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郑燮是什么之一【100句文案】

一、郑燮传

1、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2、在官场中,他一心为民、担当道义、浩然正气、铁骨铮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殿堂里,他在竹林中徜徉,幽兰丛中微笑,怪石旁边傲立;在滚滚尘世中,他孑然独立,我行我素,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本色不改。他,就是大清王朝的好官怪才奇人郑板桥。

3、三是吊古摅怀,尤擅胜场。

4、让更多的朋友拥有文化自信

5、由于他经常在民间体察民情,不在衙门里,因而就有了“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的诗句,上级来到官府,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6、———周啸天谈艺录———

7、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8、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73岁的郑板桥身体孱弱,但他还在画竹,并题诗:“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在诗后,他还特地写上:“板桥老人自赞又自嘲也。”这年冬天,一代书画宗师,郑板桥与世长辞。

9、明末第一才子张岱,迷倒无数女人,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10、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唐寅《题红拂图》)

11、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自序》里说:“窃以为声音之道,关乎性情。”板桥的真情血性,流淌在词作中,锤炼出独特秉性,塑造了磊落品格,造就了固有特点。况周颐《蕙风词话》揭示填词真谛:“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写诗填词必须有真情,真情是创作诗词的永发动力。“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细揣板桥警醒之言,对我们今天学诗习词,必定大有裨益。

12、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13、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14、郑燮(1693年〜1765年),清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幼家贫,好读书,博闻强记,应科举为秀才、举人、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后因助乡民胜讼及赈济饥民,得罪豪绅,遭弹劾而罢官,后久居扬州,书画文辞名重一时,为“扬州八怪”之善写兰竹,尤以墨竹为胜,工书法,融隶书于行楷中,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著有《郑板桥全集》。

15、旋假旋归未得闲,十行俱下片时间。

16、尚有跋语云:“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顺便说,齐白石题画诗接近口语,他早年请教名诗人王闿运,王说他的诗是“薛蟠体”,后来长进了,但接近口语这个优点却一直保留着。题画诗的语言,不能晦涩,一定要看画的人心令神会才好。

17、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山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槖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著《板桥诗钞》诸书。

18、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19、郑板桥的诗、画、书为后人所称道。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中称:“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人多附议。其实板桥的对词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二十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学填词,一学就是十年。“种园先生是吾师,竹楼桐峰文字奇。十载乡园共游憩,壮心磊落无不为。”我年青时读《郑板桥集》,却喜其词,竟爱不释手,尝能成诵,至今不忘。近再读他的词,仍兴趣盎然,趣味不减。近披阅有关书籍,才知清兰亭楼夫子早说过燮词好于诗。蒋宝龄在《墨林今话》里也说:“诗词书画旷世独立,自成一家。”《兴化县志》称“词尤工妙。”扬州教育学院华耀祥《郑板桥诗词艺术探析》里评道:“即使从诗和词的总体看,好词的比例也高于好诗。”

20、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二、郑燮是什么之一

1、一个画展上,萧炬看见一幅四尺对开的立轴,全画不足十笔——画的下部是三尾写意小鱼和两条淡墨水纹,上中部空无一物。粗看以为是半成品,细看题诗,则为之折服。诗云:“细雨鱼儿出,朦胧万象空。江山何所在,尽在幻虚中。”诗句为画面大量的空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使画面的无理成为有理。可谓创意翻新,匠心独运。

2、“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生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乾隆元年进士,授范县知县,继调潍县……燮官山东省先后12年,无留牍,无怨民,以疾归,囊藁肃然,图书之外无长物”。这便是山东省《潍县县志稿·郑燮传》所载板桥“一官归去来”的概略。

3、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4、首先,家训作者都把尽自家财力、物力资助贫苦族党乡人视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许汝霖的《德兴堂家订》告诉子孙要俭朴,婚丧祭祀从简,用祝寿、祭祀等省下来的钱,济孤寡、助婚丧、立家塾。杨继盛临终撰家书嘱咐儿子“户族中人有饥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要你量力周济”。在这方面,被宋元明三代皇帝旌表的浙江浦江郑氏家族在其家训《郑氏规范》中规定得更为具体:对族人要多加体恤帮助,缺粮者每月给谷六斗;不能婚嫁者助之;乡邻无家可归者给房屋居住;无子孙的乡邻死亡后,给棺材安葬。

5、升华意境,玩味人生。作画或观画,产生许多闲情逸致。因而诗兴大发,抒写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是题画诗常见的一种。

6、公元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二十岁的郑板桥考取了秀才,但一直到1733年(雍正十年),四十岁的郑板桥才考中举人。四十而立,中了举人,家徒四壁,两袖清风,一事无成,佳音传来,郑板桥作《得南闱捷音》以志贺,诗中写道:“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乐又增悲。”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仅有喜悦之情,也有一份忧伤之情,接着,板桥又写诗道:“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他感慨万千。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有三的郑板桥以二甲第八十八名,也就是倒数第三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赐进士出身。考中了进士,郑板桥很高兴,画了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7、扬州著名的画家李鳝曾作诗迎接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来到扬州,板桥的住所成为文人、画家聚会的地方。名家都常来聚首,艺术交流经常开展,“扬州八怪”逐渐形成,板桥也成了领袖和集大成者。

8、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9、到了秋季又歉收,他就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

10、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语出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补救疏漏,揭示微妙。也可以叫“将错就错,因病至妍。”画出败笔,是常有的事。最简单的办法,是收拾。但也有无法收拾,则只有把纸团了,重头来过。又有一种难处,就是画成的部分,有想不到的好,而且重复不得,舍不得团。还有一种情况,只能一遍过的。有个故事说,某剧团下乡演包公戏。演包公的演员出场时,忘了戴髯口。事已至此,不容他返回后台去戴。遂灵机一动,唱道:“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快去找。”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添加噱头,今人或称无厘头,观众皆大欢喜。题画诗也有这种作用。比如有人画蝴蝶,与花近似。题上两句诗:“雨过前庭斜照时,是花是蝶不分明”,让人觉得是画家有意为之。

11、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

12、百城深入便便腹,直抵荆州借不还。(李葂《题雅雨师借书图》)

13、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

14、“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士人追求的人生理想,郑板桥也不例外,在青壮年时期,他同样热衷于此,并为之奋斗不已,但他的科举之路却走的异常艰难。

15、“(郑燮)所绘兰竹石,亦精妙,人争宝之。”(《清史列传•郑燮传》)板桥所绘画的兰竹石,非常精妙,人们视为宝贝,争相购买。

16、素笺折叠涂云母,黛笔清新画月娥。

17、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自幼家贫,为官以后生活条件才得改善,但他并未将所得俸银留作自家使用,而是要堂弟分给亲友、乡邻。《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的家信,至今读来仍令人嘘唏不已,赞叹其高风亮节。信中谈及族人吃糠咽菜的贫困生活时写道:“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他并且开列了这些族人及亲友、同学的具体名单,要求堂弟将俸银全部分完:“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载,他这种乐善好施的行为直到晚年都没有改变:“晚年归老躬耕,时往来郡城,诗酒唱和。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18、大致说来,板桥与性灵派相近,他们都强调写真实性情,反对复古、拟古,反对以学问为诗,所以他与袁枚惺惺相惜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与袁枚未识面,或传其死,顿首痛苦不已云。”

19、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南宋遗民归隐山林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骨气。“北风”喻元蒙铁蹄甚明。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元军南侵时,曾向南宋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国土沦陷。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20、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燮《题画竹》)

三、郑燮字什么

1、离开潍县,郑板桥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他画了一幅竹图,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这首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板桥弃官为民、淡泊名利、无官一身轻、安享生活的心态。

2、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7厘米、横4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3、笑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

4、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

5、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

6、他40多岁中进士之前,在扬州以卖画为生;60岁左右挂冠归来,两袖清风,仍以卖画为生!

7、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8、这一次,板桥再来扬州,又以卖画求生,他能成功吗?

9、“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板桥未经上级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得罪了上司。这时的板桥也厌倦了官场的尔虞吾诈,毅然决然地罢官辞归。

10、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11、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差不多,或许稍早。诗是题在一幅送给前辈兼上官的画上的,虽是自抒怀抱,措辞较前诗要谦卑得多,平和得多。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包大中丞括,即包括,钱塘(今杭州市)人,乾隆年间曾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旧时习称“中丞”。这首题画诗表达了作者与民休戚相关的廉吏立场。一改文人画逃避现实,而为关注现实,是郑燮的一大贡献。

12、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13、词中之帝李煜诗词全集:一生经历大起大落,句句写透人生的本质

14、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望采纳

15、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16、一席茶馀话,十年萤雪功。

17、“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的,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的,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只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这就使读者如直接看到作者站在面前大发高言谠论,感觉亲切,只好点头称是,表示佩服了。

18、后来调任山东潍县知县,遇上饥荒年景,出现人吃人的局面。郑燮打开官家的粮仓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19、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

20、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四、郑燮,又名

1、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2、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3、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4、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5、其次,许多家训都特别强调周济鳏寡孤独。《郑氏规范》要家人对“鳏寡孤独果无以自存者,时周给之”。韶山毛氏宗族的《家劝》,用歌诀形式训诫族人“矜怜孤寡”:“天下穷民有孤寡最宜周全。儿雏母苦最堪怜,况复加之贫贱。寒则予以旧絮,饥则授之余粮。积些阴德福无边,劝你行些方便。”郑板桥要求幼子应经常将自家的纸笔墨砚,送给众同学。尤其是“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订仿字簿,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天不能即归,辄留饭。”(《郑板桥集·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既帮助别人又不伤对方的自尊,考虑得何其周到!更难能可贵的是,有些开明的家长如清代的蒋伊还在家训中嘱咐家人,丈夫死后,不仅应鼓励寡妇再嫁,而且要给予资助。

6、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7、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皮日休《咏蟹》)

8、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9、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10、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11、出自清代郑燮的《念奴娇·周瑜宅》

12、闽地疏梅蜀野栽,繁花堆锦闹春来。

1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题菊花》)

1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15、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

16、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17、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

18、郑板桥是文人,是性情中人,是敢为民请命的人,是耿介率性的人,他不适合政治,不适合曲流拐弯、阿臾奉承、尔虞吾诈的封建官场。

19、他对盐商说:“这个小贩应当加重处罚,我准备给他戴上枷锁,立街示众,好不好?”那盐商笑眯眯地说:“好的!好的!”当即,郑板桥命衙役抱来一些芦席,用细木片作托,认真扎好,中间挖一个大圆孔,名曰“芦枷”。他又画了许多竹子和兰花,题了字,贴在芦枷上。然后让小贩套在脖子上,站在盐商的门口示众。

20、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五、郑燮有名什么

1、邵仲节先生画白牡丹,就完全可以题上这首现成的咏花诗,或只题三四句也行。

2、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3、面对灾情,他把乌纱帽看得很轻,轻如鸿毛;面对灾民,他把百姓看得很重,重于泰山。他仅仅是一杆“瘦竹”,怎奈朝中“栋梁”的倾轧?

4、林徽因痛恨陆小曼,张爱玲晚年为何跳蚤缠身,三毛又为何选择用丝袜自缢?

5、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6、年少轻狂?炫妻狂魔?这样的杜甫你认识吗?

7、传统里,词以婉约为正宗。板桥的词豪放与婉约兼容,豪放中蕴含婉约,婉约中可见豪放。婉约柔曼典雅、情景交融,豪迈才识放浪、真趣横逸。板桥在《词钞.自序》里说:“少年游冶学秦柳,中年感慨学辛苏,老年淡忘学刘蒋,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性由时进、随性铺陈,情随时移、情至词生。刚柔随之兼容,形神久之俱备。河北师范大学王灵芝在《论郑板桥的多重人格和诗词创作》里说:“板桥诗词潜在着一种真挚与怪诞、谦恭与狂怪截然相反而又浑然一统的精神力量。”

8、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以教家立范、“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宗旨的家训教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国人的伦理道德,对拓展儒家思想社会教化领域,保证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9、原标题:一言难尽郑板桥

10、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诗《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11、BBD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清廉,爱民如子

12、“乞休归,囊橐萧然,卖书画以自给。……一缣一楮,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郑燮传》)板桥辞官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靠卖字卖画为生。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

13、从来万事嫌高洁,莫怪梅花着地垂。(王冕《倒枝梅图》)

14、“(郑燮)诗言情述事,恻恻动人,不具体格,兴致则成,迫近香山、放翁。”(《清史列传•郑燮传》)郑板桥的诗词叙事抒情,情感真挚感人,诗歌体裁不拘一格,兴之所至,一气呵成,诗词风格与白居易、陆游颇为相近。板桥的诗词去陈旧套语,不胜用典,平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意思明了,但又暗藏哲理。

15、从此之后,板桥先生便立誓“从今不复画芳兰,但写萧萧竹韵寒”了。

1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17、一天一首古诗词:苏轼《蝶恋花·春景》

18、这首诗也很好,前两句刻画菊花冷艳的形象,虽然冷艳,却是不甘寂寞的,后来林逋的咏梅,偷了它的意。后两句虽然出以假设,却是十分自信的语气,使人联想起“彼可取而代也”(项羽)、“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西游记》)那样的话,真是敢想敢说。

19、出自:《清史列传·郑燮传》。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今江苏扬州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卒于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享年七十三岁,他历经康雍乾三朝盛世,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之一。

20、郑燮(1693~1765)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

上一篇上一篇:冰心现代诗歌大全100首繁星【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