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朝。在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 “你家住哪里? ” 梅香说: “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大街,至今还是用这个地名。
那么,胡同一词,到底来源于哪里呢?是汉语本来就有,还是来源于外来语的音译?
学术界主流的看法是“胡同”这个双音节词是外来语,是“借字表音”,“胡同”实际上是蒙古语水井的“注音”。在蒙语中“井”的发音是“忽洞”。
比如在《汉语外来语辞典》中有这样的解释:胡同【蒙HOTOK】原是水井的意思,后转用来指城镇中的小街巷。
关于胡同来源于蒙古语“水井”,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是这样解释的:“我假设它【胡同】是个来自蒙古语【XUTTUK】,大概是HUDUG这样的音,原意水井的借词。”
关于这个说法,还有人给出一些实证,北京很多胡同的名字很奇怪,用汉语完全搞不懂为什么要取那样一个名字,比如有有条胡同叫“屎壳郎胡同”,胡同和屎壳郎实在让人想不通怎么联系在一起。但是按照发音用蒙语来翻译,它其实是“甜水井”的意思。这就能理解了。
归纳起来就是“胡同”是“井”的音译,这个是最被主流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胡同”是蒙古语“浩特”谐音,“浩特”在蒙古语中是“城镇”的意思,元大都中的“街巷”被蒙古人称为“浩特”,时间久了,“浩特”一词又被汉人误读成了“胡同”。
还有学者提出, “胡同”一词最早来源于女真语中的“霍通”,在女真语中是“聚居”的意思,因为蒙语和女真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所以随着元大都的建立,“霍通”被用来表示城市的“聚落”,然后演变成了“胡同”这个词。
这个说法被广泛认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水井在古代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古代没有自来水,而水又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所以几乎每个胡同的周围都有水井存在,俗称“水窝子”,胡同居住的人都来此处挑水吃。
北京的胡同
当然,也有些学者认为“胡同”不是外来语,而是来源于南方的“方言”---“火衖(音龙)”,火衖就是火巷。
这种说法的证据是:明朝有一个学者叫谢肇淛(音浙)写过一本书,叫《五杂俎》(音祖),书中说:“闽中方言,家中小巷谓之弄,《元经世大典》谓之火衖,今京师人讹为衖衕”。(音龙同)
明朝人张自烈在《正字通行部》中说:“今京师巷道名衖衕,或省做胡同”,这意思是说衖衕两个字太难写了,所以简化写成“胡同”。
那么街巷为什么称为“火衖”呢?街巷为什么称为“火巷”?其实说起来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以木建筑为主,一旦遭遇火灾,将连片蔓延,这个在《红楼梦》中葫芦庙失火少了一条街中有生动的显现。
北京的胡同
宋朝有个人叫赵善俊,他在鄂州做官的时候,就赶上了街市失火,所以他研究了一番之后,“开古沟,创火巷,以绝祸患”。
照这个说法,赵善俊就成了“胡同”的发明人,胡同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大火蔓延,起到火灾隔离带作用的小巷。
元朝人熊梦祥写了一本书叫《析津志辑佚》,书中写到:“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弄,二十九衖通。”
持胡同是外来语的语言学家张清常教授认为衖通是胡同最早的写法,按这个逻辑,整个元大都只有二十九条胡同,要是按照火弄,也就是火衖为胡同的话,那么整个元大都有三百八十四条胡同。
北京的胡同
而且,虽然元大都是元的都城,但它的规划却是出自大儒刘秉忠之手,他在设计中采用赵善俊首创的城市防火隔离带---“火衖”也就是火巷的设计,完全是可能的。
到底胡同是城市防火隔离带,还是有水井的地方,我认为或许兼而有之吧。所以胡同到底是汉语本来就有还是外来词的音译,还真不太好说,因为各有各的道理。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考证一下。
资料来源:
《汉语外来语辞典》岑麟祥,商务印书馆
《胡同及其它-北京街巷名称所反应的北京旧貌》张清常,北京语言出版社
《五杂俎》谢肇淛,中华书局
北京胡同的起源,周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