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呻吟”与“无病呻吟”
文|陈鲁民
人因病痛常会发出痛苦呻吟,这是人之常情,正常反应。据说呻吟可减轻痛苦,医生往往会对病人说,疼了你就叫出声来,会好受一点。毕竟谁都不是铁打铜铸,血肉之躯,叫几声也没啥难为情的。这就叫有病呻吟。
我住院时,隔壁一个病人,从早到晚呻吟不停。虽然隔了一道墙,夜深人静时,他的呻吟声仍搅得我彻夜难眠,第二天就血压上升,我不得不提前出院。南美有部短篇小说里,一个产妇因难产不住呻吟,痛苦至极,丈夫忍不住听下去,竟然割腕自杀了。
当然,也有些人意志坚强,特能忍受,再疼也咬紧牙关不发出声音,表现出英雄硬汉气概,那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所以常被传为美谈。最出名的就是关羽刮骨疗毒。关羽中了毒箭,医生为他剖肉刮骨,血流如注,惨不忍睹。他却面不改色心不跳,与众将领割肉喝酒,谈笑如常。
其实,比关羽还能抗,还硬气的大有人在。铮铮傲骨的东林党人左光斗,蒙冤入狱,受尽酷刑,“土囊压身,铁钉贯耳”,“骨断筋折、血肉俱脱”,却依然以死相抗、誓不屈服,甚至不肯呻吟一声。让魏忠贤又气又恨,无计可施。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则由衷敬佩地叹一声“吾师乃铁石铸造之肺腑也”。还有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被俘后遭凌迟处死,活活割了一千多刀,楞是一声不吭,真是铁打的汉子。
有病呻吟是正常现象,无可非议,人所不免,可以理解;无病呻吟则不敢恭维,矫揉造作,故弄玄虚,极度夸张,实在令人好笑。
无病呻吟,典故出自辛弃疾《临江仙》词:"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大发感慨,大发悲声,大发怨言;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有些文艺作品,不接地气,远离生活,因而没有真情实感,就是在玩弄辞藻技巧,虚张声势,夸夸其谈,读起来索然无味,如同嚼蜡,毫无价值与美感可言,这种作品就叫无病呻吟,只配扔到垃圾箱里去。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万多首,比《全唐诗》数量还多,却硬是一首没有流传下来,也没被收入任何诗词选集。原因无他,就是因为他的诗多系无病呻吟之作,缺乏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
有些大会发言或领导讲话,大话欺人,空话连篇,套话堆砌,言之无物。自己讲得慷慨激昂,满嘴白沫,听众却无动于衷,如听天书,因为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什么,有什么干货,主旨何在,想解决什么问题。
还有小病大叫,其实也是无病呻吟的一种。长一个小疖子,割一个小口子,动个小手术,就叫唤得像杀猪一样,好像要疼死了。小病大养固不可取,小病大叫更令人难以忍受。
平心而论,人吃五谷杂粮,谁都会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有病呻吟,在所难免,也是情理之中,想叫就叫几声,无须刻意克制,也没啥丢人的,毕竟我们都不是关二爷、石达开。无病呻吟,不论是写诗著文,还是大会发言,抑或发表生活感想,还是少一点为好,因为叫起来实在很难听,样子也很难看,而且还影响别人的心绪,浪费有限资源,可谓有百害而无一益。
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写了一本语录体、箴言体的小品文集《呻吟语》,含意深刻,富有哲理,字字珠玑,句句经典,成为很多后世名人的案头必备书。
能“呻吟”到这个份上,这个水平,可喜可贺可敬可佩。为了这一“呻吟”,吕坤足足花了三十年心血,苦心孤诣,殚精竭虑,所以成了经典之作。
这也就再次印证了尼采的那句名言:“世间一切文艺作品中,我独爱用血写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