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最后四句“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是顺着“前涂渐就窄”的进一步联想。家中不过如旅馆一般,而我现在犹如即将离开之客。离开之后,到何处去呢?是到南山的坟墓里去。逆,即迎。“逆旅舍”即迎接旅客的客舍。古人认为,人生在世,犹如到世上作客一般,作客完了,就离开世上,所以作者说“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旧宅,此指坟墓。人死亡,又称回老家,所以这么说。作者六十三岁时作的《自祭文》中说:“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本宅,即“旧宅”。这四句诗,是作者感叹自己不久将亡。
2、【出处】晋·陶渊明《杂诗·其七》,全诗: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涂渐就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3、能否为国立功这要看机遇,预料前程如何未免太迂疏。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宿建德江》年代:唐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送朱大入秦》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寻菊花潭主人不遇》年代:唐作者:孟浩然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戏题》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送友人之京》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北涧泛舟》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北涧流恒满,浮舟触处通。沿洄自有趣,何必五湖中。《同储十二洛阳道中作》年代:唐作者:孟浩然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初下浙江舟中口号》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浔。回瞻魏阙路,空复子牟心。《问舟子》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句》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逐逐怀良驭,萧萧顾乐鸣。
5、【赏析】
6、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出自_疏木林居静落叶在书间
7、战死在沙场是志士的本分,耻于厮守在妻子儿女身旁。
8、开头四句诗是起兴,以下八句便是这首诗的正意。
9、全诗的大意是:寒风吹动枯树枝条,落叶铺满长长的路面。我柔弱的身体与时运都在衰退,黑发早白已变成白发。前途渐渐趋于狭窄,来日无多了。家就像迎客的旅店,我就像一位过客将行离去。离去将要去何方?南山有我先人的坟墓。
10、“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形象化地说明“岁月不待人”的哲理,同时也有比喻作者自己年岁老大的意思在内。
11、哀鸿遍野人民正啼饥号寒,岁月蹉跎使贫儒深感心忧。
12、诗的中间四句“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涂渐就窄”,感叹人生易老,感到前程愈来愈小。自己本来就很虚弱的身体,随着坎坷的命运,变得愈来愈衰颓。原来的满头黑发,早已斑白。这白发犹如插在头上的白色标记,前途已渐渐变得愈来愈窄小了。素标,白色的标记,指头上的白发。《论语》记载孔子说过,少年人是可敬畏的,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成就的话,就不足以敬畏了,因为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了。在这四句诗中,作者对自己的年岁老大,充满着无限感慨。
13、陆游〔宋代〕
14、诗的前四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写时光易逝。日月是不肯等待的,在一刻不停地运转。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不断迅速更替,似乎在相互催促逼迫一样。春夏已经过尽,秋冬时节的寒风吹拂着枯萎的树条,落叶铺满了通向远方的道路。“不肯迟”即不肯等待。诗一开头就点明了“岁月不待人”这一深刻哲理。催迫,催促逼迫。这一词语的运用,更使人感到时光流逝的迅速,对“岁月不待人”的哲理,作了进一步的强调。
15、可叹镜中的容颜日渐衰老,怎锈永葆丰满润泽的肌肤!
16、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17、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18、这首诗的主旨是感叹人生易老,前途无望。人生在世,有否作为,既有赖于客观因素,也有赖于主观因素。陶渊明的郁郁不得志,是由当时的客观因素所致。
19、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20、此诗写时已入冬,由草木萧落联想到渐进衰老、死亡。作者一方面感叹岁月飞逝,不知不觉中就已经鬓发斑白,步入了“前途渐就窄”的晚年,另一方面又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衰老甚至死亡。作者继承了《古诗十九首·人生忽如寄》中以人生为寄于世上的信条,从而坚信有来必有去,“南山有旧宅”,作者坦然的心态就好像把人生当作了一次旅行,对待死亡就如同回家般平静自然。
21、赵前程书五言联: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
22、平生心愿是奔赴万里边防,手拿武器为保卫祖国战斗。
23、《杂诗十二首》是陶渊明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咏怀诗,多叹息旅途行役之苦,咏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全诗语言质朴,文体省净,而内涵丰富,包蕴深远,体现了陶诗的基本特色。前八首“辞气一贯”,内容多叹息家贫年衰,及力图自勉之意,当作于同一年内,约作于陶渊明54岁时,即为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年),后四首约作于晋安帝隆安五年(401年),陶渊明37岁时。
24、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
25、《春晓》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6、一盏孤灯将秋夜照得通明,我正在深山认真阅读兵书。
27、《杂诗·其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所作《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七首,体裁为五言古诗。陶渊明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挂印回家,从此隐居,终老田园。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8、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
29、夜读兵书
30、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
31、【背景】
32、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如说家常,其间也不失有形象化的描绘,而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读来颇觉淡而有味。这首诗自叹衰老。行将就木,然而诗人却能以视死如归的态度对待人生,表现出其“不喜亦不惧”的达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