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4、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5、同是一条淇水,随著主人公前后处境的不同,表现了悲喜不同的心境,真是情以物迁,情与景会,极为巧妙。
6、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7、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8、作品中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
9、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10、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1、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初唐宋之问:《渡汉江》)
13、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1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15、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6、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17、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8、《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为先秦时代的诗歌。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19、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20、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21、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2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23、此诗充分运用了赋比兴交替使用的手法,时时注意情与景的结合,它首先展示了古代集市贸易的一个侧面,以后显示了古代嫁娶的简单礼俗。
24、《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是说它从战士妻子的角度,赞扬了丈夫的慷慨从军,虽则是妇人,亦知勇于赴敌而无所怨恨,表现了这位妇人在大敌当前,国家有难之时,深明大义的爱国思想情感,这是一首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高昂战歌.
25、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唐杜牧:《归家》)
26、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9、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30、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31、:好在桑叶形象地表现出女子年老色衰的过程,一语双关,既说明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女子的老去。
32、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33、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34、“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36、诗经氓不是写女子年老色衰。“氓”是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
37、特别是将一条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显示了构思的严密与巧妙。如“送子涉淇,至於顿丘”,写相恋时的依依不舍;“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写被弃後再涉淇水返回娘家的情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以生活中所经历的印象最深的场景兴起内心的感情。
38、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3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40、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
4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42、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43、诗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4、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45、可以说《诗经·小雅》是中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46、半夜来原田,月落天将晓。溪流涓涓鸣,今年雨水好。前种已生苗,万事勿如早。解揠唤大儿,牵牛食露草。——袁中道《朝耕》
47、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48、既用桑叶由绿变黄,比喻女子年老色衰,同时又引出下文女子的被遗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
49、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50、《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首诗写出了秦俗强悍,先于勇力,乐于战斗,忘生轻死.它是一首秦国抵御西戎部落侵扰的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的描写了战前士卒秣马厉兵的参战激情,表达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反映了人民团结御侮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