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路听了很不高兴,变了颜色答道:“有德的君子是不会困乏的,今天这样子,或是夫子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信任我们啊;或者,是夫子还未达到智慧的境界吧?所以别人才不让我们前进。
2、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3、不是子路,是颜渊!
4、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6、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7、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也?”
8、译文:孔子谈到公冶长,他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曾有牢狱之灾,但并不是他的罪过。”孔子把女儿嫁给了他。
9、《论语卫灵公篇》中。
10、《论语》中强调要有谦虚求实的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2、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3、《论语》一书中,有关谦虚求实态度的经文很多,今举其一例。
14、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5、颜渊曰:“口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6、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克己复礼”是儒家自律,“慎独”的具体化。在私有制社会里,人人都有私字,为名、为利、为地位,有各种物质要求与精神要求,都是很正常的。但在得到这些好处时,首先应该考试是否合“礼”?该不该得?
19、这章经文反映了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知态度,他认为,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谦虚诚恳,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20、《论语公冶长篇》有这样的经文,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21、子路心地善良,性格外向,他说的是对人仁义,和人分享,正好印证了孔子教诲的仁义,所以孔子很高兴。子路非常重视朋友,讲义气,这从子路的死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子路身上表现的,正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仁者爱人的具体现。孔子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22、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2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25、这章经文就是《论语》一书中,要有谦虚求实态度的句子。
26、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27、出自:《论语》
28、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9、译文: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政治上轨道,他不会没有官位;国家政治不上轨道,他可以避免受刑与被杀。”就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30、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31、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3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3、子路带有怒气的一问,是质疑孔子的学说,也是自己真情的流露。说明子路的道德修养还没有达到仁的境界,对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这种仁的境界没有实证,所以才有带怒气的一问。这一问传了二千多年,今天读起来仍觉亲切,说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
34、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36、公冶长篇全文
37、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38、《论语为政篇》中
3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40、《阳货》中记载,子路问“君子尚勇乎?”时,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孔子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者不惧”。
41、《论语》中对于勇敢问题是有条件的,反对简单化的莽撞之勇。
42、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43、这就要用一种道德观念约束自己。能以克制自己的所欲,符合礼的标准,就是仁者。反之,管不住自己,不该得的得,不该拿的拿,所得所拿都不合礼法,便不是仁者。
44、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45、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46、“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47、”
48、作品简介:《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仲弓,子夏,子贡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作品特点: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4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0、《论语.公治长篇第五)
51、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53、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