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描写宝黛爱情故事凄美句子

1、多数版本写的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2、林黛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3、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4、至于黛玉的眼睛,有的版本作“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前苏联列宁格勒藏抄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喜”一“泣”,看似矛盾,却皆可统一于黛玉的多种神态。

5、“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林黛玉有能让“落花满地鸟惊飞”的美貌,比传统美女的沉鱼落雁更富有情韵。

6、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7、”“娇花”和“弱柳”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形象,同时后边的两个词组“照水”和“扶风”,则展现出黛玉的体态有水的滋润、风的抚慰,也就是有一种灵动之美。

8、泪说黛玉林黛玉,她有着与生俱来的美貌和后天得到的才学,透过飘垂的秀发,清澈干净的双眼是脱俗的单纯,但那胭脂香味中举手投足倾斜下的,却是淡淡的阴郁,秋风中她迎风而立,混杂着她凌乱的思绪和无奈。

9、第三段感情,在第一个妻子去世后,他迎娶了第二个妻子官氏,官氏依旧出身名门,其父亲曾获得过一等公的爵位。他和这个官氏感情,在他自己写的诗歌中曾有所表现,可以说感情一般。

10、如何理解黛玉的眉毛

11、’”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容貌的评价虽然很高:“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但依然比较抽象,更为具体可感的还是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看到的黛玉。

12、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13、早在《诗经?卫风?硕人》篇曾写一位美女:“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14、在众人眼中:“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1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16、《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17、我们在谈他的感情经历之前,必须先了解一下他这个人,这样才能更好的介绍他的感情生活。纳兰性德(1655—1685),他姓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从这点就能看出他的出身是十分高贵的。原名纳兰成德,后来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可以说是真正的豪门出身。

18、”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19、这里的“蛾眉”指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如人的眉毛,以此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

20、”小说第二十五回当宝玉和凤姐遭魔法暗算而中邪,众人乱作一团时,薛蟠却被黛玉的美貌所吸引:“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21、凄美的语调中,传来一句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可怜黛玉这朵“残花”,不喜欢封建,不喜欢循规蹈矩。但,她无依无靠,只有凭自己,这,也就铸造成了她那不同世俗的思想。

22、我们谈起纳兰性德这个人,脑子里面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个有名的诗人和词人,写过很多的诗词,文字优美,辞藻华丽,富有有感情。他的词《长相思·山一程》曾经在小学的语文教材里面出现过。而他最有名的一句诗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林黛玉的体态是娇弱、袅娜、风流、标致的。

24、关于林黛玉的评价,用一句诗句或词组来描写

25、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有一句概括:“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26、有的版本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而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作“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27、第四段感情,他和一个汉族女人沈婉好上了,这个女人是他的一个比较要好的朋友推荐的,因为二个人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可以说他们之间感情是比较深的。但是因为清朝规定满汉不能通婚,这段感情最终也只能以悲剧结束。

28、另外,庚辰本对黛玉的眉眼作了比喻:“两湾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

29、“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30、第二段感情,是十九岁时正式迎娶的妻子卢氏,这个卢氏也是出身名门,卢氏父亲卢兴祖曾担任过两江总督等职,可以说二家是一场政治联姻。但是时间不长,最终也只度过了四年时间,他的妻子就因为产后患病去世。

31、多数版本写的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而列藏本(前苏联列宁格勒藏抄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一“喜”一“泣”,看似矛盾,却可以统一于黛玉的多种神态。

32、她的眼睛是水汪汪的,脉脉含情又盈盈含露;眉毛弯弯的,像一缕轻烟,眉头微微蹙起,带动如烟云缭绕的神情。

33、而更为具体可感的还是第三回,宝玉和黛玉初见时所看到的黛玉的眉眼。

34、后来直接用“蛾眉”代指美女或美貌,如辛弃疾词“蛾眉曾有人妒”。

35、把黛玉的眉毛写成“两弯半蹙蛾眉”,又弯、又细、又长;把黛玉的眼晴写成“一双多情杏眼”,“杏”是圆形的,若按杏的常规大小与人的眼晴相比是偏大的。

36、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37、“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38、写美女的眉毛,用天鹅的“鹅”应属于笔误,蛾眉、娥眉都可以。

39、“罥”是挂的意思,“笼”是绕的意思,两个动词都很传神,综合考察,联系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到一缕轻烟缭绕于黛玉眉间。

40、“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41、这个版本用比喻告诉读者,黛玉的眼睛又大又圆,且含情脉脉。

42、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更何况宝玉所看到的黛玉是胜过西施的,即“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里所谓胜西施三分的不单是“病”,而是美。

43、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44、曹雪芹在西施、飞燕等古代美女基础上,赋予她“绛珠仙子”的神话,使她融古往今来之秀美,集仙界凡间之灵慧。

45、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乃清初词人,生卒年1655~1685。属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聪颖,博览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因主持编撰《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授一等侍卫衔,多随驾出巡。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病逝,年仅三十岁,生前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纳兰性德以其词而闻名于世。其实,他在清代词坛和整个词史中都占有一定地位。有人尊他为清初第一词人,谭献在《复堂词话》称他可与朱彝尊、陈维崧“鼎足词坛”。又在《箧中词》中称他可与项莲生、蒋春霖,“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赞他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词以“真”取胜,写景真实不隔,写情真情蕴藉。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幽艳凄美,独具一格。当然,他的词最大特点是如民歌一样流畅通俗,较少矫揉造作、堆砌典故等习气。这一点跟李重光和晏小山很像。如:01.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采桑子》02.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采桑子》03.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04.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05.一样晓风残月,而今触绪添愁。——《清平乐》06.懊恼隔帘幽梦,半床花月纵横。——《清平乐》07.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08.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又如温柔缱绻的:一片晕红疑着雨,晚风吹掠鬓云偏。倩魂销尽夕阳前。——《浣溪沙》有评论家认为“柔情一缕,能令九转回肠,虽山抹微云君不能道也”。意思是纳兰性德柔情缱绻,缠绵婉转之处,是秦观也写不出的。当然,我觉得有待商榷,毕竟少游有词云:“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又如咏物词:嫩烟分染鹅儿柳,一样风丝,似整如欹,才着春寒瘦不支。——《采桑子·咏春雨》)凌波欲去,且为东风住。......还留取,冷香半缕,第一湘江雨。——《点绛唇·咏风兰》准待分明,和雨和烟两不胜。——《减字木兰花·新月》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眼儿媚·咏梅》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塞柳》咏物不滞于形而摄其神(意境),自有清逸之处,余言外之味。纳兰性德的情词也有独特的地方,如: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从此簟纹灯影。——《如梦令》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如梦令》五字诗中目乍成,尽教残福折书生。手按裙带那时情。——《浣溪沙》未接语言犹帐望,才通商略已瞢腾。只嫌今夜月偏明。——《浣溪沙》当然,纳兰感人最深的还数他的悼亡词。他与原配妻子卢氏感情极好,未曾想情深不寿,两人都成了短命鸳鸯。卢氏去世后,纳兰性德陷入悲痛中无法自拔,写了很多悼亡词。中国的悼亡诗其套路都离不开诗经的《绿衣》、《葛生》,历来写悼亡诗的也不多,有名的也只是潘岳、李商隐、元稹等人,词中的话如苏轼、贺铸等,而纳兰性德一人就写了二三十首,其词情深意苦,哀感动人。当然,纳兰部分悼亡词也有着前人影子。如《鹊桥仙·七夕》“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余缝绽”,颇似元稹的“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鹧鸪天·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几回偷湿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则有着李商隐“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的影子。但是,纳兰在悼亡词,毕竟是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的,如:01.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鹄,贏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端详。——《沁园春》02.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南乡子·为亡妇题照》03.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还怕两人都薄命”,终是一言成谶,卢氏死后第八年,纳兰性德也英年早逝,两人相会黄泉。04.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春衫湿.悼亡》此词字字血泪,哀痛欲绝。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纳兰的悼亡词不仅拓开了容量,更主要的是赤诚淳厚,情真意挚,几乎将一颗哀恸追怀、无尽依恋的心活泼泼地吐露到纸上。所以是继苏轼之后在词的领域内这一题材作品最称卓特的一家。”的确,纳兰的悼亡词,以深切真情动人,迄今已是绝唱。毕竟从客观条件来讲,文人年轻丧妻,是比较少见的。而除了咏物悼亡之外,纳兰性德的边塞词,也可以说在宋词之外别开生面。宋朝因为疆域的限制,文人大多没有远赴塞外边疆的机会。只有范仲淹作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去了趟西北,写了首《渔家傲》,词云:“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以边塞风光,在宋词中很少反映。而纳兰性德因为经常扈从康熙帝,到塞北和关外去巡视,因此作品中有不少边塞词,意境雄浑苍凉,令人耳目一新。如:01.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点绛唇.黄花城早望》02.氈幕绕牛羊,敲冰饮酪浆。——《菩萨蛮》)03.星影漾寒沙,微茫织浪花。——《菩萨蛮.宿滦河》04.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那能平。——《浣溪沙》05.古戍烽烟迷斥堠,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浣溪沙》06.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07.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容若·《长相思》08.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纳兰容若·《如梦令》这样的词句在宋词,乃至清词中,是很难看到的。在今天的旧体诗词中,则更少见。性德早年曾把他的部分词作集成《侧帽词》,他去世后,友人顾贞观、张纯修都为他编过词集,名《饮水词》,他的老师徐乾学为他编了《通志堂集》,内有词四卷。后人又不断收辑、增补、重刻,定名为《纳兰词》。

46、见残花落泪,观落叶伤感。或许,这就是林黛玉的真实写照吧。看见了花落而触景生情,自己,似花一般无依无靠,飘零不定。最终,泪水静落,那样地悄无声息。

47、小说第二十六回对林黛玉的容貌的概括是非常高的:“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但依然比较抽象。

48、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49、“蛾”也可以写成女字旁的“娥”,有美好的意思。

50、而每一版本的文字都是既生动又传神的,我们不妨综合考察。

51、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52、”(出自程甲本)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53、所谓“袅袅婷婷”、“风流袅娜”、“风流婉转”该怎样理解

54、首先看她的容貌体态。

55、就五官而言,林黛玉容貌俊美。

56、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57、《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58、“罥”是挂的意思,“笼”是绕的意思,这两个动词都很传神,综合考察,联系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的诗句,我们不难把轻烟缭绕于黛玉的眉间。

59、以上的四段感情,是纳兰性德三十年的人生中所经历的所有感情,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有很多的体现,可以说是一个感情至深的人了。

60、”以上关于黛玉体态的描写中,作者从各个角度展示给我们的是柔弱但又娇美的形象。

61、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更何况宝玉看到的黛玉更胜于西施,即“病如西子胜三分”。

62、到底是表妹还是婢女,这无法考证,可是我们总可以在他的词中看到他对初恋得不到的巨大少年烦恼——“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63、他有过四段感情经历,第一段是他的初恋,但是这个初恋的人后来却进了皇宫,成为了皇帝的女人。且没有任何的官方记载。但她却在纳兰性德自己的文章中出现过。

64、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65、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66、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67、在宝玉看到黛玉时,作者用了一句比喻,即“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68、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69、“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70、如何理解黛玉的眼睛

71、”又第三回,宝黛初见,宝玉眼中黛玉的眉眼“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程甲本: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列藏本: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72、纳兰公子性德,一辈子遇到三场爱情,情深总是不寿,耗尽了一生福气。

73、这里所谓胜西施三分的不单是“病”,更是美。

74、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看出,这么一个有才有貌,且出生高贵的年轻人,感情世界是不简单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75、一、初恋:人生若只如初见

76、第一次是初恋。他的初恋是失败的,当然十几岁时缠绵悱恻的初恋又有几多成功,成功后,也留不下诗篇。后人猜测的初恋,有说是表妹,有人说是他的丫环,至今难以考证。纳兰性德与表妹的感情,历来也被当做是宝黛爱情的原型。二人的分开是因为表妹入宫成为帝妃,这个传说也让不少人猜测最后红楼梦宝黛的分开也因为林黛玉嫁给人北静王这种王室成员。

77、从不同阶段的抄本对黛玉容貌描写上存在的异文可见,我们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林黛玉容貌的描摹是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的。

78、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79、”在宝玉眼中则是“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

80、“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81、从不同阶段的抄本对黛玉容貌描写上存在的异文,我们更可以看出作者对林黛玉容貌的描摹是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的。

82、他自幼饱读诗书,十八岁就考中了举人,十九岁成为贡士,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可以说是年少有为,而且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多次曾随驾出巡。康熙二十四年五月,纳兰性德去逝,年仅三十岁。遗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作品。

83、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上一篇上一篇:描写枫叶一大片的句子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