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春种一粒粟,下一句是什么?【100句文案】

一、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

1、酒要与了解自己的人去喝,诗要向懂得的人去说。认识的人很多,可彼此知心的没有几个。

2、“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出自唐朝李绅的《悯农二首》

3、李逢吉听到李绅作的诗,不由得心生歹意,在一旁怂恿他将刚刚吟过的两首诗抄录下来,以作纪念,也不枉今日一同出游。见友人如此盛情,李绅当即提笔为李逢吉写下另一首诗:“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4、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5、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6、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7、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二人住在乡间,母亲卢氏亲自教以经文,望子成龙之心迫切。在李绅15岁那年,为了让他有更好的学习氛围,母亲在惠山脚下租下房屋,命他从师苦读。

8、下一句是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著名诗人杜甫的名著登高全诗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收起

9、因此值此春时,定当抓住时机,努力耕作。清人陈子升在他的《玩月山池》中这样写到: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2、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秋收万颗子。全诗:春种一粒栗,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3、也许因为他的悯农诗,有人会将他与生活简朴等美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甚至揣测他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诗人和官员,岂不知“人如其文”对他而言并不适合。

14、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15、在李绅自己的笔下,有着全然不同的描述。他每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百姓都会对他依依不舍。当他准备离开浙东时,当地“父老男女数万携壶觞至江津相送”;离开洛阳时,洛阳城的数万人簇拥着他的车马,尾随一路,直至白马寺;当他到浙西任职的时候,当地百姓听闻消息,早早出门迎接,拜倒一片。

16、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17、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18、一年接着一年的丰收,创造这一切的人又得到了什么?收获的粮食堆满粮仓,可为何依旧有饿死的农家人?他们用双手耕耘,用汗水浇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忙忙碌碌,却连一顿饱饭都无从保证。

19、此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20、作者简介: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二、春种一粒粟,下一句是什么?

1、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2、唐代诗人李绅写过一首《悯农》。其中有一句:“春种一粒粟”。那么它的下一句是什么?

3、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4、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5、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6、本想请李逢吉斧正,谁料他别有用意。辞别李绅后,他直接进京,为了达到自己高升的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朋友。回到朝中,立即将李绅的诗作呈给皇上看,诬陷他写反诗、发私愤。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8、放眼望去,四海之内皆是良田,鲜有荒地的影子。农家人夜以继日地劳作,成就了满眼的硕果累累,他们用毕生的辛劳,供养着一个国家,他们用无穷的创造力,开垦着一片片沃土。

9、如若他能保持那一颗悲悯苍生的心,断然是个好官,定能造福一方百姓,可惜世事难料,人心总是善变。

10、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1、《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3、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4、以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刺杀一国政要是非常严重的罪行,聂政也许是最凶残的恐怖主义分子之一。根据《战国策·韩策二》的记载,聂政当时还刺伤了正在侠累府中的韩国国君韩哀候。《史记·表》中提到这一事件时,仅一句,“贼杀韩相侠累”。不提聂政的名字,而简略为“贼”,明显带有贬抑刺客行为的意思。然而太史公在刺客列传里则对聂政的事迹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正面的肯定态度。另外,《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提到,唐睢称赞聂政是“士之怒”,气概丝毫不弱于秦王的“天子之怒”。唐睢还说:“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当时天现晴空彩虹的景象,弦外之音即是,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被看作是英雄义士的行径。

15、兴之所至的李绅继续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透过眼前的景象,不由联想到农夫更为悲惨的境地,是隐藏在丰收喜悦背后的苦涩和酸楚,也许都不敢妄想有朝一日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

16、修水丁氏外迁初探

17、一年夏天,在仕途小有发展的李绅回到故乡亳州探亲访友,偶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正巧他准备回朝奏事路经亳州。李绅与李逢吉是同榜进士,且二人在吟诗作画上有着深厚的交情,此次久别重逢,自然要团聚一番。

18、攸县十大家族之丁氏之高枧丁怀江公祠

19、《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唐·李绅

20、谁能想见,曾经口口声声告诫众生要珍惜粮食的人,如今会变成挥霍无度的人,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时难以接受。也许是把他想象得太美好,又或者是现实本就残酷,怎能奢求一个人不忘初心。

三、春种一粒粟下一句是什么?

1、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2、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3、释义:春天中下一粒粟米种子,秋天就有大丰收。

4、惊:吃惊,害怕。这里主要是受惊飞起的意思。

5、正在他大发感慨之际,李绅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感悟。他看到在田野之上,烈日骄阳之下,辛苦锄地的农夫,心潮起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谦受益”只有上一句“满招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7、对这种不公落笔的人,正是唐代诗人李绅。他自幼敏而好学,20岁便中了进士,可谓才学出众,皇帝赏识他的渊博学识,特意招他来做翰林学士,可见对他的器重。

8、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二人相约登上城东的观稼台,一同眺望远方,一时间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李逢吉有感而发,吟诗一首,其中有一句“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他盼望升官之路能如登台一般轻便、迅速就好了。

11、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nóng fū yóu è sǐ 。

12、你好楼主,出处是陈晖《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13、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14、这几天的冬奥会,许多冬奥健儿是早早播下种子,现在是收获的季节。当然,冬奥会也是在播撒下一个种子,只有“春种一粒粟”,方能“秋收万颗子”。詹冬龙说:“春天,播下一粒善。冬天,收获一条龙。”我走向了后院,多年前种下的苹果树开满了鲜花,是白里透红,是红里带紫,嫩绿的树叶,粉红的花瓣。我慢慢的悟出了耕耘争朝夕的道理。这个春天里,如果多些詹冬龙一样的人,这个世界该多好。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做着不平凡的事,他们在平凡的世界里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期待生根发芽,未来带给这个世界上苹果花般的芬香和美丽。我有点点惊喜,满树的苹果花开了。我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苹果,在秋天的时节里幸福的微笑……

15、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16、明明喜迎丰收,却还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是谁导演了这出人间的悲剧,让辛勤者苦不堪言,让无为者坐享其成,二者的天壤之别,却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公道的解释。

17、春天种下一颗种子,秋收时可以收获万颗子粒。

18、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山中如此色,天上有无情。

20、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四、春种一粒粟上一句

1、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2、这是农家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三十五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谥号“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4、社会不公所带来的空洞,也许是那个时代所盛行的现象,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者自身却没能享受到富足安康,富贵人家看似稀松平常的一日三餐,却是农家人每天奔波操劳的事情,衣食无忧的人怎会了解贫苦人家的无奈和忧愁。

5、《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6、出自唐·罗隐《自遣》诗:“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后两句是什么?,后两句诗,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意思是普天下的农田都有农民在耕种,偏偏还是有农夫要被饿死。这是李绅的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另一首是人人皆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皆辛苦?

8、运锄耕劚(zhú)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9、(今日心语)我们要多设想一些美好的事物,比如健康、强壮、富裕和幸福,将那些贫困、疾病、恐惧和焦虑驱赶出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把垃圾倒在离家很远的地方一样!

10、点击"溪山小语"免费订阅

11、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12、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13、李绅之所以拥有浓厚的悯农情怀,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原本出身官宦之家,却在6岁时痛失父亲,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对他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14、这首诗,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15、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6、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17、靠天吃饭、靠地存活的农家人,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弓腰弯背,松土施肥,将早已准备好的种子一粒粒埋进土里,伴着春天的阳光、雨露和微风,萌芽、成长,等待不久之后的秋天。

18、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19、整理成完整的语段就是:春天,农夫把一粒粒种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各地的土地都被农夫耕种,再无闲置的田地,可仍然有种田的人因为粮食被官府征去而被饿死。

20、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

五、春种一粒粟的下一句是

1、著名诗人韩愈、贾岛、刘禹锡等人与李绅同处一个时代,无不对他嗤之以鼻,对他的所作所为尤其反感,不屑与之为伍。

2、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3、前几日才是谷雨,所谓谷雨,取“雨生百谷”之意,从名字上就标明了它对于农事的重大意义。自谷雨到立夏的十五天之间,古人分为三段时间,每五天为一个阶段,所谓“谷雨三候”。其云:“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简单说来,一候可见泽水生萍,二候闻布谷啼鸣,三候可见戴胜鸟在桑间跳跃。其中的布谷啼鸣就意在催促农耕。

4、哪个版本才是事情的真相,不偏不倚的历史,会告诉后人答案。对于李绅本人的好坏,留给后人去评说,是骂名还是威名,历史自会给他一个公断。

5、眼之所见,是农夫的忙碌和辛苦,是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皆来得如此艰辛,高官厚禄又能如何,心怀百姓和天下,才是为官之人最应在意的事情。

6、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7、可那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会永永远远地盘据在后人的心头,成为不可不铭记的警句,告诫后世子孙,珍惜每一粒米,一饭一蔬都是用别人的汗水换来的,作为享用者,怎能不知感恩。

8、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

9、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0、唐武宗读罢全诗,为李绅体恤民情的爱民之心感染,特意召见他,“(朕)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11、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句中的加点词语分别与镰刀和耧有关。耧”(lóu)是古代播种用的农具,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这种农作工具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右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稻谷,在江南的一些农村现在还有广泛的使用。

13、“春种一粒粟”的全诗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4、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5、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16、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17、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1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唐宪宗元和元年,寒窗苦读的李绅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初出茅庐的他,从国子助教开始起步,一点一点稳步前进,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都是无可避免的,李绅便是趟过了腥风血雨,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

20、曾经的简朴荡然无存,更何况是对粮食的珍惜,对劳动人民的怜悯,都在斗转星移间悄悄发生了改变。流水的光阴带走了他的初心,只留下叫人唏嘘感叹的劣迹。

上一篇上一篇:李蓓蓓的爱情微博说说(如果没空,那是因为他不想有空)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