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权喻吕蒙读书
1、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成败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2、(小人的方言天天有,但它都像浮云一样漂浮而去,贤人却依然安闲自在)
3、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吕蒙已从普通一兵提拔为大将了,责任重大,不可不学啊!孙权指出学习对于为将者的极端重要性。其实,不仅是掌权者,就是普通百姓也要读好书。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已把全民阅读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孙权作为一位封建君主,在1800年前就提出“不可不学”的观点,确实难能可贵。
5、(家中贫穷才能知道谁是孝子,国家出现动乱才能看出谁是忠臣)
6、(艺术特点)吸收韩愈诗歌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语言自然流畅、风格清新而不流于柔靡。
7、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8、该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9、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0、鲁肃大开眼界,很受启发,对吕蒙说“我原来觉得你是个只会冲冲杀杀的武将,今天感到你的学识才略竟然达到如此程度。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
11、(既然生在矮矮的屋檐下,怎能不低头呢)
12、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13、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14、董遇谈“三余”勤读
15、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16、孙权听了,开导他说:“当年,汉朝的汉武帝不管工作有多么忙,每天都一定会挤出一些时间来读书,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我平时只要有时间,就会读一些史书和兵书,这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
17、谈话结束的时候,鲁肃轻轻地拍了拍吕蒙的背,赞赏地说:“以前我以为你只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知识罢了,跟你谈话后才知道原来你的学识这么渊博,在各个方面都很有见解,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啊!”
18、从前多少事,过去一场空。
19、读书方法:“但当涉猎。”(大意:粗略地阅读。)
20、(喜欢在人们面前说人是非的人,便是爱招惹是非之人)
二、孙权喻吕蒙读书注释
1、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2、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录于《司马文正公集》中。
3、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
4、(自己家没有好的运气,却埋怨社会不行)
5、令许多网友动容的不是他每顿饭精打细算的拮据,而是他深陷困境仍自强不息的坚韧,是对一路走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更是他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将这份希望传递下去的温柔与善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华的校训。
6、智永与“退笔冢”
7、作为一国之君的孙权,父亲孙坚是东汉的一郡太守,兄长孙策奠定东吴基业,自己18岁就成了东吴国君。但他年少时和当了国君之后竟然下了那么大工夫,读了那么多书!
8、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9、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10、(要想成为全人就不能清闲自在,要清闲自在就不能成为全人)
11、因为读书可以了解历史,大有好处。《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主持编撰,该文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此文围绕“学”来写,共有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此文被选为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
12、翻译: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13、近日,一位清华贫困生的自白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每月只花400元,省吃俭用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读研期间靠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却每个学期都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没有卖惨,没有抱怨,一个贫困学子艰难的求学之路就这样被平实讲述出来。
14、(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1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勤能补拙看事物要以发展的眼光,认识到人的进步
16、Peinongduce
17、(从前为之奋斗的许多事情,过去以后也只是一场空。这是宣扬“与世无争”的人生观)
18、翻译: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19、翻译:陈胜年轻时,曾经被雇佣给人耕田种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来,走到田垄上,烦恼忿恨了许久,对伙伴们说:“要是谁将来富贵了,彼此都不要忘掉。”伙伴们笑着应声问道:“你是被雇佣来耕田的,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20、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因为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才有资格让别人去达到那个要求,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做到,还有什么资格对别人提出要求呢。
三、孙权喻吕蒙读书文言文
1、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
2、(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3、(思想内容)表现爱国忧民的思想,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表现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
4、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此二词都表示崇拜之意。但前者偏重崇拜;后者重在敬佩。
6、ROUND1近义词辨析
7、吕蒙是三国时成就东吴大业的四大功臣之一。
8、翻译: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9、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10、阴阳: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如衡阳市,就处于衡山之南;江阴市,处于长江之南。
11、人的才略、眼界、气质来自于知识。
12、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13、“制止”只限于事情是不合理的,往往是事发之后加以阻止。“禁止”也只限于事情是不合理的,意思是“不许可”,态度强硬,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加以阻止。
14、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5、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16、古代著名诗人概述
17、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坟)”。
18、上面这些事情,记载在《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和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的《江表传》中。
19、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0、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四、孙权喻吕布读书
1、其繁忙并不是不读书的理由。
2、金钱和权利,不等于才能与气质。
3、“孙权”是主语,“喻”是谓语中心语,“吕蒙读书”是宾语。“孙权喻吕蒙读书”是个主谓短语,其中的宾语“吕蒙读书”也是一个主谓短语。
4、(家有贤妻孝子日子就得太平,做丈夫和父亲的麻烦事就少,心情也好)
5、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
6、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7、读书的目的,见往事
8、翻译: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9、后来,有一次,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几个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自强不息呢?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吕蒙的这种行为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10、出处: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11、(时间可能有早有晚,但报应不会错的。告诉人们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12、当下有多少人是除了金钱权力之外再没有多少令人折服的东西了!
13、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14、白话释义: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15、三国时期,吴军大将吕蒙年少时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进。此文即是司马光根据这一史料整理改写而成。
16、(思想内容)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17、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18、富贵之中刻苦读书,更为难得。
19、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20、(思想内容)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
五、孙权喻吕蒙读书的故事
1、(有钱有势的人不用说话,别人就会按你的眼色行事。没钱的人即使说话也没人听)
2、这份强大力量是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最好证明。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他们自己,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我们无法决定苦难是否降临,却可以选择如何迎接苦难。在当下的中国,靠努力改变命运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能牢牢握住书写人生的那支笔。
3、翻译: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4、可以说,学子们亲历的贫困故事是中国现实演进的一个缩影。刚刚走过脱贫攻坚之路的中国,太多人、太多家庭都留下了关于贫困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回首来时路,告别物质的贫困已是艰难无比,告别精神的贫困更是道阻且长。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人对贫困的讲述中,总有一束感恩与励志的道德之光穿透人生的黑暗,温暖曾经的辛酸,照亮现实与未来。这样的光是值得敬畏、值得呵护的,愿这样的光永远与我们同在!(源自网络)
5、翻译: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6、报应有早晚,祸福自不错。
7、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8、(艺术特点)前期词作风格柔靡;后期词作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
9、(参考答案)揭发截至界限禁止精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不刊之论不易之论参差不齐良莠不齐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10、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成为书生,而是在博览群书中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与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亲切语气已令人非常感慨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
11、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12、(人生经历)(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令侯,实已沦为阶下囚,后被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13、这篇自白看哭了很多人,有网友说:“他把自己活成了光,又让自己成为了别人的光”。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生活的荆棘中努力前行的微弱个体,摸爬滚打中我们难免自顾不暇,但总有一些人让我们看到了身为一个普通人的光亮和璀璨。近年来,从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将苦难写成诗”的论文致谢,到肖清和《一个放牛娃的博士论文后记》,再到这位清华贫困生的自白,这些直抵人心的文字凝聚起了在贫困中仍向阳而生的强大力量,这份力量值得我们点赞!
14、读书的时间,多务不若孤
15、(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1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7、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18、“孙权利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威逼利诱”的方法,以自身的体会来开导吕蒙.,使吕蒙心服口服,自己用功,努力学习。
19、翻译: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20、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