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养浩字希孟
1、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形容重岩叠嶂,群山密集,绵亘不断。②「山河」句:言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形势十分险要。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历代皆为军事要地。
2、伍子胥本是楚国人,后逃到吴国,成为吴国的重要谋臣,吴国打败越国后,他看出勾践的野心,劝吴王夫差灭越,结果反而被夫差杀害。
3、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时樽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委实会受用也云庄!
4、据专家研究,全球197个国家中,唯有中国人的“官本位”思想最强烈、最顽固。历朝历代,人们对做官、升官孜孜以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做官,意味着富贵与荣耀。做官,就是人上人、高人一等。
5、尚书省罢,始召为右司都事。……迁翰林直学士,改秘书少监。延祐初,设进士科,遂以礼部侍郎知贡举。进士诣谒,皆不纳,但使人戒之曰:“诸君子但思报效,奚劳谢为!”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改右司郎中,拜礼部尚书。
6、一个浊世中的真君子。他有民贵君轻的思想,他有为民请命的胆魄,他有济天下苍生的壮怀,他是孟子的门徒,胸中充塞着磅礴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数百年后读张养浩其人其曲,犹能听见他的感喟、悲怆、辛酸、无奈与苍凉。
7、李斯有黄犬悲,陆机有华亭叹。
8、第三句是秦朝李斯的故事。李斯作为秦灭六国的大功臣,深得秦始皇信任,官居丞相高位,但是后来因为秦始皇身死,他拥立二世继位,但是后来却受到赵高陷害,被捕入狱,连他的儿子也无能幸免。李斯死前,曾对儿子说:“我现在只想和你带着猎犬,打打猎,却再也实现不了啦!”父子二人抱头痛哭,可是却也免不了一刀之痛。这正是所谓的“黄犬悲”。
9、张柬之老来遭难,把个苏子瞻长流了四五番,
10、在官时只说闲,得闲时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那一个不遇灾难。
11、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12、班定远即班超。西汉末东汉初人。他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儿子,《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著名女文学家、被称为“曹大家(读作“姑”)”的哥哥。他“投笔从戎”,打开通西域之路,被封为“定远侯”。但他却在西域三十一年之久,也就是曲中所说的“飘零玉关”。
13、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14、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武宗一朝,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被免职,后复官。不久辞官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又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上任四个月后,因劳累过度去世。诗、曲皆工。散曲多为怀古、写景、归隐之作,其中写归隐生活的作品最多,曲中多寄寓对时政的不满。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以及《归田类稿》《云庄集》。存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数二套。
15、受張氏得稳世家宗亲理事会的委托,由我宣布張氏得稳世家宗亲理事族规,家训。
16、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17、(灵均,屈原之字。后引申为词章之士。晚唐诗人黄滔曾作《灵均》诗。王逸注《离骚》曰:“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五臣注曰:“灵,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则,善平理。”)
18、张养浩的这首小曲,取了一个标题,名叫“警世”。他想警醒世人,但从古至今,又有几人真能看破。
19、张养浩终其一生,都是心系社稷安危、关怀百姓疾苦的文人士大夫,他出仕履职为国为民,敢于直颜犯谏。看透官场的腐败后,毅然辞职返乡,却又为赈灾临危受命,最终以操劳过度死于救灾赈荒的任上,以身殉职。黄溍《故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赠据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养浩)祠堂碑铭》:
20、张养浩到任四个月,没有在家里住过,食宿全在衙门里,一天到晚没有稍微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人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样的悲伤。
二、张养浩字希孟与什么有关意思是什么
1、立读书之志。张养浩自幼好学,读书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用功太过会伤及身体,他便关上房门,偷偷点灯夜读。
2、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后首先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儆过盗贼的人初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老百姓,因为饥寒所逼迫,不得已而做了盗贼。
3、这首小令最深刻的地方,在结尾那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已经跳出了泛泛的怀古伤今、感叹兴亡,而是联想到这一切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作品的思想性也在此得到升华。
4、⑸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5、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6、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帛以旌其直。
7、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党羽凶恶残暴,为害百姓,人民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原先的县尹没有一个敢于追查的。张养浩来到后,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9、若我滨国张文忠公之为人也,道行于朝廷,思所以尊主庇民者,将尽其心力之所能言能为而不顾。一有不乐,则拂衣而去之,入山林,伏岩穴,读古人之书,以歌圣贤之道,若将终身焉,此其志也。……及文皇即位,发政施仁,与民更始,首诏以公为西台御史中丞。当是时,西土饥,民乃大疫,公伤之,即日奉诏就道……(《全元文》第31册第458页。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10、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11、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
1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決定提出“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把家庭家教家风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涵养道德、厚植文化、润泽心灵的德治作用,从而推动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13、張养浩虽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为官之余,极其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专作《家训》一篇以示后人。張养浩有六子,但长大成人者仅張强、張引二子,后張强去世,仅留張引。張引一直伴随父亲左右,深受其言传身教的影响,继承父亲先志遗风,一生为人正直、兴学教民、守身遵法、忠心报国。
14、热烈祝贺纪念張养浩诞辰75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年10月20日在济南市天桥养浩云庄隆重区举行!
15、张养浩,字希孟,能作诗,散曲尤其精妙。张养浩的散曲一般带有浓厚的现实感,感情沉郁,气势雄浑,对元曲而言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张养浩本人为官清廉,后来厌倦了官场的争名逐利,遂弃官归隐。最终又因为旱灾而出任,居然积劳成疾,死在了任上。
16、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被朱元璋召至应天府。七月,宋濂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
17、提起张养浩(1269——1329),人们首先会想到他那首脍炙人口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8、可惜上苍欺人,天历二年七月,张养浩竟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卒年六十。消息传出,百姓哀之如失父母。
19、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20、一开头,就因为“聚”和“怒”这两个使用得极妙的词而让人耳目一新,把“峰峦”和“波涛”写得气势雄伟,极见作者炼字炼句的功力。
三、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
1、19岁那年,他游览济南的白云楼,登楼远眺,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才气横溢、豪宕凌厉的《白云楼赋》,其中写道:“吁其高哉!兹楼之有如此兮,括万象于鸿敞,飞四阿于宏冥我来宣郁一登眺兮,众山故为出奇秀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3、1329年关中大旱,诏命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张养浩为民着想,毅然赴任,到任4月因劳累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人皆有悲色,元朝廷封其滨国公,谥文忠。张养浩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爱戴和敬重。
4、——这真是:多少人“官”念深重、官梦难醒?只因未读张养浩!
5、张养浩一生写作了多首散曲,尤其工于小令,比如下面这一首《双调·沉醉东风》,只有七句,但是前六句接连用了六个名人的历史典故,只为了衬托出最后一句的中心思想。
6、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7、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8、二安资料馆由稼轩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王瑞先生题写馆名,是国内第一家专门收藏、展示二安(济南名士易安李清照、幼安辛弃疾)图书版本、研究资料、活动文献及当代文艺家创作与书写原作和历城名人资料的民间专业机构。旨在推动二安文化传承、弘扬与传播。本馆长年征集收购补充相关资料,亦欢迎有识之士捐赠支持与合作。
9、以及散套[南吕·一枝花]《咏喜雨》,看[南吕·一枝花]《咏喜雨》[尾声]就可知道张养浩的喜悦之情:
10、张养浩的这支曲子,前六句每一句都写一个历史名人的故事,这些名人来自不同的朝代,都是赫赫有名的才人能人,一句句读来,似乎个个都是孤立的形象,但是直到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原来前六句都是在为最后一句做铺垫,都是为最后一句提供证据呢!这样一来,才更加有说服力和令人印象深刻,才能令读者知道,原来“功名意懒”确实是有原因的,以上那些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11、保护祖坟三年大祭孝敬父母奉欢膝前
12、“做官时只说闲,得闲时又思官”,简直是一幅活生生的宦海沉浮众生像。还是劝大家,早点断了思官的念头。
13、张养浩晚年,因“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征召他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他立刻“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想为解救灾区人民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在官仅四个月,即劳累而卒。消息传开,“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本传》)。这两首〔山坡羊〕,都是他在赴陕途中经过骊山和潼关时有感而作。
14、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星夜奔赴任所。到任四月,劳瘁而卒。追封滨国公,谥文忠。
15、我们得稳公知书达礼,遵循祖训,加之得稳公才智聪慧,在工作上爱岗敬业,政绩优异,深受朝庭赏识,仼广东韶州任韶州知事其间。得稳公,忠于职守,勤政爱民,为官清正,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在工作上颇有建树,思想上能跟上时代朝流,与时倶进,是一个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清官,为当时的时政作出了积极贡献。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这种精神是难得可贵的,他的精神让我们世代传承。希望全体張氏宗亲认真学习开基始得稳公精神。
16、中华張氏丹山得稳世家宗亲理事会
17、余性雅嗜山水,向敓于仕,弗克如志。谢政来日与之处,凡七年无厌意。盖吾乡多名山,泉灵异者尤夥。……夫田园之胜,世非无有也,第人往往慕之而不能遂,遂而不能完,完而不能享,享而不能乐,乐而不能久,久而不能形诸文,形诸文而不能曲尽其所以乐。……呜乎!田园也,第宅也,子孙也,名也,年也,言也,他人求其一而不获者,皆于余具之。是知造物之福于我者,可谓完矣。(《全元文》第24册第6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18、故滨国文忠张公家济南,而其别墅,在历城县北十里华不注、鹊山之阳,历山之阴,号曰云莊。公自参议中书省事退休其中者,垂十年,至治、泰定之间,诏使沓至,皆坚卧不起。文皇御极,以翰林侍读学士召,末至,改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御史中丞,公乃幡然就道。时公年甫到官厪三阅月,而薨于位,天历二年七月壬午也。……公讳养浩,字希孟。世次、官阀、行事之详,在传有史氏……(《黄溍全集》第412——41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19、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20、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累日不可得,民大困。
四、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翻译
1、“喜村野,乐乡田,居村田上最安然,闷来庐舍观书史,闲则领子玩田园,饥吃饭,冷穿棉,无荣无辱胜为官,差办早,税纳先,免使叫人向门前,日里菜羹荤有味,夜眠窗晓日三竿。和邻里,睦乡间,依条惧法省到官,侍养双亲心内喜,常常教子莫愚顽,非干己事休去惹,不义资财少要贪,但得一日清闲乐,不说三公衙里官。
2、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3、事实上,北地旱情已是多年。一个多难的民族在一个混浊的时代,天灾人祸年年见,百姓,卑贱如蝼蚁。
4、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
5、他壮志不遂,怀才难遇,唯有高卧林泉,把满腹情思闲闲挥洒在故乡的湖光山色里。
6、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7、《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8、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9、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10、中华張氏丹山得稳公宗祠落成暨得稳公诞辰620周年庆典
11、张养浩这一首曲,写山与云,几乎句句都有“山”有“云”。有些句子,锻炼得非常精美:“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12、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13、⑶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14、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⑻!
15、今观其句法,如“江空孤月白,天阔片云高。”“月色虫边苦,秋容雁外深。”“断嶺云通气,颠崖树倒根。”又“鹤嫌客俗穿云去,燕喜春阴掠地飞。”“华发半簪天与老,丹枫两岸水分秋。”“半窗春梦子规月,满院客愁杨柳花。”“勘破宦途盘谷序,蹴开天网漆园书。”其风致潇洒,亦在元和、长庆间也。(中华书局1987年1月出版)
16、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
17、我们学习开基始始祖得稳公从小勤奋好学,刻苦用功,尊敬师长,敦亲陸族,受祖辈们的传导和严励教育。父母乐善好施,从学业上,思想上,人格上对得稳公都有严格要求。对得稳公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生路途打下了良好基础。正统13年公元1448年4月7日,皇帝下诏书,得稳公之父張愽总教育有方浩封为修职郎,得稳公母亲林氏教育有方浩封为八品孺人,褒得此龙章,驰赠此荣誉,世人之楷模,我族后裔子孙学习之榜样。
18、历经宦海浮沉的险恶,看惯时移世易的沧桑,京中往事恍若一梦。此番归来,张养浩如脱笼之鹄。
19、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军队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诸暨勾无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显宗以“五经”师聘,宋濂推辞。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朱元璋命升任知府的王显宗在郡中设学堂,召宋濂为婺州郡学《五经》师。
20、张养浩(1269—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初为东平学正,后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遂被举荐入御史台,拜监察御史。曾上万言书论及时弊,因言词切直,为当权者所忌,被罢官。为了避祸,他不得不改换姓名逃走。后复官,为翰林直学士,延祐间为礼部尚书。英宗时,他官居参议,又因犯颜直谏而几乎被祸。后归隐家乡达十年之久,曾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他被重新起用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到任后全力赈济灾民,积劳成瘁,卒于任所。死封滨国公,谥“文忠”。其著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存世小令有162首,套数2首。
五、张养浩字希孟文言文阅读答案
1、2018文学考研人最合理的备考策略!(值得收藏)
2、楚大夫屈原,官做得不小了,“为楚怀王左徒”(《史记·屈原列传》)。这个“左徒”,据说相当于副宰相,“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同上)。结果是遭放逐到沅、湘、洞庭一带,“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3、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县一户富裕人家。根据其后来作品《双调胡十八》中自述:“从退闲,遇生日,不似今,忒稀奇。正值花明柳媚大寒食,齐歌着寿词,满斟着玉杯,愿合堂诸贵宾,都一般满千岁。”判断其生日大约在寒食节前后。
4、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灾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4090—4092页。中华书局1976年4月出版)
5、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1)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6、聚怒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意对即可)。
7、于是张养浩便检查府库中文字清楚可以检验的钞票,一共清点出一千八十五万五千多缗,在钞票的背后全都加盖官印,同时又刻十贯、伍贯的钱券,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背后的印记出售穠食,去府库验明数目以换取银两从此官吏不敢再舞弊了。
8、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危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9、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及选授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11、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得白发满头新。
12、弘扬祖德爱国爱族勤敬事业尊老爱幼
13、最后,作者归结到“我爱山无价”,“云山也爱咱”。这很有一点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
14、虽然归隐的生活惬意而愉快,但是,张养浩却无法完全放弃对国家社稷、对黎民苍生的社会责任,因此,当1329年关中大旱民不聊生,朝廷召他任陕西行台负责赈灾时,他在散家财后毅然登车赴任。对于此番再度出山,他在[南吕·西番经]中表白了自己的心迹:
15、(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16、张养浩字希孟,元朝散曲家,与《山坡羊.潼关怀古》有关,意思是王朝的兴亡更替,最苦的是老百姓,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兴亡更替的深刻反思。
17、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
18、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踟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19、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立即将奏疏放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何况是庄严的帝王住所,幽深的宫廷,更应当谨慎。
20、張养浩(1270—1329),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至治元年(1321),因上书谏元夕放灯得罪辞官,隐居故乡。至顺二年(1331),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張文忠公。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