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处:《绝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创作的诗词。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2、把小船停放拴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边恣意观赏这春光。
3、此诗第一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古木,老树。阴,树荫。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说:我在一棵老树荫下拴住小船。它告诉我们,作者是乘船出来春游的。而且这个地方有树有水,是个好去处。古木成荫,又乘带篷的船,暗示了春来天暖,并会有风雨。
4、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5、沾衣欲湿杏花雨,
6、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7、juéjù
8、作者是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9、次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
10、沾衣欲湿杏花雨全诗如下:
11、志(zhì)南(nán)古(gǔ)木(mù)阴(yīn)中(zhōng)系(xì)短(duǎn)篷(péng),杖(zhàng)藜(lí)扶(fú)我(wǒ)过桥(guòqiáo)东(dōng)。沾(zhān)衣(yī)欲(yù)湿(shī)杏花(xìnghuā)雨(yǔ),吹(chuī)面(miàn)不(bú)寒(hán)杨柳(yángliǔ)风。
12、僧志南南宋
13、将小蓬船系在岸边的古木树荫下,我扶着藜杖来到了桥东,满树杏花盛开的春日,细雨绵绵,雨雾轻轻沾湿了我的衣裳,春风拂过,杨柳依依,吹到脸庞上的微风已不觉得寒意。
14、zhānyīyùshīxìnghuāyǔ,chuīmiàbùhányángliǔfēng。
15、古木阴下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16、扩展资料
17、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1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9、沾衣欲湿杏花雨,
20、第二句“杖藜扶我过桥东”。杖藜,藜杖,藜是一种草,茎很坚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实际是“我扶杖藜”。说藜杖扶着我,将杖拟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间的感情。
21、sòngzhìnán
22、“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
23、这首诗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其实有叙事、有人物、有景物,虽然没有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但是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闲适。
24、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25、全诗意思:
26、吹面不寒杨柳风.
27、吹面不寒杨柳风。
28、杖藜扶我过桥东。
29、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30、宋:志南
31、(宋)志南
32、作者:志南
33、后两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写景物。眼前是杏花盛开,细雨绵绵,杨柳婀娜,微风拂面。诗人不从正面写花草树木,而是把春雨春风与杏花、杨柳结合,展示神态,重点放在“欲湿”“不寒”二词上。“欲湿”表现了濛濛细雨似有若无的情景,又暗表细雨滋润了云蒸霞蔚般的杏花,花显得更加娇妍红晕。“不寒”二字,点出季节,说春风扑面,带有丝丝暖意,连缀下面风吹动细长柳条的轻盈多姿场面,越发表现出春的宜人。这样表达,使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充满着蓬勃生气。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
34、这首诗似乎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副早春的画面,诗人似乎乘坐一扁带蓬小舟过来,舟停上岸,将小舟系于溪边古树下,诗人不走桥西偏到桥东,其实东方是与春天相呼应的,东就是春的同义词。早春的雨是杏花雨,早春的风是杨柳风,所以诗人抚杖东行,沿途杏花灼灼,杨柳翩翩,细雨蒙蒙,和风煦煦。衣裳似沾少许雨雾湿气,微风拂面不觉一丝寒意。好一副春日踏青之景。
35、《绝句》
36、沾衣欲湿落花雨这出自宋代释志南的《绝句》
37、古木阴中系短篷
38、古木阴中系短篷,
39、赏析:这首七言绝句,写的是诗人在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用拟人的手法写轻松的心情,一个人游玩仿佛因为杖藜的陪伴丰富多彩。诗的后两句是千古名句,“杏花雨”“杨柳风”用春天特有的事物形容春风春雨,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沾衣欲湿”用衣服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体现作者观察入微,描摹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杨柳拂面,细雨沾衣,不觉有一丝寒意,此情此景,多么令人惬意。
40、这首小诗,主要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41、《绝句》释志南〔宋代〕
42、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43、这首诗出自南宋时期诗僧志南的七言《绝句》,
44、上两句主要写春游经过,于春游兴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么春光到底怎样美好呢?作者在后面进行了具体描述。
45、绝句(juéjù)
46、意思说:我扶着藜杖来到小桥东面。这句写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虽然年纪老了,但游兴很浓。其实在乘船途中,他已经在欣赏春天美景了,现在又徒步游赏,可见春天景色的迷人。
47、出自宋代诗僧志南的《绝句》。
48、释志南〔宋代〕
49、前两句叙事。写年老的诗人,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到古木阴下,他上了岸,拄着拐杖,走过了一座小桥,去欣赏眼前无边的春色。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50、“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全诗:
51、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吹拂着脸庞的微风已感觉不到寒意,嫩绿的柳条随风舞动,格外轻飏。
52、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53、gǔmùyīnzhōngxìduǎnpéng,zhànglífúwǒguòqiáodōng。
54、没有沾衣欲湿落花雨,而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全诗如下:
55、古木阴中系短篷,
56、《绝句·古木阴下系短篷》是南宋僧人志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述了作者一次游览的过程,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暖,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
57、杖藜扶我过桥东.
58、作品赏析
59、志南这首诗,语语清淳,从容不迫,在写景时充分注意了春天带给人的勃勃生机,富有情趣,所以为崇尚理趣的朱熹所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