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秦朝

1、作者简介

2、十一月:通常称: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4、冬狩(shòu):冬季打猎。此诗写冬猎时之情景。结尾处表达了作者志不在玩乐,而心怀忧民之情。此诗最后一句“抚辔更招忧”与《出猎》诗最后一句“非是悦林丛”的心情比较是沉重的。与《资治通鉴》卷一九七载:贞观十八年冬十月“己巳,畋于渑池之天池”,十一月壬申至洛阳,召见已退休的郑元璹、洛州刺史程名振等,又命张亮、李勣等进军平壤、辽东,姜行本等“督众工造梯冲于安萝山”,准备亲征高丽的情况,似相照映。据此,此诗应写于贞观十八年(644年)。

5、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6、作品原文

7、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8、广隰(xí):广阔的沼泽边的低湿之地。凝:一作“类”。

9、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10、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11、唐代李世民诗作

12、金鞍:金制的马鞍。在这里指名贵的乘马。上苑:供帝王欣赏、打猎的园林。移:一作“多”。

13、蹇叔哭师  出自于【左传·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本文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  原文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1)。出绛(2),柩有声如牛(3)。卜偃使大夫拜(4),曰:“君命大事(5)将有西师过轶我(6),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7):“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8),若潜师以来(9),国可得也(10)。”穆公访诸蹇叔(11)。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12),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13),必有悖心(14)。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15)。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6)”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16),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17),有二陵焉(18)。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19);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20)?秦师遂东。  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蹇叔:秦国老臣。  (13)远主:指郑君。  (14)勤:劳苦。  (15)所:处所。  (16)无所:一无所得。  (17)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  (18)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9)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20)拱:两手合抱。  (21)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22)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3)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4)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25)文王:周文王。  (26)诸:相当于“之于”  (27)劳:使……劳累  (28)谓:对……说  (29)辟:通“避”,躲避  (30)劳:让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14、李世民(599年—649年),即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唐高祖皇帝李渊次子。少年征战四方,灭隋取天下,功勋卓著。武德元年(618年),为尚书令,封秦王。九年(626年)于玄武门发动兵变,得太子位。旋登基,在位二十三年,文治武功,帝业空前,史誉“贞观之治”。卒,庙号太宗。重视文艺,设文学馆、弘文馆,招延奖掖文士。亲自修史,勤奋执笔,诗文均有成绩。《旧唐书·经籍志下》著录《唐太宗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四十卷,《全唐文》录其文七卷,其中赋五篇。

15、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16、葭草

17、玉勒:玉制的马衔。在这里泛指马。平畴:平坦的田地。

18、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

19、渭滨游:《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影,非虎非鼹,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文王出猎,果于渭滨遇姜子牙。

20、老百姓冬天还是穿麻。

21、贵族穿丝绸。

22、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23、十二月:通常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24、秦:秦朝。角:逐,一作“解”。鹿:在这里用的是秦亡时的典故。《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一:“以鹿喻帝位。”秦亡:一作“秦巴”。

25、洛汭(ruì):河南省洛水入黄河处。后又泛指洛阳一带地区。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吊民洛汭,伐罪秦中。”洛阳一带,古时园林很多,向以风景优美著称。逸:贪图安逸。非:一作“悲”。

26、心非洛汭逸,意在渭滨游。

27、梅花

28、《冬狩》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先铺叙环境,再写诗人乘马出狩,接着狩猎时的场面,然后写诗人猎毕返回,最后写诗人并不沉迷于田猎,而以国事为忧。

29、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手炉、足炉、熏炉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云:“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此外,室内也会设有熏笼。熏笼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熏笼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制作十分精美,大的熏笼达数百斤,有一米多高,有的甚至是青铜鎏金的,还有珐琅的。

30、楚:楚国。踣(bó):仆,败亡。《战国策·楚策》:楚王射兕,一发而殪,仰天笑日:“乐矣,今日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其幸臣安陵君在旁借机请为王殉葬。此句意谓楚王好猎,佞臣阿谀,为楚国衰亡之因。故以下有“意在渭滨”之语,表明出猎为访贤也。踣,一作“培”。

31、冬天别名:玄英、严冬、九冬。古代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冬月为仲冬,腊月为季冬。

32、砾:小石块。惊鸿:一作“鸟骛”。兽忙:一作“兽蛇”。砾洲:一作“乐州”。

33、冬狩

34、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

35、禽荒:沉迷于田猎。《尚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36、四望:向四方眺望。合:合拢。

37、罝(jū):捕鸟兽的网。一面:网的一面。相传古代商汤曾提出猎鸟兽时去掉网的三面,只保留一面的主张。后世多用这个典故表示恩及禽兽之意。

38、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39、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40、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

41、词句注释

42、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43、冬狩其他含义

44、日收:日没。

45、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上一篇上一篇:带有珠帘的诗句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