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鬼谷子八个徒弟顺序(鬼谷子的徒弟谁最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大思想家开宗立派,宣扬自己的学说。其中最特别的或许就是鬼谷派了,他们的领头人被称为鬼谷子或鬼谷先生。他们门派人数很少,每一代鬼谷子通常只收两名弟子,教他们本事,然后让他们互相竞争,赢得人继任,成为新的鬼谷子。虽然他们人数少,但震慑力却是百家中最强的,所谓“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可谓天下风云尽在手。

鬼谷子的弟子,个个震铄古今,为什么个个结局凄凉

  鬼谷派最强的是纵横捭阖之道,对人性的把握强到可怕的程度,将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历史上最有名的鬼谷弟子有四人,分别是庞涓、孙膑、苏秦、张仪。庞涓出任魏国大将军,手握重兵,当时的魏国也有一扫六合的架势。而孙膑似乎就是专门派来阻止庞涓的,先后通过桂林之战和马陵之战彻底破灭了庞涓的幻梦。

鬼谷子的弟子,个个震铄古今,为什么个个结局凄凉

  苏秦和张仪更是了不得,他们都曾佩六国相印,谈笑之间解决各国争端,苏秦合六国之力抗秦,风光无限。张仪连横破合纵,瓦解六国联盟,同样空前绝后。

  然而,这青史留名的四人结局却都不怎么好,庞涓在马陵道被万箭穿身而死。孙膑虽然赢了庞涓,却始终为士族所不容,最终被害死。苏秦遭刺杀而亡,张仪最后也被秦国驱逐,颠沛流离无家可归。

鬼谷子的弟子,个个震铄古今,为什么个个结局凄凉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人没有好下场的呢?

  我认为这主要是鬼谷的既定方针决定的。一纵一横生死相对,这就注定了两个徒弟之间必然有一个要陨落,而剩下的另一个除非可以及时收手退隐,否则没有对手,盛极而衰,必然逃不过别人的阴谋陷害。

  在很久之前热映的国漫《秦时明月》里面,还有两个鬼谷弟子,盖聂和卫庄,他们更多地是向我们展示了剑术,以剑客的姿态出现。不过从一些细节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其他能力也相当出众,而且从流沙来看,鬼谷从来都不是三个人的小门派。

鬼谷子的弟子,个个震铄古今,为什么个个结局凄凉

  鬼谷弟子在战场上征伐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想要善终也需要更高的情商和智慧,适时抽身而退才行,过于贪恋权位,或者过分依赖、信任别人,最终都会自取灭亡。

  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分晋,也即魏国、韩国、赵国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再加上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战国七雄中,魏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用乐羊为将,以李悝变法,再加上吴起等众多人才的帮助,促使魏国在战国初期迅速崛起,乃至于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大家对他们歌功颂德,仰慕他们的赫赫战功,可知道此排名的由来?

  其实这是来自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撰的《千字文》。文中提到“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然而,《千字文》不过是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周兴嗣对战国将军的排名,真的准确吗?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笔者对此不以为然,私认为四大名将中,只有白起名副其实,其他三位并不见得就是战国最出众的将军,至少还有五位比他们厉害。

  1、论勇气:马服君赵奢比廉颇强

  后人总认为赵王丹不聪明,长平之战临阵换将,将廉颇换成赵括,最后坑死了四十万赵军,导致赵国走向衰亡。然而我们沉下心来研究,赵王丹信任的或许是已经去世的赵奢,所以才会连带着信任赵括。

  因为当时秦相范雎派人在赵国实施离间之计的时候,谣言是这么说的:“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此处不单说赵括,而在前面加个头衔“马服君赵奢之子”,足以见赵奢的影响力。

  当时廉颇采用坚壁固守的策略,又数次败给秦军,赵王丹认为廉颇不足委以重任而赵括可以,其实是有历史背景的。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早在九年前(公元前269年),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惠文王问廉颇:“可以援救吗?”廉颇回答说:“路途遥远,艰难险阻,难以援救。”赵惠文王又召来乐乘,他同样这么回答。

  赵惠文王问了第三个人,即赵奢。赵奢的回答是:“路途遥远,又险恶又狭窄,犹如两只老鼠在洞穴中搏斗,谁更勇敢谁就胜出。”于是赵王令赵奢为将,前往救援。

  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命令军队:“有谁为军事来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此时驻扎在武安的西边,练兵的鼓噪之声将武安的屋盖瓦片震动,军中有侦察兵过来求救,赵奢立即斩杀他。

  就这样,赵奢驻扎停留在这里二十八天,不往前走反而增加营垒,秦军的间谍过来,赵奢用好酒好肉招待,间谍回去汇报,秦将胡阳大喜,说:“赵军离开邯郸三十里就不再走了,只因为阏与不是赵国的地盘。”(此时秦将认为赵军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等遣送完秦军间谍,赵奢立即下令火速前进,两天一夜就到了阏与,在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驻扎,军士许厉冒死进谏,建议占领北山的山头,以有利地形和秦军搏斗。

  赵奢采纳了他的建议,居高临下,秦军始终上不了山,最终被赵奢击破,大败秦军,解了韩国阏与的围困。此战之后,赵奢被赐封为马服君,地位和廉颇、蔺相如等同。

  因此,长平之战,赵王丹认为廉颇没有一战的勇气,而赵括有,更大的信心应该是来自九年前赵奢的阏与之战,儿子总有老爸的几分血性吧?谁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呢?

  2、论战绩:乐毅蒙骜比李牧强

  李牧的战绩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为赵国戍边几十年,大破匈奴十几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第二,在和秦国的交战中屡屡挫败对方,打败桓齮,抵御王翦,若非最终被临阵换将,谁胜谁负还说不准。

  然而,如果论攻城略池,其实李牧并没有那么强势,起码乐毅和蒙骜就要比他强。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先说蒙骜,作为王翦之前的大将军,这位老将很容易被人忽视。然而,笔者认为,蒙骜和王翦的区分,其实不是本身的能力问题,而是执政者吕不韦和嬴政的区别。前者讲究大义,师出有名,慢慢蚕食,后者有气吞山河的雄志,一战而决胜负。

  即便如此,蒙骜担任大将军仍然取得很好的战绩。

  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骜攻打韩国,逼迫韩国献上成皋、巩,秦国界域来到大梁边上,以此设置了三川郡。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蒙骜占据赵国太原。庄襄王三年,蒙骜占据魏国高都、汲,又攻占赵国榆次等三十七城。

  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蒙骜平定晋阳。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蒙骜攻打韩国,占据十三城。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蒙骜占领魏国畼、有诡。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蒙骜占领魏国二十座城池,包括酸枣、燕邑等,设置秦国东郡。

  统计以上蒙骜拿下的城池,总共78座城池,至于史书遗漏未记载的,或许有更多也未可知。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再说乐毅,别的不说,单说他带领五国联军伐齐,五年之间,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没打,也足以胜过李牧了吧?

  有人可能会质疑:那这样说,田单用火牛阵大破联军,岂不是更加厉害?

  这却是谬误了,当年信任乐毅的燕昭王死了,燕惠王继位,齐国的田单正是不敌乐毅,才让人到燕国实行离间之计,说乐毅迟迟不攻下两座城池,是因为和新王有间隙,想要在齐国称王。

  新上任的燕惠王信以为真,才临阵换将,将乐毅换成骑劫,最后田单在即墨城下大破骑劫联军,并且连战连胜,收复故土。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乐毅带兵,狂占七十多城,逼得齐国只剩两城;骑劫带兵,转眼就被田单打败,并且收归之前的城池。名将对军队的重要性,由此可以对比出来,就像赵括换廉颇、王翦换李信,道理雷同。

  3、论影响力:孙膑吴起比王翦强

  如果让海内外中国人说出一部耳熟能详的兵书,那必定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在此不将孙武列入讨论范围。然而,宋代疑古之风盛行,由于《孙膑兵法》在东汉末年到隋唐之间长时间失传,有人开始怀疑和孙武是同一人,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认为《孙子兵法》“导源于孙武,完成于孙膑”。

  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版的《孙膑兵法》,世人才明确孙武是孙武,孙膑是孙膑,两者各有著作。

  但这件事情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孙膑的军事才情被历代文人墨客认可,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的典故让后人津津乐道。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孙膑兵法·威王问》:田忌曰:“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子曰:“有。埤垒广志,严正辑众,辟(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世人大多以为围魏救赵就是简单的攻其不备,应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描述简略导致的原因。然而从《孙膑兵法·禽庞涓》书中,孙膑的用兵并非如此简单。

  他先故意攻打魏国的平陵,自断大军粮道,又让齐城、高唐带兵大败,让庞涓对齐国将领不会用兵的想法深信不疑。再以齐城、高唐大败为由头,派兵车到魏国大梁城西边,假装大怒,又分兵攻打魏国城池,让对方认为力量已经分散。

  庞涓于是判断:齐国这位不会带兵的将军的怒气已经冲昏头脑,此时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于是他抛弃辎重,快马加鞭赶回魏国,最终被等待已久的孙膑和田忌在桂陵埋伏、大败。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再说吴起,他的著作则是《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在书中,他提出“ 先和而后造大事”的战争原则、“审敌虚实而趋其危”的战略思想、“兵不在众,以治为胜”的治军宗旨,又提出“文武兼备,刚柔并济”的将帅观,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将领。

  在现实中,吴起在鲁国则“将而攻齐,大破之”,在魏国则建立魏武卒制度,强大国家,驻守西河,和其他诸侯国大战七十六场,其中六十四场胜利,其他平手,为魏国开疆拓土,在楚国则“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尉缭子评价:“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曹操说:“然(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幼学琼林》中也提及:“孙膑吴起,将略堪夸”。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第一当之无愧,王翦廉颇李牧不比另外五人厉害

  和孙膑、吴起相比,王翦攻赵灭楚,更像是两个国家之间国力的角斗,他对后世军事家的影响,并没有前两者那么深。

  4、结语

  盘点了以上战国时期的将军,笔者仍然认为白起排名第一当之无愧。他一生攻城无数,光《史记·秦本纪》记载就有七十多座城池,屠戮敌军近百万人,且从无败绩,说他是后来秦国能够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都不为过。

  在魏文侯之后,魏国第二位君主魏武侯南征北战,将魏国的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不过,到了魏国第三位君主,也即魏惠王在位时,魏国却走向了衰落。魏惠王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彼时,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走向衰落。那么,问题来了,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在魏惠王手中走向衰落?换而言之,魏惠王到底犯了哪些错误呢?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迁都大梁,无疑是魏惠王的一个重要错误。三家分晋时,魏国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国的领土东已据有今河南北部、中部的河内、河南一带,且东部已成为魏国领土的主要部分。所以,魏惠王在位时,选择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移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从魏惠王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迁都大梁,是为了和齐国展开较量,尤其是确保自己对于淮泗一带诸侯的掌控。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会走向衰落?魏惠王难辞其咎

  但是,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魏惠王迁都大梁,不仅导致秦国在河西之地步步蚕食,甚至夺取了魏国曾经的都城安邑,而魏国还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连续败给了齐国,这成为魏国失去霸主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魏惠王迁都大梁,可谓竹篮子打水一场空龙,也即最终导致了魏国面对秦国、齐国双输的结果。

  二

  进一步来说,在没有迁都大梁之前,魏国的重心主要放在了西边,也即在对付秦国上。比如吴起这位名将,就在河西之战中重创了秦国大军,实现了对秦国的压制。但是,在魏国迁都大梁之后,因为重心的东移,促使魏国在河西战场上节节败退,也即失去了对秦国的压制力。而迁都大梁确实方便了和齐国较量,可是结果还是败给了齐国,这意味着迁都大梁是一个失败的决定。另一方面,除了迁都大梁之外,导致三晋联盟分崩离析,也是魏惠王的一个重要错误。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会走向衰落?魏惠王难辞其咎

  魏惠王即位之后,对韩、赵两国发起反攻,"败韩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败赵于怀(今河南武陟西南)"。魏国虽打败了韩、赵,但自此因三晋联盟破裂而陷于孤立的境地。在战国初期,魏文侯在位时的魏国之所以率先崛起,离不开三晋联盟所带来的威力。比如周威烈王廿三年(前404年),三晋曾经联合出兵攻打齐国,俘虏齐康公朝见周天子,请求册封为诸侯。

  三

  对于魏国、韩国、赵国来说,出自春秋时期的晋国。而在春秋时期,晋国因为兵强马壮,可谓春秋第一强国。比如在晋楚争霸的过程中,晋国可谓胜多败少,占据了上风。到了战国初期,魏赵韩三国之间的联盟,可以视为一个没有被瓜分的晋国,这自然是在整体实力上远超秦国、齐国、楚国、燕国等大国的。进一步来说,即便是到了战国末期,魏赵韩三国的整体实力,依然是非常强大的。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会走向衰落?魏惠王难辞其咎

  不过,魏惠王即位后的种种行为,却导致三晋联盟彻底破裂。比如在桂陵之战中,魏国大军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所以赵国向齐国求援。再比如马陵之战中,魏国攻打韩国,后者难以抵挡,同样求救于齐国,这不仅给了齐国出兵干涉的借口,也促使赵国、韩国和魏国渐行渐远。也即自魏惠王时期开始,三晋之间已经无法像战国初期一样保持默契了。

  四

  最后,当然,三晋联盟的瓦解,也不能全怪魏惠王一人,比如赵国在自身实力增长之后,自然不会一直心甘情愿跟随魏国。特别是赵武灵王这位君主即位后,更是要和魏国争夺三晋之首的位置。至于三晋之中的韩国,出于保持周边大国平衡的考虑,也不愿意魏国过分强大,因此韩国也会和齐国、秦国、楚国等大国合纵连横。在魏国实力走向衰落的背景下,魏惠王由于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于公元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王号。也即魏惠王试图通过徐州相王,以此缓和魏国和齐国之间的关系。

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为何会走向衰落?魏惠王难辞其咎

  公元前 319年,魏惠王又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逐张仪,致用倡导合纵的公孙衍为相。也即在魏惠王在位后期,选择缓和魏国和山东六国之间的关系,以此全力对抗秦国。可是,因为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并且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来化解山东六国的联盟,所以魏惠王后期的举动,还是没能遏制秦国的对外扩张。而魏国因为地处中原之地,也即正好是秦国东进中原的拦路虎,从而成为秦国的主要进攻对象,这促使魏国在战国中后期只能自保,再也无力争霸了。总的来说,魏文侯、魏武侯奠定的霸业,最终在魏惠王手中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