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不杀曹爽,曹爽能否翻盘呢?
首先是从司马懿个人经验的角度来看,司马懿是在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之后,才等来了一个专权擅政但是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曹爽,终于一举通过兵变掌握了曹魏政权。所以,从司马懿自身的经验来看,活得长非常重要。而在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了,而曹爽只有40岁上下,司马懿当然担心曹爽在他死后再翻盘。
其次,知道了司马懿为什么发动政变,摧毁曹爽集团,就知道是不是必然杀曹爽了。如果司马懿只是为了消灭权臣曹爽,当然不需要诛杀曹爽。就算是杀曹爽,也可以留有余地,不必株连太广。但司马懿的意图显然并不是只是为了消灭权臣曹爽,恰恰是想趁此机会彻底消灭曹爽为核心的曹魏外围宗室集团。
虽然蒋济、高柔和王凌都以为司马懿杀曹爽是为了尊奖王室,为已经十八岁的曹芳掌权去掉曹爽这个权臣,但实际情况显然并非如此。司马懿要做的是比曹爽更过分,是要通过诛杀曹爽来株连一大批曹爽集团的人,而这个集团正是曹魏当时的核心统治集团,消灭这个集团才能彻底架空曹魏皇权,让司马氏变成曹魏政权的掌控者。
所以,在诛杀曹爽之后,蒋济虽然提出以曹真对曹魏政权的贡献,还是应该给曹真留个后,但司马懿丝毫不为所动,还是坚决彻底的夷灭曹爽三族,斩草除根,一点余地都没有保留。并且,司马懿还将曹爽提拔起来的人也一网打尽,彻底消灭。哪怕是他实际上认为并没有多大威胁的夏侯玄,他也在事后召入京城进行严密监控,以防止夏侯玄有什么轻举妄动。
第三,如果司马懿当时已经处于完全的优势地位,有充分自信,也不会杀曹爽,就如同他在事后对待夏侯玄的方式一样,只是解除兵权,却并没有直接找借口杀死。但问题在于,因为司马氏本身作为曹魏的外姓大臣,一直以来都是被曹魏皇帝所防范和控制的,哪怕是重用的时候,也仍然有所保留。所以,虽然司马懿一直在努力经营,但并没有达到能够在朝廷上完全没有对手的地步。
高平陵之变发生前,司马懿在朝廷虽然已经积蓄了一定规模的势力,但并没有完全控制朝廷,因此才会被之前毫无建树的政治暴发户曹爽轻而易举的就逼退。所以,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必须杀曹爽来消灭曹魏政权的核心集团,震慑其他人。而曹爽在司马懿称病不朝之后就放弃了对司马懿的步步紧逼,留有余地,恰恰就是因为在曹爽看来,即便司马懿有什么异动,他自己的力量也足够消灭。
曹爽和司马懿的斗争,在当时的曹魏权力架构中,已经不是两个辅政大臣之间的普通权力斗争,而是你死我活的皇权斗争。曹爽在此之前逼迫司马懿闭门谢客、称病不朝的目的是独霸朝堂,成为曹魏政权的唯一掌控者;而司马懿看中的则不仅是曹爽掌控曹魏政权的权力,更是曹爽身后的曹魏皇权。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虽然司马懿大肆屠戮,但是曹魏内部仍然一直有人试图推翻司马氏,其中最著名的,除了淮南三叛,就是李丰张缉图谋发动政变诛杀司马师,让夏侯玄辅政。所以,司马氏必须利用每一次曹魏内部暴露出来的异己势力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来清洗曹魏内部仍然终于曹魏皇权的反对力量。从司马懿骗王凌,到司马师诛杀夏侯玄,平定毋丘俭之叛,再到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都是司马氏清洗内部反对势力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司马懿没有从一开始就采取大规模屠杀异己力量的策略,而是轻易的放过曹爽,当然也就会轻易的放过曹爽集团中的其他人,尤其是一些可杀可不杀的人,那么这些人在日后都有可能变成司马氏的反对者,成为司马氏篡取曹魏皇权过程中的障碍。正因为司马懿事先并不占优势,所以他必须诛杀曹爽及其身后的曹魏核心统治集团,以绝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