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风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2、雅: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3、颂: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风雅颂: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6、风:《国风》产生于春秋时期。
7、雅:《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
8、这个问题的参考答案:
9、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10、出自唐代李绅《宿扬州》。意思是:现在集市和朝廷上的风俗已经改变,不用再开口询问迷楼了。
11、此诗中,风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
12、“风雅颂赋比兴”分别指的是:
13、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述“赋、比、兴”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挚虞、刘勰和钟嵘。挚虞继承了郑众的观点,他并且对汉赋的不以情义为主而以事形为本、极尽闳奢巨丽之能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赋的表现手法在汉赋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以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体,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汉赋专门去铺采□文地描摹宫室之美、田猎之盛等,以致缺乏深刻的、有意义的思想内容。挚虞对汉赋的批评是切中其弊的。由于汉赋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性的辞藻,容易使人误认为赋与比有较密切的联系,和兴似乎无关。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比是赋中之比。由于这一原因,同时也由于中国古代抒情诗远比叙事诗发达,所以人们有时略赋而标举比兴,以比兴概括诗的三义。
14、《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
15、古诗”风雅颂“中”风“的意思是十五国风,是指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各有不同特点的声调和风格,是《诗经》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风雅颂【fēngyǎsòng】释义:《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诗·大序》认为风是用于教化、讽刺的作品;雅是反映王室政治成败得失的作品;颂是赞美君主、祭祀神灵的作品。这一说法在古代具有很大影响。现在一般认为风是古代各地方的民间乐歌;雅是西周王畿(今陕西中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其中部分是舞曲。
16、《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17、风在不同的诗中有不同的含义,如:
18、出自清·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意思是: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那样就不会有现在的离别相思凄凉之苦了。
19、二、篇数不同
20、雅:雅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21、“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22、“比”: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23、此诗中,风指风光,风景。
24、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25、风是指国风,是当时十五国的民间歌谣,比如《氓》选自卫风;雅是宫廷雅乐,分大雅、小雅,比如《四牡》属于小雅;颂是指宗庙祭祀歌曲,分周颂、鲁颂、商颂,比如《玄鸟》选自商颂。
26、“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27、风雅颂和赋比兴分别指的是:
28、“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29、颂:《周颂》产生在西周初期;《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
30、“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31、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32、颂: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33、《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34、《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35、出自宋代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意思是: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
36、古诗的体制称为"风雅颂",其中"雅"指:王朝正声
37、“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38、风雅颂的区别为:内容不同、篇数不同、时间不同。
39、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厚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40、扩展资料:
41、一、内容不同:
42、《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43、《诗经》中的“风雅颂”分别是指:
44、《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45、此诗中,风是指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
46、三、时间不同
47、风:风为《国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48、风,讲的是各个国家的国风,风俗习惯。雅,分大雅与小雅,讲的是诗歌等宫廷里的事。而颂指的是祭祀封禅
49、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