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通网-是一个集常识和杂谈的分享平台

从军行古诗全部(其一到其七)【100句文案】

一、从军行古诗

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在枫华谷枫叶泽怪物残疾尸人身上可以掉落以及碑铭可以抄錄在枫华谷沁枫林神策北营大门外的桥边

3、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以此为题的古诗较多,不知道你具体问哪一首?暂且举几例常见的,希望能帮到你。《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人大概写于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从军行一般指从军行七首。《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写作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陈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中唐时期。《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写于盛唐时期,具体年代不详。

5、下面两句抒发将士的壮志情怀。前句说在沙漠里已身经百战,磨破了身上的军衣;后句说不消灭敌人绝不生还。“穿”,磨破的意思;“楼兰”,西域古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楼兰阻挡通往西域的道路,袭击汉朝使臣。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王。这里借用典故,“破楼兰”即消灭敌人的意思。

6、“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汉家:汉宫。最后两句是说,年年征战不知多少尸骨埋于荒野;徒然见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到汉宫。

7、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

8、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9、“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西域古国,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楼兰古国和匈奴国串通一气,经常残忍的杀害中原来访的使臣。这里的楼兰泛指西北边疆敌人。不打败西边的敌人,就不会撤军回家。

10、——写战士们思念家人、家乡。

11、陈羽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王昌龄用热烈喧闹的场面来反衬人物难以排遣的悲怆沉闷的心境。

12、——从“孤城远望玉门关”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边塞空旷、人烟稀少、荒凉等特点。

13、王昌龄写得最多而且最好的诗的题材有三类:边塞生活、宫廷妇女和送别友情。小学阶段,我们学习都是其作品最优秀的边塞诗。

14、第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6、我们先来看一下诗题,“行”没有特定的意思,因为它是一种体裁。诗的题目当中最后出现的“行,歌,曲,吟”等字,是古代乐府诗的体裁。

17、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8、《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19、全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二、从军行古诗全部(其一到其七)

1、——“穿金甲”的意思不是“穿上金甲”,而是铠甲都磨破了,这也可以看出戍边时间长,战斗很艰苦。

2、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3、杨炯(650-约695),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4、 从军行

5、《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6、——意味着有可能战死他乡。

7、yùmén shān zhàng ji qian chong

8、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

9、这里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10、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11、——都表达思乡之苦。(可追问细节)

12、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13、这两首诗,前半部分几乎写得一模一样。这两首诗具体写于哪一年,没有准确的说法,但大体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在前面,王之涣的《凉州词》应该参照了王昌龄的《从军行》。你看——王昌龄写“青海”,王之涣写“黄河”,王昌龄写“长云”,王之涣写“白云”。王昌龄写“孤城遥望玉门关”,王之涣写“一片孤城万仞山”。环境描写相似度太高。但是这两首边塞诗又很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小组讨论。

14、是啊,《从军行》前面真切地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写出了人的真实感情,但最后笔锋一转“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誓死御敌,保家卫国的决心,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人动容。我们来读一读。

15、《从军行》作者是王昌龄。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6、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

17、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18、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

19、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20、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三、从军行古诗的中心思想

1、王昌龄dà mò fēng chén rì sè hūn大漠风尘日色昏,hóng qí bàn juàn chū yuán mén红旗半卷出辕门。qián jun1 yè zhàn táo hé běi前军夜战洮河北,yǐ bào shēng qín tǔ gǔ hún已报生擒土谷浑。

2、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3、《从军行》其王昌龄.唐

4、——我从“青海长云暗雪山”感受到,这个暗字不仅是指长云遮住了雪山,也写出了边境的紧张气氛,让人感觉战斗一触即发。

5、huàng shā bǎi zhan chuān jin jiǎ

6、先看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7、(出处)《从军行》——唐代:王昌龄

8、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宿建德江》,这首诗是诗人旅途中船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是一首即情诗。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错过前面课程的同学可以点击此处补课小学生课外80首古诗讲解——4《宿建德江》)

9、《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10、古诗《从军行》全文,从军行其从军玉门,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其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独领残兵千骑归。《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第一首为五言律诗,写从军战士的作战经历和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第二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疏简传神的笔墨,叙写了唐军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边庭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11、——这个“暗”字写出了战士们心情的沉重与紧张,也写出了战士们心情的压抑。距离很遥远,景色非常壮阔。

12、前两句描写景物,交代背景。上句点出地点“青海”,写出景物:万里浓云笼罩得雪山晦暗无光。景物中透露出战云密布,战斗频繁而激烈。下句写军队驻守的是一座远离祖国的孤城,将士时时回首远望玉门关,玉门关内就是祖国和家乡,写出将士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13、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5、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6、《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全部内容如下:

17、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谁不想班师复员呢?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据《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分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18、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

19、黄河远上白云间,|青海长云暗雪山,

20、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从军行古诗其二

1、“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四句是说,行人在风沙昏暗中听到刁斗敲击的凄厉声,又听到远嫁乌孙国的汉家公主的幽怨的琵琶声。

2、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3、诗的前两句写边疆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你从哪里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

5、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

6、交河:古县名,故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行人:出征战士。

7、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五首古诗《从军行》,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诗歌主要描写了边塞的艰苦环境,表现了戍边将士誓死杀敌的顽强决心。

8、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9、(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带动对话,例如:战士们为什么要望远处的玉门关?战士们能望到家乡啊吗?战士们想望又望不到的是什么?刚刚离开家乡,戍边很轻松的情况下,他们思乡之情回如此迫切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10、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

11、杜甫并没有写过从军行,但历史上有许多人写过。

12、“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1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

14、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15、王昌龄特别擅长写画面辽阔、雄伟的边塞诗,所以他也获得了“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开天圣手”、“诗天子”等美誉。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后人评论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天生太白、王昌龄以主绝句之席”。

16、qing hǎi chang yun an xué shan , gu chéng yào wàng yù mén guan。

17、春风不度玉门关。|不破楼兰终不还。

18、从军行一共是有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19、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20、释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五、从军行古诗

1、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

2、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4、是啊,戍守边关,保家卫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今天要学的《从军行》里,我们可以读到边塞环境的恶劣、战斗的频繁艰苦,读到战士的思乡心切,读到战士们的真实心情。

5、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6、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

7、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8、——写战士们奋勇杀敌,戍守边关。

9、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10、《从军行》王昌龄dàmòfēngchénrìsèhūn大漠风尘日色昏,hóngqíbànjuànchūyuánmén红旗半卷出辕门。qiánjun1yèzhàntáohéběi前军夜战洮河北,yǐbàoshēngqíntǔgǔhún已报生擒土谷浑。

1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

12、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13、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14、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15、①从军行: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以唐李颀(qí)、王昌龄等所作最为著名。

16、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17、《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18、今天我们来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我们先来反复朗读整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9、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连绵起伏的长城。

20、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

上一篇上一篇:中秋赏月的古诗词有哪些【100句文案】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