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梅花这首古诗

1、《梅花》

2、这首小诗语言简捷明了,刻画人物形象采用相互映衬的方法,使诗人老而悠闲与儿童幼而天真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凌寒:冒着严寒。

5、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本诗最后两句很是耐人寻味,“几家门户重重闭”,为什么几家都闭?冬雪窝居已久不知春色悄然接近,还是寒窗苦读不知窗外事(蒋维翰乃开元盛世进士也)抑或其他原因?又发出“春色如何入得来”的疑问,可揣诗人原先的心境不佳。

8、月摇横水影,雪带入瓶枝。

9、诗人写梅香,没有借助任何形容词,亦未泼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寻常最奇崛”(王安石语)的“遥知”这两句诗巧妙自然地出之。这两句诗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正因为有梅花的香气从远处袭来,才使诗人“遥知不是雪”。倘若梅花无香气,则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看到的“墙角数枝梅”,是难免把它错当作雪枝的。以互为因果的两句诗写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与张谓的《早梅》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0、遥:远远的。

11、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译】白玉堂前面的庭院里,有一棵梅树;前些天都不见有什么动静,今天早上,我却忽然发现它已经开出了几朵梅花;可是,这一重重的门户都一直紧锁着,春天是怎么偷偷地进来的呢?【按】

12、花早春何力,香寒晓尽吹。

13、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知道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背景  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已经历了两次辞相两次再任,非常郁闷。

14、"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首句写自己偶然想到春天来了,梅花也已经该半开了吧!次句写诗人闲着没事拄着一根竹拐杖欣赏梅花。诗人用对仗形式写闲着没事拄着竹拐杖出来欣赏半开的梅花。这里表现出诗人的闲情逸趣,给人以高雅之感。

15、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16、"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三四两句写儿童不懂得春天已经来到了,却天真地问小草由于什么原因泛绿啦?第三句其实是"儿童不知春来早"之省,他还不懂得春天与小草之间的关系。所以诗人在结句写儿童发问:地上的小草为什么变成嫩绿的颜色了?诗人在此将儿童的天真可爱与求知心切的情态刻划得活灵活现。

17、在众多的梅花诗中,本诗显得比较直白,少了些许诗意,多了几分纯真。

18、“遥知不是雪”这句诗,不仅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也间接地交代前两句中所写的迎寒怒放的“墙角数枝梅”实为诗人从远处隐隐约约中所见,且与诉诸人们嗅觉的下句“为有暗香来”一道写梅花的香色,诗句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显示出全诗结构的严谨。

19、熙宁九年(1076),再次被罢相后,心灰意冷,放弃了改革,后退居钟山。此时作者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傲雪凌霜的梅花有着共通的地方,因此写下此诗。

20、雪梅·其一

21、宋·卢钺

22、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23、本诗的疑点是白玉堂究竟是厅堂的名字呢?还是用白玉砌成的厅堂?如果是厅堂的名字,那么白玉堂它究竟在何处,属于何人?

24、当然,这首诗也可以作怨妇诗来解,妙龄女子深居闺房,清冷寂寞,只有数枝梅相伴,今既见其开,无可奈何的惊喜也,此之喜,亦如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所谓岁月的容颜在花开花落间逝去也。晕,才发现原来该诗名亦叫《春女怨》,看来我揣摩鉴赏得还挺到位的

25、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26、杨万里这首《梅花》来说,那就是一首很趣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他赞美了梅花高尚的品格,还有对于梅花的喜爱,同时也化用了前人的诗意,所以水平也是很高,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每一句都是经典。

27、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因而历来为诗人们所吟咏,所歌颂。在我国古代为数众多的咏梅诗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称一首饶有特色、脍炙人口的佳作。

28、本诗的关键词是“忽见”与“重重”,如此才能突出惊喜之感。

29、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梅花作者: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释

30、赏析:《偶作五绝句》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小诗。小诗描写了初春时节诗人的闲情和儿童的天真可爱。

31、梅花唐·蒋维翰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32、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33、“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

34、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梅花幽香,品格高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气谯溢;梅花坚强和高洁品格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人。

35、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36、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37、树劲春犹瘦,花寒暮更明。

38、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

39、译文:偶然想起去寻找半开的梅花,我闲着拄着一根竹拐杖赏梅。儿童不懂得春天已经来到了,天真地问我小草怎么泛绿啦。

40、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41、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墙角”二字点明地点;“独自开”与“数枝梅”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过,这两句诗写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已有别的诗加以描绘了。如南朝陈诗人谢燮的《早梅》诗:“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紧扣一个“早”字,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的“疑”与“畏”字写梅花,使之人格化,从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42、试想,假如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红的或是其他颜色,诗人会由此而联想到雪吗?正因为梅花似雪,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诗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以错把梅枝当作雪枝来反映白梅早发、皎洁似雪的特点,才给人以“错”而无误,“错”中见奇之感。

43、王安石《梅花》

44、当然,“遥知”两句诗也未必是实写诗人于远处闻到梅花的香色,从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结论,而只是虚写,极言梅花的香气之浓。

45、《偶作五绝句》清代:袁枚

46、较之前两句,后两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梅花的香色,则写得较为新颖别致。“遥知不是雪”,着眼于人们的视觉形象,含蓄地写梅花的纯净洁白。尽管这句诗否定了诗人于远处所看到的墙角凌寒独自绽开的数枝梅花是雪,但它实际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

4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48、为:因为。

49、「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的《镜中》,全文如下: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羞渐。低下头,回答着皇帝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50、平生岂无句,此外不须清。

51、据全唐诗记载,蒋维翰一作薛维翰;

52、这首咏梅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前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颇有寒意的早春时节,万物皆未萌芽,唯独墙角数枝梅花迎寒绽开。这两句写梅花,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53、如果说,这首《梅花》诗所吟咏的梅花,不仅让人领略到其凌寒怒放的神韵,而且给人留下它香色俱佳、别具一格的鲜明印象,那么,这首诗本身也就如同它所吟咏的梅花,令人赏心悦目,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上一篇上一篇:蝉古诗的诗意【精选37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