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2、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桃花源记》是其中《桃花源诗》的序言。
3、这不但是一篇经典的微型小说,而且是一篇经典的微型历史架空小说。
4、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5、桃花源诗陶渊明嬴(yín)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6、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7、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8、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9、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10、颜体楷书集字(桃花源记)
1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12、安徽省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所指的是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
13、(1)中无杂树:“中间”。
14、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15、最可关注的,是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面综合了前人的相关史考,一面更博览古籍,以创新的观点,写出了《桃花源记旁证》一文。陈老先生在该论文中,首先提出《桃花源记》并非“寓意之文”,而是一篇“记实之文”。陈先生结合史料中的记载,以西晋末年社会动乱中,即有诸多中原流民远避他乡或者南迁,“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坞堡,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而此等事在西北地区,早在东汉之年即已出现。陈先生并举出了“董卓之郿坞”等为例。他并认为,“凡聚众据险者,因欲久支岁月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择险阻而又可以耕种及有水泉之地。其具备二者之地,必为山顶平原,及溪涧水源之地”。以至成为基本上无人管辖的独立实体。
16、(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17、具:通“俱”,全,详细。
18、这个不一定因为现在关于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现在还有很大争议就算存在那究竟是什么地方也不清楚且和《桃花源记》的不同在于,《再游桃花源》并没有太多的向往和喜爱。而《桃花源记》的优美景色充分和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陶渊明)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代表的意义不同,一个是描写现实生活的生灵涂炭;一个是向往生活的美好。
19、本记大致在晋亡宋兴之时所作。其时天下混乱,不复有如桃源境之安逸祥和质朴之地,故先生伤世事倾颓,有此嗟叹,借此幻境消心之块垒,抒己之理想,是有《桃花源记》之作。
20、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拼音版
1、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2、点上方绿标即可听到高考必背古诗文
3、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
4、②因为人们的生活有条理,自在生活的快乐。
5、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6、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7、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
8、桃花源广场占地6万余平方米,是武陵山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在这里,动可舞摆手欢歌,静可觅木叶情韵。
9、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10、课内篇目(按作品音序排列)
11、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12、(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13、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14、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李元胜)
15、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16、鲜美:鲜艳美丽。
17、渔夫出来后,首先想到的是应该告诉郡守,让郡守出面组织人来桃花源。
18、出来的时候,渔夫很小心地做了标记,希望下次来的时候,顺着标记找到这个地方来。
19、开学季,自然少不了新书伴侣——书皮。
20、(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三、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精神境界
1、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现在的你,给孩子包书皮了吗?
3、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4、《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5、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6、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7、曹毅·浅谈《桃花源记》—心灵的净土·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3月
8、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9、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10、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11、《桃花源记》不是散文,而是小说!
12、公元416年,刘裕率部攻伐盘踞在长安的后秦,戴延之作为参军随征在列。戴延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著成有《西征记》二卷。其著作已在后世流失,却有《水经注》引用了一些,使我们获知了比较重要的史实信息。因此陈寅恪先生,以史载中有时任“长史”的羊松龄之人,曾经前往秦川(长安)慰劳前军,结合陶渊明跟羊长史有交情,有赠诗送之的。那么陈先生认为,陶渊明可能“间接或直接得知戴延之等从刘裕入关途中之所闻见。《桃花源记》之作即取材于此也”。至于桃源中的避世秦人,“则疑本指苻生、苻坚之苻秦而言,与始皇、胡亥之赢秦绝无关涉”。
13、(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14、人民教育出版社网《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15、(2)寻病终:副词“不久”。
16、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17、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18、台湾桃源县,这个有点相去太远,史上也没有记载过陶渊明去过台湾,这根本与台湾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19、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20、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
四、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1、迷路了,就得寻找回家的路。结果回家的路没有寻找到,反而寻找到了一片桃花林。
2、从来:从……地方来。
3、①因为桃花源的景色动人美丽,给生活增添了一份快乐。
4、而曾经冒死向唐皇“谏迎佛骨”的政治家兼文学家的韩愈,却也相信陶渊明所描述的“桃源仙境”的。因而他在《桃源图》的长诗里,也有写道:
5、(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6、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7、赏析: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8、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不存在,桃花源是虚构出来的。《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但是关于桃花源的来源有三说: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但是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县。这里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符合。
9、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10、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11、初:起初,刚开始。
12、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13、顾农依陈寅恪先生的考证为据,认定桃花源中人即是当时的“坞堡”集团成员,这实属似是而非的东西。陈老先生并没有桃花源的实地考察证据出示,也是下不了定论的。回过头说,在东晋军阀混战,民众流离失所之时,出现家族式的“坞堡”之治,是不得已的保全自身性命的权宜之计,有何不妥?从陈寅恪先生的举例来看,史料中并没有谈及“坞堡”的政治制度及物质分配的问题,也无言说其首领如何压迫成员的事情。顾农先生却以“农奴”,比方桃花源中人,这是否大有牵强附会之意呢?
14、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15、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16、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17、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18、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19、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20、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五、桃花源记陶渊明简介
1、具言:详细地说出。
2、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3、宋代大文豪又是思想家的苏东坡,是明确反对《桃花源记》是“仙境”说的。他破天荒地提出这是一篇记实文学,只因其人间稀少,又掩于险路山深之中,世人难寻罢了。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里写道:“世传桃花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人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民居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4、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8、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9、原文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0、我的心只悲伤七次(纪伯伦)
11、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卓别林)
12、一生干不了几样事(贾平凹)
13、结果,无法找到这个地方。
14、月明伴宿玉空堂,骨冷魂清无梦寐。
15、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6、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17、由于“坞堡”和“桃花源”之间的相似性太高,所以陈寅恪先生才会认为桃花源其实就是以坞堡为原型重新构造的一个新世界。因此,桃花源本身是绝对不存在的,至少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客观证据能够证明有桃花源的存在。
18、周“本周话题”的精彩留言会集锦“上墙”,并有机会获得64G优盘,期待你的故事!
19、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20、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