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愚公移山原文
1、36)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2、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3、所以,我支持从课本中移出《愚公移山》一文。
4、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5、我于是就准备课,我的梦很美满,和孩子们好好上一节课,把第一粒扣子扣好。
6、就《愚公移山》而言,作为一则寓言,它有其启迪意义。寓言的特性往往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让人们在某个点上得到启示,我们当然承认它的价值。但是当“寓言”所承载的“寓义”与现代观念抵御时,我们何妨让它留在历史中,发挥其历史认识价值即可。即便它有部分“现实意义”,但如果有可能负面超过正面,也不妨指出它的局限性。
7、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8、(献疑):提出疑问(献):提出。
9、献疑——提出疑问。
10、22)荷(hè):扛的意思。
11、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12、(1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
13、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14、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
15、(毕力):尽全力。
16、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
17、(22)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18、(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
19、通假字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0、(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之):的。
二、愚公移山原文朗读视频
1、故事很快就过去,得出的结论就是坚持的重要性,要学习愚公身上的坚持和毅力,然后让孩子们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坚持的……
2、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草木)
5、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7、其实愚公还有一个重大的阻力就是智叟。智叟作为一个冷眼旁观者,说风凉话,嘲笑愚公。
8、代表海洋文明的圣地亚哥,与代表陆地文明的愚公,成为东西方文明中各自的典型形象。他们所构成的“原型批判”,更加雄辩地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每个生命无非是一场移山之旅。
9、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10、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1、有利条件呢?杂然相许,这是家人的支持。跳往助之,这是邻居的参与。子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这是客观条件,也是未来的美景。
12、达于汉阴(山之北,水之南)
13、24)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14、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15、(穷匮):穷尽。
16、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17、初中《语文》第2册人教2001年版
18、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19、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20、(2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三、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1、(7)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2、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3、献疑:提出疑问。以:凭借。曾(céng/zē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损:削减。魁父(kuí 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丘:土堆。
4、(何苦):愁什么(古),何必(今)。(何):为什么。(苦):愁。
5、此文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题思想即恒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出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才有可能成功。
6、叩,敲、打。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京城:复姓。孀(shuāng) :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始龀(chèn):表示年龄,约七八岁。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始:才、刚。龀:换牙。
7、今天的眼光看来,愚公移山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已经并不重要,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故事本身强大的象征意义,愚公移山的故事所蕴涵的精神寓意是非常丰富的,充满了悲壮和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8、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9、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10、27)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11、"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小时候听过愚公移山这首歌,并且跟着哼出来的举个手!
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13、帝——神话中的天帝。
14、(险):险峻的山。
15、(注释) (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所作,为道家著作。
16、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隐土,古地名。荷(hè):扛的意思。夫:成年男子。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1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8、比喻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典出《列子。汤问》:相传古时有个愚公,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北面。他嫌这两座山妨碍出入,就动员全家人把两座山挖掉。有个叫智叟的人笑他做蠢事,愚公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山并不会加高,哪有挖不平的道理。”他移山的行动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把这两座山移走了。毛泽东《愚公移山》:“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
19、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20、(2)(年)且:副词,将近。
四、愚公移山原文及翻译英语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了。(曾):连……能。(损):削弱。(之):这样的,那样的。
3、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倒装句(甚矣):太过分了。(惠):同“慧”,聪明。
5、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6、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7、(31)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东。
8、我的欣慰还在于,这所中学能够出这样的题目,不但技高一筹,而且思想解放。选用什么样的文章做课文,确乎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关乎下一代价值观、世界观的型塑。以往的课本,有些地方存在“意识形态思维”的痕迹,囿于简单的“政治正确”,而忽略了对学生现代观念的培养和树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有些课文需要作出调整,这是不可绕过的题中之义。
9、我问她们具体如何操作?她们说,具体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名师上经典课文,第二个环节就是孩子们体验相关内涵,导演组带领孩子们去拜访英雄和劳模;第三个环节是孩子们结合课文和英雄精神演绎课本剧。
10、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1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12、3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13、②且焉置土石(况且)其
14、《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列御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的郑国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列御寇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其余篇章均已失传。
15、文中对比:愚公移山的目标十分明确,他要变“出入之迂”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不怕困难,亲行动,他“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目光长远,能辩证地看问题,他认识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智叟则与其相反,他讥笑、责备愚公的行为;他轻视愚公的力量,质问愚公,“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他目光短浅,只看到愚公的“残年余力”,而忽视了子孙的绵延不绝。两相对比,愚公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更加突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
16、首先,它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天人关系上,重人轻天的倾向十分鲜明。其次,愚公在批驳智叟时,关于山与人的关系的分析,实际上蕴含着进步的哲学思想,讲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生转化的道理。
17、(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18、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9、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匮(kuì):竭尽的意思。苦:愁苦,这里指担心。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20、释义:愚公带着子孙们决心要搬走门前的两座大山。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再难的事也能做成。
五、愚公移山原文
1、然后我就转入如何概括这个故事。运用故事的5w解读法,Who——谁?When——什么时候?Where——什么地点?What——做什么事情?Why——为什么做?
2、比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也比喻知难而进、始终坚持没有任何懈怠、万难不屈的奋斗创业精神。
3、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古希腊神话也是如此。很多英雄不满足现状,他们离开家,寻找美女海伦,寻找金羊毛,寻找圣杯等等,总之,是一个任务促使他们离开家,又总要经历种种磨难、艰险、伤痛,最后终于成熟起来,然后,回家。我们从中可以归纳出一个结构,就是“离家——经历苦难——对人生有了深刻的领悟——回家”。
6、徐悲鸿。国画《愚公移山》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作品,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7、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8、(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置):放置。
9、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10、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11、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28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31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32氏之孀33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2、北山愚公者,年且面山而居。
13、《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简单,但由于在情节的处理上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矛盾相继出现的尖锐性上去显示复杂性,这样就增强了文章跌宕的气势,引人入胜。解决矛质,没有简单化,愚公说服其妻,不是以空话大话压服,而是靠众人拿出办法;驳倒智叟,不是泛泛顶撞,而是据理而言。愚公的“理”,非等闲之论,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锤击出的火星,句句似脱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语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语言,。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气壮,理屈必然词穷,愚公驳得智叟哑口无言。两个人的辩论将故事情节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14、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15、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16、(23)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17、厝(cuò)——同“措”,放置。
18、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19、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20、14)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