之路又能走多远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20、路遥一上火车,就躺在卧铺上。长达九个多小时的长途旅行,他连床铺也没下,更连买好的矿泉水也没喝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