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2、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3、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4、《端午雨饮伯英池馆》
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7、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8、手中菖屑随杯泛,头上榴花带雨簪。
9、)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E《小重山•端午》
10、)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
11、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12、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13、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14、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宋黄庭坚
15、)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6、东边日出西边雨
1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8、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19、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20、)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1、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2、已酉端午[明]
2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24、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25、竹枝词·挂菖蒲
26、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27、扩展资料
2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29、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30、)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31、)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32、竹枝词刘禹锡
33、)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T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34、)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5、)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36、)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37、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38、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39、)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0、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41、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42、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43、竹翠菖蒲江水清,英豪万代亦伤情。
44、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46、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学校。
47、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4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49、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50、(1)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
51、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5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53、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54、道是无情却有晴
55、(3)第④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这两种说明方法中的一种,说说有什么作用?
56、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57、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
58、五月五日 北宋梅尧臣
59、)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0、野色映来歌舞好,炎威消去酒肴甘。
61、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62、山城重午遭阴晦,谢氏池亭亦自堪。
63、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64、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65、)细缠五色臂丝长。:舒�E《小重山•端午》
66、人生自古谁无死,剑胆民间疾苦声。
67、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68、艾在端午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69、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70、菖蒲角粽俱如旧,何事樽前醉不成。
7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7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73、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74、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7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76、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77、)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78、端午节民俗活动:
79、七绝:端午竹翠菖蒲江水清
80、)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81、)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82、唐·张建封
83、闻说清芬能解毒,一门恬雅好看书。
84、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85、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86、端午 唐文秀
87、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88、(2)第③段中的加点词“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89、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90、)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1、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争论。概括起来有六种说法:一说是祭奠龙的节日,二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四说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六说是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
92、午日观竞渡
93、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94、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95、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96、且尽主人留客兴,明年谁北复谁南。
97、端午感兴 宋文天祥
9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99、粽叶一片兮情谊浓,声声祝福兮涌心头。
100、关于端午节的诗句有很多:
101、《竞渡歌》
102、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103、)碧艾香蒲处处忙。:舒�E《小重山•端午》 30)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04、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105、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106、)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07、)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E《小重山•端午》
108、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10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10、杨柳青青江水平
11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112、问浪江上唱歌声
113、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14、)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5、明·汤显祖
116、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117、[宋]韦骧
118、《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
119、和端午 北宋张耒
120、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121、等等这些诗句都是非常不错的
122、已酉端午 明贝琼
123、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124、端阳将近挂菖蒲,艾白蒿青五月初。
125、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26、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27、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