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2、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静穆的人,才能够从微小的迹象中预知日后显著的结果。月亮四周出现光环,预示天要刮风;柱石回潮湿润,表示天要下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间人事的变化,情理形势的因果关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又怎么能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比呢?而即使贤能的人对此也有不知道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爱好和憎恶扰乱了他心中的主见,而利害得失又左右着他的行动啊。
3、苏洵与王安石都是抱负不凡的文人政治家,但是政见却不相同。在如何使国家富强起来的问题上,简单的说,王安石主张“开源”,苏洵主张“节流”,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却因为文人相轻的旧习,演化成为一场政治斗争。于是,就有了企图置改革家王安石于死地的《辨奸论》。
4、苏洵发扬唐代古文运动。
5、然后,苏序胆子很大。当时四川比较迷信,经常忽然就冒出个什么神怪来,老百姓就要给他们修庙供奉。苏序经常趁着酒劲带村仆去庙里砸神像,砸到小神靠托梦找他求情,恳请留点香火。
6、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7、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且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8、四是忧患论史。苏洵著有《史论》上、中、下三篇,自称是自己的“有得”之作,雷简夫也称赞他的《史论》得“史迁笔”,“真良史才也”。
9、《辨奸论》提出的“见微知著”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要轻视小事情,大事情都是由小事情积累而成的。“防微杜渐”早就是古人奉为圭臬的名言。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见微知著,可为千古观人之法。”
10、⒄孔、老:孔子和老子。
11、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12、亦称苏小妹,苏轼之姐,长苏轼一岁,16岁时与舅舅的儿子程之才结婚,婚后经常受程家虐待,婚后第二年生有一子,第三年便因受夫家虐待致死,死时十八岁。
13、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领袖,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
14、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
15、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7、 苏洵的诗作也不多见,他擅长写五言古诗,诗风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评他的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他的《欧阳 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 二首》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然而从总体上看,苏洵的诗歌成就不及散文。
18、④理势:中国哲学术语。理,法则;势,发展趋势。
19、因此,我们称苏洵为“布衣名儒”,应是名副其实的。
20、苏洵的文章以散文见长,而其中又以论说性散文成就最高,其思想的精髓也蕴涵其中。
21、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22、苏洵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大有离经叛道的意味。有人拍案叫绝,也有人大皱眉头,如朱熹就说:“看老苏《六经论》,则是圣人全是以术欺天下。”
23、“豁达的人生观,率真无伪的态度,加上炉火纯青的技巧,再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幽默。”
24、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25、18岁时,不服气的苏洵第一次参加科考。他本以为,读书是件简单事,只要稍加努力,便可一举成名。不出所料,在乡试中,一路佛系放养过来的他便折戟了。
26、 一时间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苏洵的文章,苏洵也因此而声名大噪。嘉佑三年(1058年),仁宗召苏洵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佯装生病,不肯应诏。后来苏洵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卒后追赠光禄寺丞。
27、代表作品:权书、衡论、嘉祐集
28、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29、二哥让他写一些文章来赞美名山大川,他却发现自己虽游历过不少地方,等到真正要下笔时,却是腹中空空,无法把眼前的壮丽美景化成笔下万言。
30、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31、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显赫的功勋。”假如这个人没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话说错了,而这个人就会发出不遇明主的慨叹,谁又能够知道灾祸会达到这种地步呢?不然的话,天下将蒙受他的祸害,而我也将获得有远见的名声,那可就太可悲了!
32、在苏洵二十七岁开始发愤读书之后,他相继有了苏轼和苏辙两个儿子,与日后儿子们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始终未能科举成功。在他放下功名潜心读书后,学问突飞猛进,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名作,均创作于闭门读书的这十多年间。而苏洵的读书之路,也给今天的我们一个启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自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作品。在苏洵闭门读书的同时,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苏轼和苏辙兄弟。那名垂青史的“三苏”父子,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33、南宋吕祖谦选编的《宋文鉴》里,收录了一篇署名苏洵的文章,题目叫《辨奸论》,如果是现代人写,题目可以叫“如何辨别出一个奸诈的人”。文章没有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篇文章针对的是王安石。文中“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的描绘,简直就是王安石的真实写照。
34、主旨:愿君勿用斯人(王安石)。(篇外)
35、弃考后的苏洵每日端坐书斋,苦读《论语》《孟子》和韩愈等诸子百家之文。
36、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37、二是江湖议政。苏洵在家十年苦读期间,虽身为布衣,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写了不少关乎国计民生的政论文章。这些文章,最为突出的是《衡论》《谏论》和《上皇帝书》。
38、五是妙喻说文。苏洵的文论没有专著,只是散见于一些文章和书信,但不乏精彩独到的见解。
39、拥有有趣的父亲,是孩子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40、苏洵不打不骂,想到了有趣的一招。每当孩子们玩耍时,他躲在角落里津津有味地读着书。孩子们一来,他便使坏把书藏起来。
41、宋王朝的软弱无能和苟且偷安,一直是苏洵以及一大批北宋知识分子心中的痛。
42、此外,苏洵还是一位收藏家。他特别喜欢收集名人字画,据说家藏有一百多幅。苏轼在凤翔做签判时,曾以“钱十万”购得吴道子画的“阳为菩萨,阴为天王”的四块门板,作为礼物送给父亲。吴道子是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第一大画家,苏洵自然视为珍宝。苏洵去世后,苏轼把这四块门板运回蜀中,施舍给佛寺,并专门修了四菩萨阁来储藏。
43、山,吃野菜,饿死在山里。古人奉之为高尚守节的典范。
44、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等。
45、这一匹半路杀出来的黑马,又养育出了苏轼、苏辙这般才华横溢之人。“一门三文豪”,轻轻松松霸占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宝座。
46、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47、出生地: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
48、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
49、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50、在上述文章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涉及吏治、法制、兵制、田制,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首先要“定所尚”,即制定好根本性的指导方针;然后要“审势”,就是说要研究当前的形势。此外,他还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从而振兴宋王朝。由于苏洵身处民间,较为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不少观点是切中了宋王朝的时弊的。
51、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52、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去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53、“轼”是车厢前端供手扶的横木,似乎可有可无,但如果去掉它,就不再是完整的车了。
54、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⒇,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55、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元丰四年,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56、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57、⑩惠帝:著名白痴皇帝司马衷,某年全国闹饥荒,官员上报灾情,称百姓“无粟米充饥”,饿死无数。他出千古经典语录:“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58、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的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
59、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6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洵
61、时人替他发愁,断了科考之路,这辈子还能熬出头吗?
62、知子莫若父,什么叫知子?把对儿子的了解,以及对于未来的期待,都凝聚在这个名字上。哪儿还有比这更绝佳的起名字的一种思路呢?不用翻《辞海》,你只要知道你想让自己的儿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你自然就会给他起一个合适的名字。这是头一件事情说的,他起名字。
63、一个人的眼界决定了格局,而格局又往往决定着人生结局。
64、我们也应该看到,作者在批评“有的人”时,把生活习惯(如不修边幅)也作为攻击的口实,这就未免失之偏颇了。但是,这点微疵并不足以影响本文的成就。更多文言文学习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文观止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65、严肃的父亲固然让孩子望而生畏,但有趣的父亲更能让孩子轻松愉悦,这样的陪伴才能给孩子打上乐观健康的人生底色。
66、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67、苏洵母亲去世那年发生的事,直接触动他二十七开始发愤。
68、苏洵给他们取的名字,就很别具一格。
69、字号:字明允、自号老泉
70、对世界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索欲;有超然幽默的心态,来面对不确定的人生。
71、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72、【苏洵简介】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73、纵情游览祖国壮丽河山的李白影响了宋朝的一大批文人侠士,年少的苏洵也颇受其影响,平日里最爱的就是游山玩水。
74、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每次佳节均在愁里度过。曾有的雄心壮志也只有在醉时才略有显露。冒雨晚归而感寒意,难以入睡。韩琦诗中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
75、(21)慝(tè):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