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赤壁赋中三处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4、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5、这是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6、赤壁赋中描写苏子月夜游赤壁的情景,其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是

7、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8、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9、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11、描写月亮的诗句是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散文,分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1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1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16、倚歌而和之(歌声)

17、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18、而《后赤壁赋》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虽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19、之:

20、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21、望:

22、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23、《赤壁赋》的精髓就在于文章第3、4段的主客问答。苏子与客游于赤壁之下,有感于眼前的清风明月,客的箫声中充满的悲伤。

24、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25、(一)通假字

26、如:

27、五、重点句子翻译

28、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2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30、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31、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32、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

3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5、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3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7、苏轼的赤壁赋中写游览之地微风与水波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9、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40、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41、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42、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4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44、在几度遭贬后,苏轼确实有颓废消极情绪,但旷达的心胸又让他走出低迷状态,积极面对人生,可见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

45、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46、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47、于:

48、何为其然也(这样)

4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5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52、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53、歌曰(歌词)

54、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55、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56、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57、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8、(五)特殊句式

59、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60、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61、而:

62、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63、赤壁赋用超高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是

64、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65、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6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67、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8、这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

69、一、文学常识

70、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71、赤壁赋中作者表明清风明月是我们可以享受的四句话

72、(四)一词多义

73、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74、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

75、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76、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

77、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78、《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79、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80、其:

81、纵一苇之所如(往)

8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3、扣舷而歌(唱)

84、这一段主客问答,可以当做确有其事,也可以认为在那个美丽的夜晚,苏轼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在这一场对话中,苏轼进行了对生命的思考,也让精神境界获得了升华。

85、三、成语

86、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8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88、苏轼的《赤壁赋》中描写其游览行为的两句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89、“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90、《赤壁赋》中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涨了翅膀的句子是: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91、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92、(三)古今异义

93、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94、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95、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96、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97、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98、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9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100、正襟危坐(端正)

10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102、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103、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104、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105、前赤壁中,“客”的颓废其实正是苏轼自身内心痛苦的写照,宦海沉浮,所以对时世有沧桑感慨,心绪颓废,但随后的回答又表现出寄情自然,豁达开朗的积极心态

106、扣舷而歌(表修饰)

107、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108、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109、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110、《前赤壁赋》第三段赏析:

111、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

112、由此又引发了苏子的一番议论,同样从眼前的“水和月”谈起,谈到宇宙间的“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的哲学话题,消解了客的感慨中悲伤的情绪。

113、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114、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115、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16、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中,描写江水明月的句子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17、意思是,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

118、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119、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120、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121、二、重点字、词、句

122、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12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124、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12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12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127、“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29、方其破荆州(方,当)

130、长:

13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13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133、(二)词类活用

134、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135、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13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3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38、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39、意思是: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

140、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141、四、其他重点字词

142、写景的: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143、白露横江(笼罩)

14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45、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146、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147、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14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49、在赤壁赋中苏轼用哪两句以清风和明月为例阐明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拥有的辩证认识

150、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51、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

152、歌:

15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154、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155、然:

156、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

15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15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159、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160、托遗响于悲风(给)

161、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162、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163、其中《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风和月是为主,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上一篇上一篇:描写焦急的等人句子有哪些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