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江采芙蓉
1、想起做“石榴花”平台的初衷也一直是这样的理念:推送的文章一定要让大家有所收获,单害怕浪费读者时间。一般都选发“文字优美,情怀深厚,主旨清晰,共鸣性高”的文字。比如推送秦景霞老师的《跟妈在一起》,文可能白了些,但也可以理解为简约,更何况和妈在一起的日常斗嘴,充满了温情,让我们有所回味。再加上冬天她在客厅走路锻炼身体,启发母亲锻炼,对我们应该也是有启发的。
2、提到智力,一般会想到其中的五要素,即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这五力在其课例中都得到突出的表现。
3、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4、生:长有兰草的湿地,一条河流在其间蜿蜒而过,两岸芳草萋萋,水中的荷花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也有袅娜地开着的,我兴致勃勃地走向水中,去采撷那清新的荷花。
5、诗歌表面上是採莲女子思念宦游客居他乡的丈夫,实际是通过这写游子思乡。角度变化是在五六两句,是把原来写主人公,变成写在远道的亲人,想象他也在思念自己。表现自己思念之深。
6、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7、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8、生:(三排同学齐声背诵)
9、“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10、总之,这个课例在自觉运用智力要素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确实值得肯定。而且通过这个课例,我们也感到智力五要素之间的相依相存的关系。没有观察,记忆常常有着很大的失误率,譬如会背诵诗歌却不能准确写出来,这在历年高考阅卷中都会有很深的感受。而且设问句和反问句,本来外在特征差异很大,但是有些学生依旧存在识别障碍。再有面对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区分呢?……我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确实很重要。再如,联想能力要依赖于记忆力。在费老师的示范课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均衡,那些记忆效果好的同学更活跃,给人越学越轻松的感受。
11、http://www.gushiwen.org/guwen/shijing.aspx,里面全部有。
12、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1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顾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哪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飘迫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14、第一个推想,古人曾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等几首的作者是枚乘,较典型的说法如元末明初学者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客居远方,思亲友而不得见,虽欲采芳以为赠,而路长莫致,徒为忧伤终老而已。详此,岂亦枚乘久游于梁而不归,故有是言?及孝王薨而乘归,则已老矣。”枚乘是西汉作家,曾为梁孝王刘武的门客。汉代诸侯王喜欢延揽文士,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尤为积极。《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倒不一定真是枚乘,但有可能是后期其他宦游的文士。
15、师:早读要求背诵了这首诗,现在请第三排同学齐声背诵。
16、生:(纷纷点头)能感知。
17、这样以游子的口吻叙来,一以贯之,文从字顺。
18、(小题1)所思在远道(小题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小题3)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3小题,默写5个句子。第一小题问题不大,二三两小题要稍微注意一下个别词语的写法,如“啄”“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怎样感受其中的景情关系呢?
20、tóngxīnérlíjū,yōushāngyǐzhōnglǎo。
二、涉江采芙蓉艺术风格
1、师:它和《涉江采芙蓉》主题有着怎样的异同?
2、提个问题,《甄嬛传》小说里,甄嬛的异母妹妹浣碧的妈妈,也就是甄远道的小三叫什么?
3、写了游子思乡怀人的内容。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4、师:很好。这位同学借鉴了哪篇课文关于荷花的描写?
5、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6、师:诗句是跳跃的,但总有规律可循。把握这样的规律更有利于我们走入诗歌的意境。最后两句呢?
7、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8、诗歌开篇写道:“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9、《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10、(学生茫然,老师启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1、师:很好,下面看“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2、所以蹚水采芙蓉也是一个复杂的动作意象。
13、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14、有一种特殊的比喻,如“祖国母亲”,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二词并列,前者是现实话题,后者是它的喻体,从一个角度含蓄地表达当事人对“祖国”某一特点(对生命个体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的理解,寄寓人物的某种情感(感恩之情,渗透其间)。表意鲜明,内涵丰富。再如“(误落)尘网(中)”(陶渊明《归园田居》),“尘”,是尘世,此处特指官场,“网”揭示出“官场”的某些特点(多繁文缛节,束缚心灵),寄寓诗人的厌恶之情。如此观察与理解,很见规律,易于学生把握。有了这样的观察与理解,我常会见到被开发智力之后的学生,面对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中非常之多的类似语言现象,个个都会变得聪明与智慧。
15、(答案)(小题1)所思在远道(小题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小题3)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本题3小题,默写5个句子。第一小题问题不大,二三两小题要稍微注意一下个别词语的写法,如“啄”“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6、生:(几乎同时说出)湿地。
17、费明富/河南省潢川高中
18、生:(一时茫然,之后说)设问句式。
19、shèjiāngcǎifúróng,lánzéduōfāngcǎo。
20、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题目中共设置三个小题,都是填写后句或中间句,默写时横线前给出的句子有一定的提示作用,要好好利用。如(2)题中,给出了“不违农时”一句,后面填写的句子应当会出现与农作物有关的词语,而且要表明会怎样。考查默写时,一般都填写脍炙人口的名句,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特别注意诗文中名句的记忆。如“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作者:前朝长老编辑红梅凌风
2、这种悬想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这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两者之间是重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之中,天地间幽然想起了一声凄伤的浩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内心,但因为是在对面思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后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的结句所传达的撼人心魄的意韵。
3、第二个推想,近现代有学者指出,屈原并无其人,《离骚》等楚辞的作者是汉代人,或许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把这两个推想结合起来看,再联系到《古诗十九首》频繁出现楚辞的影子,似乎能寻觅出一点蛛丝马迹:汉代文人宦游为门客,有不少人参与了楚辞创作,楚辞是两汉颇为流行的时尚诗歌,汉代文士对此非常熟悉,以致写作《古诗十九首》这类诗时驾轻就熟,经常运用与楚辞相近似的语词、意境。当然,这也只是我突发奇想的猜测而已。
4、《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shèjiāngcǎifúróng,涉江采芙蓉,lánzéduōfāngcǎo。兰泽多芳草。cǎizhīyùyíshuí?采之欲遗谁?suǒsīzàiyuǎndào。所思在远道。huángùwàngjiùxiāng,还顾望旧乡,chánglùmànhàohào。长路漫浩浩。tóngxīnérlíjū,同心而离居,yōushāngyǐzhōnglǎo。忧伤以终老。
5、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6、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7、一个是著名的《西洲曲》里的采莲,因为莲花的“莲”谐音爱怜的“怜”,怜在古代,就是爱的意思。
8、师:诗歌的直白,不是白开水,其实它是味淡而意浓,其间诗人的沉郁已经无以复加了。当然对于这样的苍凉沉郁之情,我想,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真的能感知吗?
9、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扩展资料: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10、后来又一想《归园田居》有点长,只文本内容就需要更多一些时间来处理,担心后面听课的同事觉得无聊、无趣,担心浪费大家宝贵的人生时间。
11、《古诗十九首》中,若论篇幅短、弹性大,当首推第六首《涉江采芙蓉》:
12、生:(部分同学)中间四句没有对仗。
13、首先是观察。诗句倒装甚至出现的“无序”变动,是诗歌语言常有的现象。而怎样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该课例提供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观察。观察“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承接并不紧密,而“兰泽多芳草”出现在“涉江采芙蓉”之后,不能被视为采芙蓉者寄寓在景语中的情感,而只能视为采芙蓉的地点、环境和时节。课例还引导学生观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特点,一问一答,从而明判其设问的特点。更值得褒奖的是课例关于寓情于景手法的教学。从观察“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开始,让学生观察两句的不同,前句是叙述,后句是写景;前句交代人事,后句含蓄表达人的心情。
14、从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智力。
15、嗯,叫何绵绵。为什么叫何绵绵?因为甄嬛的爸爸叫甄远道,在《饮马长城窟行》里有这样的句子“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思念甄远道的,当然是绵绵了。作者脑洞也很大。
16、生:(学生吞吞吐吐,勉强直译诗句)我走入江水之中,去采撷那艳丽的荷花,生有兰草的沼泽地到处是芳草。
1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8、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不止于有着备考功利考量的观察徽章、图表和漫画,也不止于有限地带领学生于河边观柳赏荷,看水光潋滟,望沉沉暮霭,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构成、词语结构、语句构成、段落“拼装”、手法表征(如课例中的寓情于景的表征)和文章的间架结构等。
19、师:这样的说法合乎常情常理吗?(继续启发到)第三句是紧承这两句中的哪几个字来写?中间为何要间入“兰泽多芳草”?“多芳草”意味着怎样的物候特征?
20、其次,是记忆力。这节课是在学生能借助预习时间已经熟背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课堂中常常引出初中时期教材中的诗句来助推课堂教学进度,这既是对学生记忆诗文能力的检查,也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复背重要诗句热情的自觉作为。重视观察力,无疑会更加有利于学生长期保存记忆,从而增强记忆的有效性。
四、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1、师:采用什么句式表达?
2、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这五种最为基本的智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有效的观察,有利于记忆和想象;有效的记忆,有利于理解与联想;有效的理解,有利于记忆和联想;有效的联想,有利于记忆与想象等。
3、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4、其次,悬想手法,增强情感
5、接下来诗人将镜头一转,转到了千里之外的男子身上。他们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女子的思念好像被男子感受到了一样。他转过头望向故乡,但是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到,只看到路途遥遥,黄沙漫漫。这里没直接点明“思”,但通过动作表明了“在远道”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他想到自己与妻子感情如此之好,却没办法在一起:你在世界的那一头,我在世界的那一头。这种处境让人多么忧伤!忧伤到终老余年才能消除,此生再无笑容快乐!这是多么深沉的感情啊,读来怎能不让人心酸流泪!
6、cǎizhīyùyíshuí,suǒsīzàiyuǎndào。
7、最后是想象力。诗歌鉴赏的魅力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想象力。这篇课例以名家鉴赏个案导入,显得立意高远。而这一个案不是简单孤悬在首,而是在全诗的理解中都有所体现。要不然,何以有学生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那诗意的扩展?何以有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孤冷境遇的悲悯?更何以有“长路漫浩浩”的复杂难言的况味?一句话,老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欣赏了诗中的画意,见证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感受到那种人情人性的美好。
8、你害了我,爱,这日子叫我如何过?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涉江采芙蓉
10、“还顾”即回头看。“旧乡”即故乡。“漫浩浩”即“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你看,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的转换了视角,就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11、若有诗句,有本诗一二句的变序,又有这里的寓情于景,该如何鉴赏呢?
12、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13、"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14、师: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点,也是高考鉴赏的高频考点。我们刚才已经详细鉴赏了“长路漫浩浩”。还有一处景语,我们需要再“还顾”。这处景语是?
15、生:她家制丝,养蚕,自然要种桑。
16、这样引导,强化学生的记忆,引导学生联想,自然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样坚持,学生才知道怎样用心学习语文,怎样才不会浪费自己的智力。这样的课例设计和课堂实践,既符合我们复活经典于当下的理念,也践行着语文教学要开发学生智力的思想。
17、《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作者无名氏。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18、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hái gù wàng jiù xiāng ,zhǎng lù màn hào hào 。
19、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0、《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五、涉江采芙蓉对写
1、引子《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往往以首句为题目,语言朴素自然,生动贴切,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涉江采芙蓉》是其中的一首,赏析如下。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涉江采芙蓉》全诗如下:
2、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3、我尝一尝莲心,我的心比莲心苦;
4、抓感情词,得诗骨架这首诗中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第一个是“思”,即思念;第二个是“忧伤”。抓住了这两个词,就抓住了这首诗的精髓,抓住了这首诗的要领,抓住了这首诗的骨架。既得骨架,其他的部分只不过是围绕着这两个词来写:为什么思念?如何思念?为什么忧伤?如何忧伤?这些就是这首诗的血肉部分。揣摩血肉,领略魅力抓住了骨架,虽知这首诗表现的情感是什么,但总觉得干巴巴,不够圆润,难以动人。这就好比你在看一位美人的骨头架子,不觉恐怖已是万幸,还怎么能生出怜惜之意?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揣摩这首诗的血肉部分,让这诗的感情活起来,充盈起来,动人起来。
5、这是年轻作家蒋方舟在谈到自己高中学习感受时的一句精辟而新颖之语。其新颖之处,在于其中的一维,即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智力。用日常语言解释,就是她学习用心。反过来说,平时人们说学习用心不用心,那应该是指一个学习者善于不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6、《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7、首先,人物交错,情感深厚。
8、生:这两句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采撷荷花,本是要赠送人的,但是采撷之后似乎才发现要送花的人不在身边,而在遥远的异地。
9、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10、《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11、师:理解这两句要务求深刻,不能止于境况孤冷。下面看“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请观察一下这两句的特点。(等待学生观察,之后启发道)前句叙事,后句写景,其中景物既是事件主体所见,也是其所感,即景语也是情语。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古诗中类似这样写法的诗句,能举出一例吗?
12、这首诗歌从游子的角度和思妇的角度来写,二者交错进行,表现出了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
13、háigùwàngjiùxiāng,zhǎnglùmànhàohào。
14、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没记错是这个吧。我认为作者应该是个男的,虽然采芙蓉这个动作太过于优雅,但鉴于魏晋时期男人都以柔美为审美要求,也不算过分。这首诗写的是游子思妇的相恩之情,首先这应该是一个离开家很远的人写给家中思念的人的,而古时女人不轻易出门,男人却要为生计,为家国大事到处奔走。其次因为古时经济文化的限制,女人应该没有条件接触这么多文化的东西,我也不排除作者家条件好,文化水平高,但男人的可能性更大些。而从语言习惯上来看,也并不像女子那样细腻,而是柔美中透着〞浩浩〞的深沉力量。综上所述,我认为作者应该是个男的,
15、诗人写思念,先从采花写起。这样就先把这思念之情遮在了这采花的面纱之下,让人生出无限遐想:这人采花到底要干什么呢?先不说这遐想有多美丽,光这采花的地方就让我们能欣赏个够。一片水泽,长满兰草,盛开兰花,再有芙蓉点缀其中,何其美丽!有位女子,轻盈而来,提着花篮,满脸堆笑,采下这朵,又采下那朵,再摘点兰草来搭配,一个漂亮的花篮慢慢成型了。这里诗人虽然没有描写这位女子的外貌服饰,但是只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描写,通过芙蓉兰泽,就把这位女子衬托得清丽高雅。她如此精心布置,到底想干什呢?引发读者无数联想。
16、费明富,潢川高中语文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四次主持省级课题三次获得课题成果省级一等奖,两次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语文月刊》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已从教35年,已带高三毕业班工作23年,多次荣获市优秀班主任、市优秀教研组长、市语文学科培优拔尖奖等荣誉或奖项。
17、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18、《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是思妇。是离乡的游子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
19、苏轼仕途不顺却成就了那么多名号: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水利学家、美食家、教育家、音乐家、医药大家、数学家、金石家……成了后一千年中国人的第一偶像。设想他仕途顺遂,年轻时当上了宰相,这些名号还能实现几个?贾平凹说,“一个人一生是做不了几件大事的。”苏轼正是冯唐所说的那种“在能使力气的地方,继续使力气”的人,只是他太厉害了,凡能使上力气的地方,他都能使上,而且成绩卓著。
20、我儿时在农村,不用那样辗转,就能观赏各种“麦浪”,似乎比她幸运。我常想,自己之所以易于真切地走入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也得感谢当年在农村的“蹉跎岁月”。比如,在那时,我知道一种“雨”非常特殊,它不像牛毛细针,也不是一点点地落下,而是一条条地如流星雨般直泻而下。这种雨,直到阅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时,我才知道如何表达,那叫“一蓑烟雨”。所以我一看到有人说“一蓑烟雨”是苏轼戴着蓑衣走在雨中,就会感到痛心,因为那怎能见出诗人超然物外、处变不惊的豁达情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